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真的,原因就是心身备受染污。
从前教育不让你染污,不准你胡思乱想,绝对远离一切邪知邪见。言论出版由国家管理,你要是说邪法,违背伦理道德,你的言论是犯法的,国家会判刑的,最重的是死刑。写出的文字也要国家审查,决定不能违背人伦道德,不能有邪知邪见,染污一般人的心性。国家政府有责任来监督,保护国民的身心清净。所以,我不喜欢民主,民主,实是自由过分。
现在邪知邪见到处都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不得了!今天我们头脑里,阿赖耶识八识田中,染污的毒素不知道有多少种,真的是洗都洗不干净。这是一切罪孽、一切动乱、一切苦报的根源。人生真正的幸福是身心清净。对于诸佛菩萨圣贤人的教诲,我们要学,因为他们的心清净,言清净,思想清净,见解清净,文章也清净。我们读他们的书,净化自己的心理,净化身心。对圣教不怀疑,绝对不夹杂其他的知见。
我要求诸位学一本经,才真正能达到清净,我们思想见解上的染污,逐渐逐渐把它洗掉。佛经也是如此,你要学十部八部就不清净。因为佛的经典是对各种不同的人说的,都不一样,我们只能在一切经里选一两种,一门深入,这样才对。经典的目的就是恢复我们的清净心,心地清净,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就通达。为什么会通达?因为一切法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恢复自性的本能,就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才艺,无量的德能。佛法没有别的,恢复自己本能而已。
本能从那里恢复起?从清净心恢复起。一切唯心造,心是主,先要恢复它。这部经的经题好,我们所求的“无量”,寿命是无量的一种。无量的智慧、才艺、德能、福报、财富,样样都无量。一切无量之中寿命第一,如果没有寿命,那些无量谁享受?还不是落空。所以,一切无量里,寿命是最重要的。有“无量寿”才能享受一切的无量,这是我们所求的。“庄严”是美好到极处,没有丝毫缺陷。从那里求?“清净”里求,“平等”里求,“觉”里求,从“清净平等觉”里求。清净平等觉就是自己的本心,真心本性。你的心性原来是清净的,原来是平等的,原来是觉而不迷的。佛这样教导我们,这才是清净信。所以,一门深入才能得清净信。
善导大师说过,有阿弥陀佛本愿力故,“本愿力”就是此地经文上所讲的,是弥陀的本愿力。所以,女人称佛名号,临命终时一定化为男子。男身变成女身,在六道轮回里很容易,女身再想转变成男身就不容易。可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时候就转成男人,弥陀接引,受菩萨身,随佛往生。
“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这是第二十四“莲华化生愿”。清净受生,没有生苦。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是胎生,胎生之苦,苦不堪言。我们每个人都受过了,但很健忘,都忘得干干净净。佛在经典里形容,神识去投胎是跟父母前世有缘,所以他才找到。
“缘”很复杂,约归四大类:
第一、报恩。儿女是来报恩的,天性就很好,孝子贤孙,对父母照顾得很周到、很孝顺。
第二、过去世的冤家对头,他来报怨的。这个小孩长大之后会搞得家破人亡。
第三、来讨债的,有债务上的纠纷。如果父母欠他的少,大概三岁、五岁就死了;债讨完,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的,可能到十几岁、二十岁大学毕业,博士学位刚刚拿到,他就走了。这么多年的培养,债还清了,他走了。这类的儿女大都是很可爱的,也很听话,父母很喜欢,他讨完就走了。
第四、还债的,他前世欠父母的。这种人对父母没有恭敬心,但是对父母的物质生活他会照顾到,每个月会送生活费用给你。他对父母欠得多,物质生活,他供养得很周到,很丰足。如果欠得少的,每个月日子过得去就算了,不会给你多的。纵然他发大财,他大富,每个月给父母的还是有限,因为他欠得少。所以,缘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四种。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子、兄弟、亲戚朋友,都是这个关系。亲戚朋友的缘分比较淡一点,能成为一家人是深的缘分、也很复杂。此事阿弥陀佛看得清楚。西方极乐世界不用胎生,莲华化生,这才没有家亲眷属感情的负担。这种构想设计非常巧妙,把世俗的情爱、爱欲,都用这个方法化解。西方才是一个清净的世界,我们在经上看的九品莲华,无不清净。古德告诉我们,“举体皆是最胜秘密吉祥”。“体”是莲花,莲花是七宝。这个“秘密”是讲深密,理与事都很深,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这是“莲华化生愿”。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一句总结前面三愿,也都圆满成就。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
这一段文是第二十五愿“天人礼敬愿”。
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
这是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
