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理論都要毀滅掉。所以說,看他的東西總是有挫折感,但是他每次都是對的,因爲他有很多的勇氣,所以他才這樣做。一個中觀自續派的大師,他在向究竟的真理裏,並沒有任何的理論,因爲他知道是空性。但是在相對的真理上,他還是有一些主張。所以,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
對月稱菩薩而言,相對的真理,任何一件不去分析的事,你會問修《金剛乘》的時候,在修本尊的時候,觀想本尊有叁個腦袋,這種觀想應該落在哪一邊呢?討論到這個問題,月稱菩薩很容易讓人發怒。他說相對的真理還可以分兩類,一種是有效的、正的真理,另外一種就是無效的、反的、錯誤的相對真理。你猜結果怎麼樣?月稱菩薩,也許你很期望把觀想的東西放在正確的相對真理裏,他放在不正確的相對真理裏。爲什麼呢?他的邏輯很正確。月稱菩薩說,怎麼樣在相對真理裏說,哪一個相對真理是正確的、不正確的,或者說是倒的,他說要看相對真理的主體有沒有受到欺騙,或者有錯誤。比如你如果問一個放牛的,放牛的說牛就有一條尾巴,對他來說是對的。比如生黃膽病的人看牆是黃色的,這個人是被他的病所欺騙了。對于月稱菩薩來說,一個人想自己有叁個腦袋,叁個腦袋在他的狀況裏根本是想象不存在的,所以這是屬于不正確的、錯誤的相對真理。
如果這樣的話,當然你還是對《金剛乘》有點虔誠心,你這樣講,不是把《金剛乘》講的一文不值。他說不是,我沒講過你不能修。同時他會跟你講,我從來沒有講過修的道是真實存在的。因爲對他來說,從最開始的資糧道,這一整條道路,一直到最後到了十地菩薩,中間所有的修道全是假的。如果你覺得自己還缺乏什麼,趕快去修行。但是修行這些東西,可以說是虛假的相對真理。很奇怪,也有一部經支持他的看法。因爲他前面的講法,如果跟印度教講,可能他們會接受,因爲印度教不會舉出佛經支持他的看法。但是月秤如果跟佛教講,佛教會說你這樣講有什麼經來支持你呢?有一部《父子相會經》,在這部經裏,佛說所有衆生所接受的我也接受,我和衆生沒有任何的沖突,衆生和我有沖突。這一句話是月稱菩薩經常引用的話。
提問:剛才講到魔的時候,藏文的意思其實有誘惑的意思,而不是降服。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一個普通人可以産生第叁種悲心,就是無緣悲?
回答:不要做普通人。
回答:如果是這樣,布施裏面總會有一個聖人。從一個乞丐裏面出來的那一個,就是聖人。
提問:請問什麼是非組合現象,它的特征是什麼?
回答:乞丐希望你幫助他,這個要求你幫助他的乞丐,實際上是給你種下菩提心的機會,所以這個乞丐一定是一個聖人。這樣的講法,這是一個大乘的教授,但是略微被《金剛乘》染汙了一點。
非組合現象就是組合現象的反面。什麼是組合的呢?就是它的反面。要舉例的話,很難。下面講的那個例子,佛性,但是千萬不要跟月稱菩薩講,他聽了不會高興的。因爲月稱菩薩認爲所謂的佛性可以說是無明請假的時候,剩下的就叫佛性。但是他有理由支持他這樣講,因爲當然主要是建立見地。
(回答: 很難,我試試看。無分別很難談,因爲無分別要修,這就是爲什麼談它很難,但是,可以舉一個例子。能給你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唯識宗的例子,就是我們對手的例子。這個例子非常美,你也聽過很多了。有點像蛇的故事,當你看到一個繩子的時候,如果當你看到蛇的時候,你最近才到過南非,你本來就比較怕這個東西,燈光比較暗,這些情況組合起來,就可以把這條繩子看成一條蛇。你認爲這樣,你會覺得很驚慌,這個就是輪回。你在驚慌的時候,有一個人進來把燈打開,你認爲的蛇就不見了,這個時候你覺得解脫了,這就是涅磐。這個時候,那個繩索從來沒有變成蛇,所以也不可能有什麼叫做蛇不見了,它的狀況是超越過有蛇或者是沒有蛇的狀況,那是無分別。
佛教最重要的一個主題,就是空性,是這本書討論的主題。各位剛剛念的《心經》,上面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當然是佛的教授。爲了解釋空性,所以以往的大師們用了很多的方式來解釋有關的空性。但是我要提醒各位,如果你想要說只是學習,就能完全證得空性,這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因爲,實際上對于空性的證悟,必須要由自己的修持得到。但是,就像是薩迦派的大師說的一樣,如果你沒有理論了解的基礎,就像去修行,就像一個人沒有兩只手想去爬山一樣。我希望周末的教授,不只是對各位,對我也一樣有幫助,幫助增加對空性的了解。因爲空性是佛教特有的一個東西,除了空性之外,佛教沒有太多的別的東西了。但是佛教徒可以說空性就是一切。
