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五卷)▪P2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能够比他更勇猛,至少一天做一桩善事,能够做两、三桩,那就更好了,天天不要间断,我们的效果决定超过了凡先生。下面接著说: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这是叙述,他前面三千桩善事求功名,他考取了举人,应验了,但是用了十年时间,接著再许愿行三千桩善事求儿子。很难得,他是四十六岁的时候,庚辰是四十六岁,回来之后,请性空、慧空这些出家法师在东塔禅堂回向,十年把三千桩善事做成功了。回向之后,他又求生子的这个愿望,也“许行三千桩善事”。这个效验也很快,到第二年,辛巳是第二年,了凡先生四十七岁生第一个儿子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

  因为断恶修善有这么好的效果,信心就增长,行善就愈恳切。换句话说,断恶修善是愈来愈顺利,效验愈来愈显著。他每天修持还是用功过格,记在功过格里面。“汝母不能书”,这是说他的太太,太太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做一件好事,她就用鹅毛管沾著朱砂,朱砂是红色的,在日历上印一个圈,这一天做了一桩好事,用这个方法来记。下面则举例:

  【或施食贫人】

  这是好事情。看到贫苦的人,自己布施一点饮食给他。

  【或买放生命】

  “放生”是机缘,不要特意去买。每天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很活泼的这些动物,买了之后它确实可以能活得下去,你就买;如果看它这个样子,买下去放生它也不能活,那你就不必买。所以,每天遇到的时候就随便买一点,买了之后就放生。像这样的好事。

  【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可见得他做得很勤,很认真去做。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

  癸未年,了凡先生四十九岁,于前面庚辰发愿到癸未四年。前面三千桩善事十年完成,第二次发愿做三千桩善事四年就完成,可见得是愈做愈顺利。

  【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

  他做得很如法,也很认真,按照规矩去做。这三千善事做好了,请法师这一次在家里面回向,诵经回向。

  【九月十三日】

  这是同年九月十三日。

  【复起求中进士愿】

  他的口味也愈来愈高了,这是希望“中进士”,“进士”在古时候是学位里面最高的。

  【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

  “丙戌”,又过了四年,许这个愿四年之后,果然登第,考中进士。这一年了凡先生五十二岁。

  【授宝坻知县】

  中了进士之后,朝廷就分发他到宝坻县去当知县。他在宝坻任职的期间有七年,就是一五八六年到一五九二年,这七年他作宝坻知县。上任之后,他说: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了凡先生做得确实不错,很认真,很如法。做了知县之后,他就准备一个本子,这个本子是空格的,题名叫“治心篇”,对治心里头的恶念。每天早晨起来坐堂,“坐堂”就是现在讲的上班,办公的时候,他的随从就把这个本子带去,交给办公室里的人员,伺候他的这些人,把它放在办公桌上,他每天所做的善恶,全部都记下来。晚上在庭院里面设一个案桌,仿效赵阅道。赵阅道是宋朝时候人,宋仁宗的时候他作御史,为人公正无私,所以当时称他作“铁面御史”。他每天晚上都在庭院当中摆香案,向上帝祈祷,把自己一天所做的善恶都写成疏文,好像报告上帝一样。由此可知,这个人的大公无私,绝不隐讳自己的过失。也用这个方法断恶修善,天天如此,这个很难得。换句话说,如果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不敢向上天说的事情,他决定不敢做。不但不敢做,念头都不可以生。因此,他到晚年,断恶修善的效果愈来愈殊胜。他说: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这是讲天启的母亲,就是他太太,看到在这个县衙里面,“县衙”相当于现在所讲的县政府,在县政府里面没有什么善事可做。从前在家里面常常跟街坊邻里走动,做善事容易;现在做了官,知县的夫人走到哪个地方都有人接待,换句话说,没有机会给你做善事。于是她很忧愁、很忧虑:“你现在许做一万桩善事,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得完?”这是提醒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听了这个话也很懊恼。他有感应: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这是感应,心真诚就有感应。他晚上睡觉梦到一个神人,梦到一个天神,他就向天神说:我许做一万桩善事,恐怕很难满愿。这个神人告诉他:你的善愿已经圆满了,就是减粮这一桩事情,“万行俱完”,你就圆满了。天神提醒他。确实有这桩事情,他下面说:

