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真的,原因就是心身備受染汙。
從前教育不讓你染汙,不准你胡思亂想,絕對遠離一切邪知邪見。言論出版由國家管理,你要是說邪法,違背倫理道德,你的言論是犯法的,國家會判刑的,最重的是死刑。寫出的文字也要國家審查,決定不能違背人倫道德,不能有邪知邪見,染汙一般人的心性。國家政府有責任來監督,保護國民的身心清淨。所以,我不喜歡民主,民主,實是自由過分。
現在邪知邪見到處都是,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這不得了!今天我們頭腦裏,阿賴耶識八識田中,染汙的毒素不知道有多少種,真的是洗都洗不幹淨。這是一切罪孽、一切動亂、一切苦報的根源。人生真正的幸福是身心清淨。對于諸佛菩薩聖賢人的教誨,我們要學,因爲他們的心清淨,言清淨,思想清淨,見解清淨,文章也清淨。我們讀他們的書,淨化自己的心理,淨化身心。對聖教不懷疑,絕對不夾雜其他的知見。
我要求諸位學一本經,才真正能達到清淨,我們思想見解上的染汙,逐漸逐漸把它洗掉。佛經也是如此,你要學十部八部就不清淨。因爲佛的經典是對各種不同的人說的,都不一樣,我們只能在一切經裏選一兩種,一門深入,這樣才對。經典的目的就是恢複我們的清淨心,心地清淨,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就通達。爲什麼會通達?因爲一切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恢複自性的本能,就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德能。佛法沒有別的,恢複自己本能而已。
本能從那裏恢複起?從清淨心恢複起。一切唯心造,心是主,先要恢複它。這部經的經題好,我們所求的“無量”,壽命是無量的一種。無量的智慧、才藝、德能、福報、財富,樣樣都無量。一切無量之中壽命第一,如果沒有壽命,那些無量誰享受?還不是落空。所以,一切無量裏,壽命是最重要的。有“無量壽”才能享受一切的無量,這是我們所求的。“莊嚴”是美好到極處,沒有絲毫缺陷。從那裏求?“清淨”裏求,“平等”裏求,“覺”裏求,從“清淨平等覺”裏求。清淨平等覺就是自己的本心,真心本性。你的心性原來是清淨的,原來是平等的,原來是覺而不迷的。佛這樣教導我們,這才是清淨信。所以,一門深入才能得清淨信。
善導大師說過,有阿彌陀佛本願力故,“本願力”就是此地經文上所講的,是彌陀的本願力。所以,女人稱佛名號,臨命終時一定化爲男子。男身變成女身,在六道輪回裏很容易,女身再想轉變成男身就不容易。可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時候就轉成男人,彌陀接引,受菩薩身,隨佛往生。
“十方世界,諸衆生類,生我國者,皆于七寶池蓮華中化生”,這是第二十四“蓮華化生願”。清淨受生,沒有生苦。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是胎生,胎生之苦,苦不堪言。我們每個人都受過了,但很健忘,都忘得幹幹淨淨。佛在經典裏形容,神識去投胎是跟父母前世有緣,所以他才找到。
“緣”很複雜,約歸四大類:
第一、報恩。兒女是來報恩的,天性就很好,孝子賢孫,對父母照顧得很周到、很孝順。
第二、過去世的冤家對頭,他來報怨的。這個小孩長大之後會搞得家破人亡。
第叁、來討債的,有債務上的糾紛。如果父母欠他的少,大概叁歲、五歲就死了;債討完,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的,可能到十幾歲、二十歲大學畢業,博士學位剛剛拿到,他就走了。這麼多年的培養,債還清了,他走了。這類的兒女大都是很可愛的,也很聽話,父母很喜歡,他討完就走了。
第四、還債的,他前世欠父母的。這種人對父母沒有恭敬心,但是對父母的物質生活他會照顧到,每個月會送生活費用給你。他對父母欠得多,物質生活,他供養得很周到,很豐足。如果欠得少的,每個月日子過得去就算了,不會給你多的。縱然他發大財,他大富,每個月給父母的還是有限,因爲他欠得少。所以,緣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四種。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父子、兄弟、親戚朋友,都是這個關系。親戚朋友的緣分比較淡一點,能成爲一家人是深的緣分、也很複雜。此事阿彌陀佛看得清楚。西方極樂世界不用胎生,蓮華化生,這才沒有家親眷屬感情的負擔。這種構想設計非常巧妙,把世俗的情愛、愛欲,都用這個方法化解。西方才是一個清淨的世界,我們在經上看的九品蓮華,無不清淨。古德告訴我們,“舉體皆是最勝秘密吉祥”。“體”是蓮花,蓮花是七寶。這個“秘密”是講深密,理與事都很深,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這是“蓮華化生願”。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一句總結前面叁願,也都圓滿成就。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這一段文是第二十五願“天人禮敬願”。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
這是第二十六“聞名得福願”。
