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P9

  ..续本文上一页些理论都要毁灭掉。所以说,看他的东西总是有挫折感,但是他每次都是对的,因为他有很多的勇气,所以他才这样做。一个中观自续派的大师,他在向究竟的真理里,并没有任何的理论,因为他知道是空性。但是在相对的真理上,他还是有一些主张。所以,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

  对月称菩萨而言,相对的真理,任何一件不去分析的事,你会问修《金刚乘》的时候,在修本尊的时候,观想本尊有三个脑袋,这种观想应该落在哪一边呢?讨论到这个问题,月称菩萨很容易让人发怒。他说相对的真理还可以分两类,一种是有效的、正的真理,另外一种就是无效的、反的、错误的相对真理。你猜结果怎么样?月称菩萨,也许你很期望把观想的东西放在正确的相对真理里,他放在不正确的相对真理里。为什么呢?他的逻辑很正确。月称菩萨说,怎么样在相对真理里说,哪一个相对真理是正确的、不正确的,或者说是倒的,他说要看相对真理的主体有没有受到欺骗,或者有错误。比如你如果问一个放牛的,放牛的说牛就有一条尾巴,对他来说是对的。比如生黄胆病的人看墙是黄色的,这个人是被他的病所欺骗了。对于月称菩萨来说,一个人想自己有三个脑袋,三个脑袋在他的状况里根本是想象不存在的,所以这是属于不正确的、错误的相对真理。

  如果这样的话,当然你还是对《金刚乘》有点虔诚心,你这样讲,不是把《金刚乘》讲的一文不值。他说不是,我没讲过你不能修。同时他会跟你讲,我从来没有讲过修的道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对他来说,从最开始的资粮道,这一整条道路,一直到最后到了十地菩萨,中间所有的修道全是假的。如果你觉得自己还缺乏什么,赶快去修行。但是修行这些东西,可以说是虚假的相对真理。很奇怪,也有一部经支持他的看法。因为他前面的讲法,如果跟印度教讲,可能他们会接受,因为印度教不会举出佛经支持他的看法。但是月秤如果跟佛教讲,佛教会说你这样讲有什么经来支持你呢?有一部《父子相会经》,在这部经里,佛说所有众生所接受的我也接受,我和众生没有任何的冲突,众生和我有冲突。这一句话是月称菩萨经常引用的话。

  提问:刚才讲到魔的时候,藏文的意思其实有诱惑的意思,而不是降服。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个普通人可以产生第三种悲心,就是无缘悲?

  回答:不要做普通人。

  回答:如果是这样,布施里面总会有一个圣人。从一个乞丐里面出来的那一个,就是圣人。

  提问:请问什么是非组合现象,它的特征是什么?

  回答:乞丐希望你帮助他,这个要求你帮助他的乞丐,实际上是给你种下菩提心的机会,所以这个乞丐一定是一个圣人。这样的讲法,这是一个大乘的教授,但是略微被《金刚乘》染污了一点。

  非组合现象就是组合现象的反面。什么是组合的呢?就是它的反面。要举例的话,很难。下面讲的那个例子,佛性,但是千万不要跟月称菩萨讲,他听了不会高兴的。因为月称菩萨认为所谓的佛性可以说是无明请假的时候,剩下的就叫佛性。但是他有理由支持他这样讲,因为当然主要是建立见地。

  (回答: 很难,我试试看。无分别很难谈,因为无分别要修,这就是为什么谈它很难,但是,可以举一个例子。能给你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唯识宗的例子,就是我们对手的例子。这个例子非常美,你也听过很多了。有点像蛇的故事,当你看到一个绳子的时候,如果当你看到蛇的时候,你最近才到过南非,你本来就比较怕这个东西,灯光比较暗,这些情况组合起来,就可以把这条绳子看成一条蛇。你认为这样,你会觉得很惊慌,这个就是轮回。你在惊慌的时候,有一个人进来把灯打开,你认为的蛇就不见了,这个时候你觉得解脱了,这就是涅磐。这个时候,那个绳索从来没有变成蛇,所以也不可能有什么叫做蛇不见了,它的状况是超越过有蛇或者是没有蛇的状况,那是无分别。

  佛教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空性,是这本书讨论的主题。各位刚刚念的《心经》,上面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当然是佛的教授。为了解释空性,所以以往的大师们用了很多的方式来解释有关的空性。但是我要提醒各位,如果你想要说只是学习,就能完全证得空性,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为,实际上对于空性的证悟,必须要由自己的修持得到。但是,就像是萨迦派的大师说的一样,如果你没有理论了解的基础,就像去修行,就像一个人没有两只手想去爬山一样。我希望周末的教授,不只是对各位,对我也一样有帮助,帮助增加对空性的了解。因为空性是佛教特有的一个东西,除了空性之外,佛教没有太多的别的东西了。但是佛教徒可以说空性就是一切。

