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P2

  ..續本文上一頁極端——四邊。當然我們希望可以間接的進入究竟的中觀,不過這個也看你的動機怎麼樣。這邊,我們直接進入的是什麼中道呢?是進入書寫的中道。書寫,或者說是經典式的中道也有兩個:一個是佛所講的中觀,另外一個是諸大論師所寫的中觀。諸大論師當然是佛的弟子,由他們寫的中道。

  《入中論》這本書,並不是入由佛說的經典上的中道。所以這本《入中論》是要直接進入由佛的弟子,也就是諸大論師所寫的經典中觀。所以《入中論》這本書,是爲了告訴你進入文殊菩薩所寫的中道。我們怎麼進入呢?記得昨天我們曾經討論過,生、住、滅哪一種最重要,大家似乎都同意“生”是最重要的。在板上寫,因爲在西藏的學校裏,從來沒有這樣教過的。

  我們昨天決定了“生”是最重要的,舉例來說,爲什麼我現在是這樣的,爲什麼我在這邊?在基督教的聖經裏,第一句就是上帝創造一切,生是這樣生出來的,所以對于我們來說在任何時候,“生”是最重要的,怎麼産生的。現在這個圖是很重要的,幾乎可以說,這個圖已經包括了整個《入中論》的大意。所以一個哲學家,或者是一個理論學家,討論到最後會發現,生只有四種情況:自生、他生、自他生、沒有産生。

  1,自生,東西是自生,自己所生的。討論自生,在聖天菩薩所寫的《中觀四百頌》裏,有非常仔細的討論。因爲有某些印度的教派,他們相信所謂的靈魂或者是自我、大我的意思,他們認爲這個自我、靈魂創造一切,他的創造者和被創造的東西,兩者實際上是一個,他們有這種看法,所以他們持自生的見解。這本書裏對于這一點也稍微討論了一點。

  2,他生,是最難的。爲什麼第二個難呢?因爲持這種見解的對手很難對付,持這種見解的對手全是佛教徒。我們的對手在討論這個的時候,包括了唯識宗的學者,甚至像無著菩薩這麼偉大的人,都可能包括在裏面,所以這個很難了。在這個論裏,有些部分很仔細地去討論。

  剩下的兩個就很簡單了。

  相對來說,月稱並不在乎東西在哪裏生的。如果你問月稱,相對上的東西怎麼生的,他就會說你去問放牛的。因爲對他而言,所謂相對,就是表示不經過分析的,任何事情你認爲是這樣就是這樣的。而且他認爲,對于這種相對的事,如果你去分析它,不對。因爲相對的東西,只要一分析它,整個你認爲所謂相對真理的概念就會整個垮掉。你可以問一個人,你的父親是誰?你問這個問題,當然是問你是哪裏産生的。像這一類不經過分析的相對的問題,一直問你的父親、母親是誰,對于這種沒有經過分析的問題,月稱會回答說某某人是你的爸爸。但是,如果你問的問題是這樣,你說究竟是什麼東西創造了我,我究竟的創造者是誰。如果你問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在月稱來看是屬于一個分析的問題,這個問題將會把你的問題打碎掉。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落在上述的四種任何一個,都是一個錯誤的答案。

  第一,像有的印度教會說,我的傳統者是大我或者是神我,這是錯誤的。第二,有的宗教講,神是另外一個,那個神創造了我,我和神當然不一樣,但是是神創造了我,這個答案也是錯的。所以,在這本書裏,月稱就要這樣去分析。如果你問月稱說,你呢,你到底認爲東西是怎麼個生法呢?他就會說,是緣起而生。他的這種概念實際上很民主的,因爲他並不是說某一個創造者應該得到全部的,你講的好多都是對于他。他要講,因爲我創造了上帝,所以上帝創造了我。除非我知道他是神,但是他不是神,所以說我把它當作神一樣創造出來,然後我認爲他創造了我。所以這個就是前面講的,月稱用這個方式進入中道。

  同樣,在中觀論裏,因爲《中觀》和《中觀論》這本書,幾乎整本書都在談空性。但是在我們讀的這部論裏,會談到十地菩薩相對的功德或者是特質。記住,十地菩薩就算是十地,也是相對的真理,對月稱菩薩是這樣說的。所謂輪回、涅磐,對他來說全部是相對的真理。所以在這本書裏,月稱很多次滿懷驕傲地引用龍樹的話,龍樹說“我敬禮佛,因爲佛從來沒有說,當你舍棄了輪回之後,還有一個佛可以去承”。月稱很多次帶著驕傲的口氣引用龍樹的話,他說“佛曾經說過,沒有一種情況的成佛是需要去抛棄輪回的,但是你成佛必須要知道,根本就沒有輪回。”

  第一個頌,這個是月稱的歸經頌,就是第一和第二兩個頌。月稱菩薩在這本書裏非常想要談空性,但是頭兩個頌等于是把所有的大頌、教頌完完全全講完了。一般在出家人的學院裏,這兩個頌講叁個禮拜,因爲有很多的東西。

  第一個記誦的頭兩句,“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複從菩薩生”,這兩句有很大的沖突。爲什麼呢?因爲佛都是第一個,這裏佛不是第一個,這邊菩薩是第一個,這邊一共講到四個,聲聞、中佛、緣覺,還有佛、菩薩,這兩句話告訴你菩薩是最重要的。這兩句已經讓你看出月稱的風格,他寫東西永遠是讓你摸不著頭腦,但是又很對。所以第一句說“聲聞中佛”。中佛就是緣覺,聲聞是由佛所産生的,如何生呢?佛教授他們緣起的真理、精華,他們接受了佛的教授之後,就去思考、修持。之後,他們就正到了聲聞或者是緣覺。