第六品講的是波羅度。大略分,這一品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個記誦,很簡短地介紹第六地是什麼樣的。第六品第一個記誦講,因爲修行前面一地,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切解脫的功德都能夠現前證得,而能夠見到實相。所以第六地的菩薩有能力安住在滅地,六地以前的菩薩是沒有這樣的能力。這是一個很短的介紹。第一個記誦不只是很簡短地討論六地菩薩的情況,同時也很簡短地介紹出六地菩薩的名字。六地的菩薩現在能夠現前證得空性的狀況。
第二個記誦,贊頌般若的智慧。舉一個例子,如果有很多人是瞎子,但是如果有一個引導的人,這個人是有眼睛的,上百的盲人可以由這個有眼睛的人帶著他們,引導他們。我們前面講的布施、持戒、忍辱,這些都好象是沒有眼睛的盲人一樣,所以,這就是爲什麼佛特別稱贊智慧是所有的波羅度裏最高的。第二個記誦,等于是贊頌波羅或者是智慧。
第叁個記誦,是一個很強有力的記誦。這個記誦不但是有和深廣的意義,而且對于很多論師,尤其對于未來的論師,是一個很好的建議。月稱菩薩說,這種智慧,也就是證得般若的智慧,是沒有辦法由我這樣無名的人來說的。我講這本《入中論》,月稱菩薩寫了《入中論》以後,我自己寫了一本《入中論釋》,用這本《入中論釋》解釋《入中論》。我現在用這本釋來解釋《入中論》的原文。月稱菩薩在自己的釋裏講,這一類的問題不應該問我,你應該問已經見到般若真理的菩薩。
月稱菩薩講,如果一個人沒有證到初地以上菩薩的功德,這個人除非益于佛的經教,或者是益于自己上師的教授,如果不依照這些的話,就沒有辦法來解釋類似般若的道理。前面講如果月稱菩薩如果證到初地的話,一個人應該應于老師的教授來解釋般若,如果證到初地以上的位置,我們後來想要寫般若解釋的人,有一個好處,要消滅我們自我。這個時候,我們想象的那些發問的人又問了,至少說我們益于佛的經典,比如《十地經》之類的,至少我們可以稍微講一點有關般若的東西。佛爲什麼要說《十地經》,就是爲了讓我們了解,所以佛說了《十地經》。對于這個問題,月稱菩薩的回答是“不”,即便你看了類似的《十地經》,也不能解釋般若,爲像我們這種無明非常熾盛衆生,不要說不能證得般若,甚至看了經講的是般若,也沒有辦法懂。對于無明熾盛的衆生,依據龍樹菩薩的論著來解釋般若。
現在我們認爲在問話的人再問,我們怎麼知道可以信任龍樹呢?有兩個理由。第一個原因是很有價值的一個理由。你應該好好研讀他的書,用自己的邏輯思考去分析龍樹書裏講的邏輯。第二個理由,因爲佛曾經預言過龍樹,在《楞伽經》裏,佛曾經預言過龍樹菩薩。在那部經裏,佛曾經有預言龍樹菩薩出生的時間,會解釋大師的經典以及經典裏面的見地,最後自己證得初地。而且不只是在一部經裏,在許多別的經典裏,佛也曾經預言龍樹菩薩出生等等。問的人又問,我們應該對什麼樣的人來講授空性或者是般若?
能夠聽聞般若的衆生的特質,當還在衆生位的時候,聽到別人講有關空性。不只是聽到別人講空性,而且聽到的時候,心中很多次産生出歡喜快樂。因爲這樣的快樂,所以眼睛裏會流下眼淚。或者我們可以說,這個衆生一聽到空性,眼睛裏就會流下眼淚,身上的毛都會站立起來,這種衆生有聽聞空性的潛力。這種人可以向他教導有關般若的衆生,如果你教導這樣的衆生有關于般若,一切解脫的功德就會逐漸在這個衆生身上生起。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要仔細地解釋一下。
目前,空性是我們腦子裏一個佛學的概念。下面的了解是很重要的,目前不管我們有的是哪一種概念,不管是政治、經濟什麼樣的概念,基本上是要把我們所處的世界調整成一定的形狀。舉例說,如果現在有一個醫學界的人爲艾滋病找到治療的方法,這個不僅讓許多的人覺得快樂,他自己也會非常得高興。中觀的內容實際上也是一樣的,中觀也是要使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我實際上覺得許多以往的大師,類似像龍樹菩薩,如果他們曾經花一點點的時間寫一點有關詩、物理等其他的東西,他們現在可能已經出名了。這本書後面大家就會看出來,這些人的分析是非常銳利,非常尖銳的。
如果一個人能夠了解到空性的價值,就是像下面這半個記誦說的,一切解脫的功德就會相伴而生。一個非常認爲般若或者是空性很有價值的人,這個人第一會非常害怕,如果他的下一生落在畜生道,變成魚,這樣的話,他就沒有機會聽到有關空性的東西,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他會避免違反有關的戒律。這個人也許會講,我好好地持戒,可能我能受衆人身,但是我可能會非常貧窮,變成別人的奴隸,也許我沒有佛法上的財富,比如你沒有好的老師、正確的老師,這個老師具有這種智慧。
一個認爲空性非常珍貴的人,他可能會認爲,就算我生爲人,我可能非常貧窮,可能會變成別人的仆人,所以這種衆生爲了這樣,所以會很努力地布施。這個人又會想,能夠正得空性,除非你具有悲心,才會正得空性,因爲沒有悲心的人是非常自私的。而自私是證得空性正面的敵人,所以這樣的人一定會努力地修行悲…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