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九七卷)
诸位同修,我们继续看莲华光菩萨赞颂第二首:
【诸佛同法身,无依无差别,随诸众生意,令见佛色形。】
令见不是今,是令,这个本子是今,《疏钞》的本子是令,令是对的、正确的。这首偈前面两句已经跟诸位报告过,后面两句是讲作用,前面两句讲「体同」,后面这两句讲「用同」。作用就是「能现能生身土」,这个意思很明显,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剎土众生是性体所现所生。这个偈子里面讲法身,法身是个理体,所现所生的也同。能生能现既然相同,所生所现哪有不同的道理?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能现能生身土智影,皆无二故。即法身无色,应物现形。」这两句话把能现能生的道理给我们说出来了。这一切现象,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梦幻泡影」,这才是事实真相。六道凡夫不知道事实真相,误以为是真实,在这里面起心动念,无端,无端就是没有理由、没有原因,生起了妄想分别执着,造成六道轮回的现象,真的像春蚕作茧自缚。六道轮回不是别人变现的,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就像我们夜晚睡觉做恶梦,恶梦不是外头来的,自己变现出来的,自己去受。这种情形佛菩萨看了,才说这一切众生为「可怜悯者」,真可怜!全是虚幻相,没有一样是真实的。现在堕陷在其中,竟然出不来,好比是在梦中他醒不过来,这个苦了!不晓得所现的这些相、身、土,土就是诸佛的剎土,我们今天讲的宇宙,是影像不是真相。
下面说:「法身无色」,法身无相而能现相。怎么现相?下面讲「应物现形」。这一句话是说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已经证得法身。证得法身的人,前面两句讲过,体决定是相同。法身,本性法身相同,证得的法身也相同,但是跟本性法身那个相同不一样,本性是体完全相同,证得是作用相似。经上讲的智慧、德能、相好都一样,这个都一样是「等同」,大家平等相同,跟体的意思不一样,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作用是应化身,应化身是随众生心而现的相,清凉大师讲「应物现形」,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清凉在《钞》里面讲,这就是唯识大圆镜智的功能。相从哪里出来?没错,我们通常讲凡夫六道的现象、九法界的现象,或者讲十法界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是阿赖耶识的相分。
如果要是觉悟了,转八识成四智,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应身、应化身,那个相是从哪里来的?大圆镜智的相分,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所以大师这里说:「即唯识大圆镜智之能」,没错。我们现在很不幸,我们的大圆镜智变成阿赖耶识,所以现前的相分是阿赖耶识的相分。阿赖耶识的相分剎那生灭,相续不断,我们把这个误会了,以为是真的。诸位一定要知道,阿赖耶识是生灭法,所以它排列在有为法里面。有为法里头第一条八识,八识第一个讲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前五识。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生灭的速度太快。我们今天六根接触的境界,全是阿赖耶识的相分,是剎那生灭的相续相,我们不知道实际的状况,误以为是真实。
清凉他也引经据典来为我们说明,《肇论》里面讲:「法身无色,应物现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僧肇大师这几句话讲得很好,确确实实是明心见性的人才说得出来,普通人说不出来。法身不是色法,它能现色。我们举个比喻说,钟跟鼓没有音声,钟跟鼓摆在那里它哪有音声?你敲它它就有音声。敲是感,出声是应。法身没有相,众生有感,它就会现相。为什么?众生跟它是一体,自性法身不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简简单单二十个字就把这些真相说出来了。僧肇大师用十六个字把感应这个事情为我们说出来,「般若无知,对缘而照」。《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对缘,对缘就生无量智慧、圆满智慧、究竟智慧、无私的智慧。这个智慧不要学的,不是跟老师学的,是无师智、自然智,为什么?自性本具的德能。
佛在经上讲,「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这个比喻好懂。佛的真法身,也就是我们的真法身,这个真法身是讲自性法身。法身的性体没有迹象,遍虚空法界。法身在《华严经》的名称是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法身,是佛报身、应身的根本。报身从哪里来的?应身从哪里来的?法身是能现能变,报身、应化身是所生所变,所以我们也称它为身,称它作法身。法身是共同的,是一不是二,可是从法身变出来的报身、应身「相同」,不是体同。从相上讲,相跟相相同;体呢?体是一个。体是完全相同,共同一法身。这个地方我们留意的,在经典里面读经要注意看,它讲的是法身之体还是讲法身现相?法身现相,相同;讲法身的体,体同。体同跟相同,有差别。实在讲这个差别是一而二、二而一,真的很难很难辨别。