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句是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这一段经文共有三愿,也是说闻名功德,但是比不上前面殊胜。前面闻名皆往生极乐世界,此之闻名,还没打算生极乐世界,没有求生净土的意念。换句话说,他不想往生。不想往生的念佛人,得这些果报。由此可知,闻名一定要发大心。大心就是菩提心,求生佛国,不退成佛,这是无上菩提心。这一段经文所说一类闻名的人,修学净宗没有发往生的大心,或者虽发大心,他不是专修。听说禅不错,去参几天禅,打个禅七;学密也不错,去念几天咒,这就不行,这是杂修。虽然对净土不怀疑,但是修杂了,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净宗的往生,一定要心清净。心净则土净,心不清净不能往生。念佛不求往生,只能得此处所讲的三种福。现在一段一段来研究。
愿文讲“十方众生”,这个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我们在内。我们念佛若往生,这些福报是一定可以得到的。如果这些福报得不到,佛不就是妄语吗?阿弥陀佛也不能成佛。念佛人即使不能往生,也得福报,这是应当晓得的。
“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名字包括“净土三经”,或者我们现在讲的“五经一论”,“名字”都代表了。因为名字是题目,像作文章一样,五经一论是内容。如果不深入研究,五经一论的名字功德你不知道。明了之后,真正生起欢喜心。“信乐”,乐是爱好。对于经论,对于修持的方法,相信而不怀疑,很喜欢。
“礼拜归命”。“归命”即是以身命尽形寿皈依,皈依阿弥陀佛。最近这几年来,同修们发心在此地受皈依,都是皈依阿弥陀佛,皈依三宝。理上的三宝,自性三宝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自性三宝。住持三宝,就形象上说,我们的“佛宝”是阿弥陀佛,“法宝”是《无量寿经》,“僧宝”是以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两位菩萨作代表。如果再多一些,就是《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序分里面所列的诸菩萨众、诸声闻众,都是属于僧宝。形式上的三宝是我们修学的榜样。
我们要发愿以阿弥陀佛作榜样,跟他学,学得跟他一模一样。所以,我们供养阿弥陀佛,看到阿弥陀佛,我要照他那个样子来修,他就是一个模型,照他那个模型来塑造自己,把自己塑造得跟阿弥陀佛一样。从那里修起?从《无量寿经》修起。
《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的全体、全身、全心、全愿、全行,经典就是介绍他。修学的方法,第一个阶段是熟读经文,了解经义;第二个阶段是如说修行。每一句经文我们都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怎样把它做到,使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行持,跟经上讲的一模一样。这样学阿弥陀佛,你就成了阿弥陀佛。所以,要依照经典修正自己的身、语、意三业行为,此经就是“法宝”,这是真正皈依法。经典里的教训没有做到,不算皈依,所以要把它做到。
“僧”,僧宝所表的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要学大势至菩萨的理智,一门深入,永不变易;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普度,用理智来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不是用感情。用感情帮助人,会生烦恼。用理智,心地清净光明,帮助别人不生烦恼,是自在的。
我们今天皈依的三宝,跟一般人讲的不相同。我们的法名是释迦牟尼佛说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这个样子,娑婆世界的众生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将来在西方世界作佛,到他方世界去度化众生,都称妙音如来,“同名妙音如来”。所以,我们皈依都用“妙音”的法名,现在你是“妙音居士”,将来你是“妙音如来”,因果相应。这个法名是从《无量寿经》上来的。这确实跟一般传授皈依不相同,这样的皈依是真正皈依,确实晓得从那里回头,要依靠什么来修学。依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清净平等的慈悲心。用清净平等的慈悲心来修菩萨行,菩萨行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处世、待人、接物。菩萨行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我们成立净宗学会,为诸位同修提供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具体的菩萨行。要从三福做起,“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福,人天福报。要真做才行,不真做的话,这里讲的“诸天世人”不会恭敬你,一样瞧不起你。为什么?你只会念经,一样也没做到,所以鬼神瞧不起你。不能说我天天在念经,天天拜佛,也受了三皈依,为什么天人鬼神还瞧不起我?是因为你没有如教修行,只念经文没用处。
这方面我讲得很多,早课是提醒自己,我这一天要依照佛的教训去做。晚课是反省,想想看我这一天那些做到了,那些还没做到,没有做到的要改过来,要努力去做。这样做早晚功课就真正有利益,有功德。绝对不是早晨把这部经念一遍念给佛菩萨听,晚上再念一遍念给他听,早晚课诵就做好了,一天都没有缺。其实不但没有好处,还有罪过。念经还有罪过吗?念经没有罪过,但你的存心有罪过。你想想看,早晨在佛菩萨面前骗他一次,…
《无量寿经讲记 发大誓愿 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