  “聲聞”的意思就是聽到這個聲音,自己聽聞到,同時也讓別的人聽聞。因爲聲聞是從佛裏聽到教授。聲聞是這樣的,他聽信佛說的道理,自己這樣做、修行,最後他成佛。當他成佛之後,也把這種情況、消息告訴別人,因爲告訴別人,別人也能夠得到利益。“緣覺”可以說是半個佛,所以這個書翻的很精確,叫中佛。

  對佛或者是佛陀,對于佛教徒來說只有釋迦牟尼才能稱爲佛,但是緣覺或者是聲聞也能稱爲佛。因爲佛陀這個字其中的意義就是“覺醒”。因爲佛陀,也就是說覺,其中有一個意思已經摧毀了輪回的根本,也就是業,他因爲願而回去,而不會因爲業而回去。摧毀了輪回的根本,也就是佛這個大的業。在很多的時間,在經裏會看到,他們稱呼聲聞叫小佛陀,有中佛,還有偉大的佛。

  所以從這一句裏,你可以知道,這兩種小佛陀、中佛陀,是由佛産生的,就是佛的語,主要是佛的語,因爲他們聽到佛的教導而修行。你又會問,佛從哪裏來?你可以看出來,月稱菩薩很有技巧地發展到這樣,從菩薩生的,佛是菩薩生的。所以說菩薩是最重要的,比佛還重要。如果要把這種話告訴普通一般的佛教徒,最好穿著铠甲告訴他。但是這邊有人提出反駁說,可是在很多的經裏稱呼菩薩爲佛子、佛女,難道菩薩不是跟聲聞、緣覺一樣聽佛講的話而去修行,怎麼這樣說呢?現在有兩個理由能夠支持,爲什麼菩薩是佛的爸爸。

  第一個理由,如果說佛是一個階段的話,或者佛是一種狀態的話,這個階段是經過了菩薩這個階段以後才有的。所以我們說,菩薩的狀態或者階段,是佛前面的狀態,後面佛的狀態是由前面的狀態産生的。同時,比如釋迦牟尼佛需要“善由”,而誰是善由呢?永遠是菩薩。比如西達多王子,文殊和金剛手菩薩讓西達多走到一個方向,看到一朵凋謝的花。同時,文殊和金剛手菩薩,西達多王子一直很想知道這個王宮的牆外到底是什麼狀況。一切西達多王子看到的生老病死的狀況,都是大菩薩所實現的。所以很久遠前,當時有一千個菩薩,他們發願希望將來能夠成佛,當他們發這樣的願望的時候,有另外兩個菩薩希望,當這一千個菩薩成佛的時候,他們兩個不要成佛,他們要逐個喚醒這一千個菩薩,讓他們成佛。實際上一直到現代,所有能夠教導你的這些,其實都是菩薩的化身,因爲佛實在太高,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接觸,我們只能接觸到菩薩,跟他溝通。

  我已經贊美了菩薩是最高層次的宗生。有人會問,菩薩是怎麼來的?下面的兩句就把所有的大乘的教授全部包括在裏面,把這兩句好好背起來,你就知道大乘是什麼了。這兩句講“大悲心無二慧,菩提心佛子因”,這還不夠。這叁個可以說是佛,嚴格來說是“菩薩叁因”。如果一個人問你怎麼樣才能成佛?就把第一個的後兩句念給他聽就成了。

  後面講到“大悲心,無二慧”。什麼叫“無二慧”?就是說不落到任何一種極端的狀況,比如好壞、美醜,這些後面也會談到。“菩提心”,就是說希望衆生都能了解空性,希望衆生都能成佛的心願。

  也許有人講,剛才講前兩個頌在學校裏和尚要學叁個禮拜,叁個禮拜到底讀什麼東西呢?舉一個例子。他們還要學爲什麼先講大悲心,再說無二慧,再說菩提心,爲什麼這樣安排?這樣寫,並不是因爲月稱菩薩順手寫,他是有這樣的理由,這叁個的次序不能調換。很重要的需要知道的東西,第一個是“悲心”。爲什麼悲心在第一個?因爲是這叁個裏最容易擁有的東西。因爲你可以用普通人都有的同情心開始,而且大致來說,每一個人不管事大事小,都有同情心。就算不是佛教徒也會說那個人好窮,但是非佛教徒不會想什麼叫“無二慧”,但是現在連佛教徒都不這樣想。現在當然佛教徒也不想第叁個“菩提心”了,但是大悲心還是有可能的。

  然後我們談到叁者的順序的時候,這種順序是一般性的順序。爲什麼說是一般的順序?因爲一般人都可以接受,無論你的程度,如果這個交給一個初學者或者是一個比較學的多的人,都可以按照這個順序接受它。但是如果把這個教授給一個已經非常好的、高明的學生,無二慧應該放到第一個。一般來說,最先教大悲心,然後是無二慧,就是沒有分別。你想要有不斷的慈悲心,除非你證得無二慧,否則是不可能的。這好象是說,如果一個菩薩不了解無二慧的話,這種菩薩如果在臺北街頭每次碰到乞丐就給他錢、食物,也可以把很多的東西給他,家裏的房子、太太、孩子都送給這個乞丐,也可以。但是如果這個菩薩到印度去的話,印度的乞丐比臺灣多了幾百萬倍,他不了解無二的道理,一跑到印度看到這麼多的乞丐,他的心就沈下去了。

  爲什麼這樣呢?因爲一個不了…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四百論廣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