本经下面经文也说,「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所现众色形,令入此法中」,这一首偈很重要。我们终究的目的是要证得法身,为什么?不能证得法身,你就不能入佛境界。《华严经》四十一位叫法身大士,为什么叫法身?他证得法身。大乘经上常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我们才算是真正有了成就,那不是假的。没有证得法身之前,修得再好、修得再高,也是相似位,好象而已,没有真的证得。阿罗汉、辟支佛、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是相似位,没有真的证得。修得再好,没有出六道轮回,那叫观行位。观行位是在六道轮回里面,相似位是没有出十法界。出了十法界是分证位,你证得一分两分,四十一品无明破个几分,你证得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在净土法门里面,我们知道净土有四土三辈九品,常寂光土不谈,为什么?常寂光土就是法身,遍一切处,它是理、它是体,它是与一切众生共同的。所以实际上的土是三土,凡圣同居土是观行位的菩萨往生的,我们讲念佛功夫得力的人,就是说你有能力把烦恼伏住,没断,用定功能伏,用智慧也能伏。你真的明白、真的搞清楚,不再分别执着,不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伏住了,你有禅定的功夫也行,这样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但是诸位一定要记住,用定伏烦恼,不如用智慧。定伏烦恼生凡圣同居土,跟智慧伏烦恼生凡圣同居土,果报不一样。差别在哪里?用智慧的人是上根利智,用定的人是中下根性、下根人,不相同,开智慧不一样。他都把烦恼伏住,都没有断。
我们今天走的这个路子是用智,在经教。智为什么伏不住?烦恼习气太重,我们智慧不够,所以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很容易被外面诱惑,很容易被外面动摇,智不够。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用戒定来帮助。智也不是容易事,天天听经、天天读诵大乘长智慧,何以还不能伏烦恼?实在讲我们戒定没有根就搞慧,所以慧不得力。戒定没有根,像盖房子一样,要盖三层楼,底下两层不盖,单单盖第三层,不可能!下头总得要搭个架子,纵然是没有两层屋,你也把架子搭下来,第三层才能盖得好;你下面架子也没有、空的,所以你学教不开智慧。不开智慧,得些什么东西?得到的是世智辩聪,你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从哪里来?真智慧从行门当中得来的;也就是说,这个教你听了,听了之后你能落实,你能够做到,真正依教奉行,那个智慧靠得住。你没有做到,变成一种记问之学,这个儒家很忌讳。记问之学是浮而不实,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关。
大乘经教常常讲,菩萨行门里面四摄六度,《华严》讲十波罗蜜、十大愿王,哪一条我们做到,我们真懂?为什么功夫不得力?不能不认真去检讨、改进。功夫若是不得力,这一生必定空过,这怎么行?一定要落实,也就是说修学大乘一定要看破、要放下。各人根性不相同,不是说这个法门不能入门,你是不是这个根性?看破就是你明白了,你明白多少你就做多少。你做得多,你所做的一定帮助你往更深、更广的地方去领悟,那就是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又帮助放下。我自己一生的修学确实是用这个功夫,但是我从小还有一点底子,家里面父母教我,那个时候学校老师教导我,我还有很深很坚定的信仰轮回的基础、信仰因果的基础,老师指导教我学戒,也有一点基础,这个大乘经教这么多年才有一点受用。
如果在德行修养上一点基础都没有,起心动念还有恶意,什么叫恶意?自私自利是恶意,这是大障碍。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不能不懂得。西方世界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常常想到这一句,我自己有没有这个水平?上善的水平。我们也不晓得上善的水平到底有多高,我们只有努力让自己念头里没有一个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一念为自己的念头,大概往生没有问题了,我的功夫如此而已。所以念念希求往生,不想住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我一切都随缘,你们说什么都好,我没有意见;你们要什么也都好,反正你们要的我都不要。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与我都不相干,我要到极乐世界,这个地方什么都带不去。你们同学如果稍稍留意一点,你就晓得我旅行不带行李,太重了!
往年旅行的时间多,到处都去,我都不寄行李。一件手提行李里面带什么?换洗衣服,一个小背包里头是我的课本、经本,简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要丢得干干净净,连这个身体都不要了,何况身外之物!不是说到那一天再丢,现在就要丢掉,你就轻松自在了。现在这些东西虽然在面前,心里头痕迹都不着,这就丢掉了。离开的时候头都不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总要懂这个道理,总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才能走解脱这一条道路,真的解脱掉了。认清楚这个世间事事物物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情?梦幻泡影。我们看清楚、看明白了,要学佛菩萨游戏人间,佛菩萨讲游戏神通,他怎么不快乐?游戏神通做些什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