  第六品讲的是波罗度。大略分,这一品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个记诵,很简短地介绍第六地是什么样的。第六品第一个记诵讲,因为修行前面一地,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切解脱的功德都能够现前证得,而能够见到实相。所以第六地的菩萨有能力安住在灭地,六地以前的菩萨是没有这样的能力。这是一个很短的介绍。第一个记诵不只是很简短地讨论六地菩萨的情况,同时也很简短地介绍出六地菩萨的名字。六地的菩萨现在能够现前证得空性的状况。

  第二个记诵,赞颂般若的智慧。举一个例子,如果有很多人是瞎子,但是如果有一个引导的人,这个人是有眼睛的,上百的盲人可以由这个有眼睛的人带着他们,引导他们。我们前面讲的布施、持戒、忍辱,这些都好象是没有眼睛的盲人一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特别称赞智慧是所有的波罗度里最高的。第二个记诵,等于是赞颂波罗或者是智慧。

  第三个记诵,是一个很强有力的记诵。这个记诵不但是有和深广的意义,而且对于很多论师,尤其对于未来的论师,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月称菩萨说,这种智慧,也就是证得般若的智慧,是没有办法由我这样无名的人来说的。我讲这本《入中论》,月称菩萨写了《入中论》以后,我自己写了一本《入中论释》,用这本《入中论释》解释《入中论》。我现在用这本释来解释《入中论》的原文。月称菩萨在自己的释里讲,这一类的问题不应该问我,你应该问已经见到般若真理的菩萨。

  月称菩萨讲,如果一个人没有证到初地以上菩萨的功德,这个人除非益于佛的经教,或者是益于自己上师的教授,如果不依照这些的话,就没有办法来解释类似般若的道理。前面讲如果月称菩萨如果证到初地的话,一个人应该应于老师的教授来解释般若,如果证到初地以上的位置,我们后来想要写般若解释的人,有一个好处,要消灭我们自我。这个时候,我们想象的那些发问的人又问了,至少说我们益于佛的经典,比如《十地经》之类的,至少我们可以稍微讲一点有关般若的东西。佛为什么要说《十地经》,就是为了让我们了解,所以佛说了《十地经》。对于这个问题,月称菩萨的回答是“不”,即便你看了类似的《十地经》,也不能解释般若,为像我们这种无明非常炽盛众生,不要说不能证得般若,甚至看了经讲的是般若,也没有办法懂。对于无明炽盛的众生,依据龙树菩萨的论著来解释般若。

  现在我们认为在问话的人再问,我们怎么知道可以信任龙树呢?有两个理由。第一个原因是很有价值的一个理由。你应该好好研读他的书,用自己的逻辑思考去分析龙树书里讲的逻辑。第二个理由,因为佛曾经预言过龙树,在《楞伽经》里,佛曾经预言过龙树菩萨。在那部经里,佛曾经有预言龙树菩萨出生的时间,会解释大师的经典以及经典里面的见地,最后自己证得初地。而且不只是在一部经里,在许多别的经典里,佛也曾经预言龙树菩萨出生等等。问的人又问,我们应该对什么样的人来讲授空性或者是般若?

  能够听闻般若的众生的特质,当还在众生位的时候,听到别人讲有关空性。不只是听到别人讲空性,而且听到的时候,心中很多次产生出欢喜快乐。因为这样的快乐,所以眼睛里会流下眼泪。或者我们可以说,这个众生一听到空性,眼睛里就会流下眼泪,身上的毛都会站立起来,这种众生有听闻空性的潜力。这种人可以向他教导有关般若的众生,如果你教导这样的众生有关于般若,一切解脱的功德就会逐渐在这个众生身上生起。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要仔细地解释一下。

  目前,空性是我们脑子里一个佛学的概念。下面的了解是很重要的,目前不管我们有的是哪一种概念,不管是政治、经济什么样的概念,基本上是要把我们所处的世界调整成一定的形状。举例说,如果现在有一个医学界的人为艾滋病找到治疗的方法,这个不仅让许多的人觉得快乐,他自己也会非常得高兴。中观的内容实际上也是一样的,中观也是要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我实际上觉得许多以往的大师,类似像龙树菩萨,如果他们曾经花一点点的时间写一点有关诗、物理等其他的东西,他们现在可能已经出名了。这本书后面大家就会看出来,这些人的分析是非常锐利,非常尖锐的。

  如果一个人能够了解到空性的价值,就是像下面这半个记诵说的,一切解脱的功德就会相伴而生。一个非常认为般若或者是空性很有价值的人,这个人第一会非常害怕,如果他的下一生落在畜生道,变成鱼,这样的话,他就没有机会听到有关空性的东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他会避免违反有关的戒律。这个人也许会讲,我好好地持戒,可能我能受众人身,但是我可能会非常贫穷,变成别人的奴隶,也许我没有佛法上的财富,比如你没有好的老师、正确的老师,这个老师具有这种智慧。

  一个认为空性非常珍贵的人,他可能会认为,就算我生为人,我可能非常贫穷,可能会变成别人的仆人,所以这种众生为了这样,所以会很努力地布施。这个人又会想,能够正得空性,除非你具有悲心,才会正得空性,因为没有悲心的人是非常自私的。而自私是证得空性正面的敌人,所以这样的人一定会努力地修行悲…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四百论广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