  【盖宝坻之田】

  这就是田租。

  【每亩二分三厘七毫】

  他觉得这个田赋太重,他做了县长之后,把这个田赋减轻了。

  【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

  确实有这桩事情。这是他作县长的时候做过这桩事情,梦中天神知道了。

  【心颇惊疑】

  这个事情,天神怎么会晓得!告诉他:就这一桩事情,你一万桩善事已经圆满了。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知,且问此事宜信否?】

  五台山的幻余禅师,他们相识多年,到宝坻跟他见了面。他就把梦中的事情向幻余禅师请教,并且问天神讲的话可不可以相信。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

  这是依据经典理论来说的。为什么?“善心真切”,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今天讲做三千桩善事、一万桩善事、十万桩善事,都是从分别执著里头变现的境界,你还是有范围的。如果是真心去做,真心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极小的善也遍虚空法界。很少人懂这个道理。所以菩萨极微细的善,那个小善他能变得无量无边,变成大善。世间人往往像了凡先生,许一万桩善事,做得那么辛苦,小善。为什么?你没有脱离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有妄想分别执著,他行的善有量,有限量;如果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他修的善极小的善都没有限量,变成无量无边。所以说“一行可当万善”,这是对他讲的。其实“一行”是无量无边的大善,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拓开心量非常重要。我们在世间做的善事大小与自己心量有关系。心量愈大,小行变成大善;心量要是非常狭小,大行变成小善。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这两句从理上讲的,然后从事上说:

  【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你这一善,万善就圆满了。你能够减收田赋,你这一县的人,农民都受惠。你这一县不只一万个农夫,何况农夫他还有家口,他家里头还有父母、妻子、儿女,统统都受惠。你这一桩事情,所以说公门好修福。从前的人为什么要希求科第?为什么要希望去作官?作官容易修善。像平民,要想修一万桩善事多么艰难。你这个县长,就一桩事情,你万善就圆满了,公门好修善。反过来,你要作恶也容易。如果你嫌这个田租太少了,我还要加重一点,多收一点税。好了,你这一念就造成了万恶。道理在此地,善恶就在这一念之间。

  在古时候,只有作官的人有这个地位、有这个权势,他容易,为恶、为善都方便、都容易。现在这个时代不一样,现在这个时代修大善、造大恶,在许许多多行业里头都能做得到。而最容易做到的,无过于现在所讲的娱乐界、影剧界、传播公司,操作的这个权,超过帝王,超过国家的领袖。尤其是现在的卫星传播、网路传播,如果我们传播是正面的、善行的,能够启发众生、广大的群众,让他能够觉悟,让他能够知道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这一个小时的播出,超过袁了凡先生的万善。如果我们播映的节目是负面的,教导人杀盗淫妄,你这一个小时的罪过,就是阿鼻地狱。由此可知,现在的人不必去求功名,不必要去做大官、掌大权,不必!哪一个行业里面断恶修善都比过去方便太多了。这是我们要懂得。现代的科技发达,在这一方面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方便,但是这个方便有正面、有负面,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吉凶祸福确实是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个事情说清楚、说明白了,了凡先生也非常高兴。

  【吾即捐俸银】

  捐他的薪俸。

  【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斋僧”就是请出家人吃饭,供斋。这是好事情,请一万个出家人来接受他的供养,以这个福来做回向。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

  孔先生给他算命,他的寿命只到五十三岁,五十三岁这一年他要死了。

  【余未尝祈寿】

  他并没有特别的求寿命、求长寿,他没求。

  【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五十三岁这一年,他平平安安的度过,他没有求寿命,今年他已经六十九岁。这个时候已经从宝坻知县退休了,退下来了。从这一句我们就懂得,这四篇文章是六十九岁时候写的,教导他的儿子天启。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

  这是引用《书经》里面说,“天道难信”,为什么?“以其命之不常”,也就是说,定数是会变的,不是恒常的。又说“惟命不于常”,天命无常,修德为要。这些话都是真实话,决定不是妄语。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他对于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于是要接受圣人的教诲,自己要知道改造命运,要知道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个人是英雄豪杰。决定不能跟一般凡人一样,一生听命运的主宰,那就大错特错了。尤其不能造作罪业,造作罪业损自己的福,折自己的寿,这是愚痴到极处。纵然你是大富大贵,你的富贵可以久享,因为你造作不善,你的福折了,寿也折了,这是世间很愚痴的人。因此,人不能不受教育,尤其不能不受圣贤的教育,唯有受圣贤教育才能够明理,才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境界。今天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五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