常修殊勝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句是第二十七“修殊勝行願”。這一段經文共有叁願,也是說聞名功德,但是比不上前面殊勝。前面聞名皆往生極樂世界,此之聞名,還沒打算生極樂世界,沒有求生淨土的意念。換句話說,他不想往生。不想往生的念佛人,得這些果報。由此可知,聞名一定要發大心。大心就是菩提心,求生佛國,不退成佛,這是無上菩提心。這一段經文所說一類聞名的人,修學淨宗沒有發往生的大心,或者雖發大心,他不是專修。聽說禅不錯,去參幾天禅,打個禅七;學密也不錯,去念幾天咒,這就不行,這是雜修。雖然對淨土不懷疑,但是修雜了,也不能往生。什麼原因?淨宗的往生,一定要心清淨。心淨則土淨,心不清淨不能往生。念佛不求往生,只能得此處所講的叁種福。現在一段一段來研究。
願文講“十方衆生”,這個範圍非常廣泛,包括我們在內。我們念佛若往生,這些福報是一定可以得到的。如果這些福報得不到,佛不就是妄語嗎?阿彌陀佛也不能成佛。念佛人即使不能往生,也得福報,這是應當曉得的。
“聞我名字,歡喜信樂”。名字包括“淨土叁經”,或者我們現在講的“五經一論”,“名字”都代表了。因爲名字是題目,像作文章一樣,五經一論是內容。如果不深入研究,五經一論的名字功德你不知道。明了之後,真正生起歡喜心。“信樂”,樂是愛好。對于經論,對于修持的方法,相信而不懷疑,很喜歡。
“禮拜歸命”。“歸命”即是以身命盡形壽皈依,皈依阿彌陀佛。最近這幾年來,同修們發心在此地受皈依,都是皈依阿彌陀佛,皈依叁寶。理上的叁寶,自性叁寶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自性叁寶。住持叁寶,就形象上說,我們的“佛寶”是阿彌陀佛,“法寶”是《無量壽經》,“僧寶”是以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兩位菩薩作代表。如果再多一些,就是《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序分裏面所列的諸菩薩衆、諸聲聞衆,都是屬于僧寶。形式上的叁寶是我們修學的榜樣。
我們要發願以阿彌陀佛作榜樣,跟他學,學得跟他一模一樣。所以,我們供養阿彌陀佛,看到阿彌陀佛,我要照他那個樣子來修,他就是一個模型,照他那個模型來塑造自己,把自己塑造得跟阿彌陀佛一樣。從那裏修起?從《無量壽經》修起。
《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的全體、全身、全心、全願、全行,經典就是介紹他。修學的方法,第一個階段是熟讀經文,了解經義;第二個階段是如說修行。每一句經文我們都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怎樣把它做到,使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持,跟經上講的一模一樣。這樣學阿彌陀佛,你就成了阿彌陀佛。所以,要依照經典修正自己的身、語、意叁業行爲,此經就是“法寶”,這是真正皈依法。經典裏的教訓沒有做到,不算皈依,所以要把它做到。
“僧”,僧寶所表的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要學大勢至菩薩的理智,一門深入,永不變易;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普度,用理智來幫助一切苦難的衆生,不是用感情。用感情幫助人,會生煩惱。用理智,心地清淨光明,幫助別人不生煩惱,是自在的。
我們今天皈依的叁寶,跟一般人講的不相同。我們的法名是釋迦牟尼佛說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這個樣子,娑婆世界的衆生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在西方世界作佛,到他方世界去度化衆生,都稱妙音如來,“同名妙音如來”。所以,我們皈依都用“妙音”的法名,現在你是“妙音居士”,將來你是“妙音如來”,因果相應。這個法名是從《無量壽經》上來的。這確實跟一般傳授皈依不相同,這樣的皈依是真正皈依,確實曉得從那裏回頭,要依靠什麼來修學。依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清淨平等的慈悲心。用清淨平等的慈悲心來修菩薩行,菩薩行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處世、待人、接物。菩薩行是“叁福、六和、叁學、六度、十願”。
我們成立淨宗學會,爲諸位同修提供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是具體的菩薩行。要從叁福做起,“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福,人天福報。要真做才行,不真做的話,這裏講的“諸天世人”不會恭敬你,一樣瞧不起你。爲什麼?你只會念經,一樣也沒做到,所以鬼神瞧不起你。不能說我天天在念經,天天拜佛,也受了叁皈依,爲什麼天人鬼神還瞧不起我?是因爲你沒有如教修行,只念經文沒用處。
這方面我講得很多,早課是提醒自己,我這一天要依照佛的教訓去做。晚課是反省,想想看我這一天那些做到了,那些還沒做到,沒有做到的要改過來,要努力去做。這樣做早晚功課就真正有利益,有功德。絕對不是早晨把這部經念一遍念給佛菩薩聽,晚上再念一遍念給他聽,早晚課誦就做好了,一天都沒有缺。其實不但沒有好處,還有罪過。念經還有罪過嗎?念經沒有罪過,但你的存心有罪過。你想想看,早晨在佛菩薩面前騙他一次,…
《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