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七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帮助众生觉悟,就这一桩事情。帮助众生觉悟要以无量的方便,「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都是帮助你觉悟。觉悟就得自在,真正的幸福美满,觉悟的人才能够得到;换句话说,无我的人得到,没有自私自利的人得到。只要有自私自利,他心里就有牵挂,他就有忧虑,他就有得失,他就有苦。他有苦乐,这个乐是相对的。

  

  我们再看最后这首偈,这三首的最后一首是总结,结前面两首,双结。

  

  【具足一切智,遍知一切法,一切国土中,一切无不现。】

  

  「双结」,「上半」就是前面两句,是结智,上面一句是结根本智,『具足一切智』,第二句『遍知一切法』是结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这是结前面第一首。后面两句「结法」,「但举其用」,『一切国土中,一切无不现』,注意那个「一切」,正是第二首偈末后两句,「随诸众生意,令见佛色形」,你把这个结语跟前面合起来看,「令见佛色形,一切无不现」。佛的色相,你就不能执着了。一定要执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叫佛?你说的是没有错,那是佛的形相,佛要是现另外一个形相你就见不到,你就不承认。试问问,「一切无不现」的意思是什么?如果我们这样子假设问你,应以基督身而得度者,佛现不现基督身?佛现基督身,你承不承认他是佛?我承认、我肯定,我看耶稣基督就跟看释迦牟尼佛一样。经上讲的「一切无不现」,前面所说的「随诸众生意」,众生的意思喜欢基督,佛就现基督身;喜欢真主,佛就现真主身;喜欢孔老夫子,佛就现孔子身。喜欢什么他就现什么身,《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有没有一定的相?没有。前面讲,法身无相,能现一切相。

  

  所以我讲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多元文化社会教育最后的归宿是一真法界,归属到「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这是真的,一点都不是假的。世间人分此分彼,不了解事实真相;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世间是一家人,你说多亲密!我们今天明了,从真诚心里面发出的大愿,帮助照顾一些受苦受难的老人。新加坡的许哲居士一样,她想办个老人院照顾老人,就像照顾自己的父母亲一样,像照顾自己好兄弟、好姊妹一样。许哲得平等性智,纵然不得,相似、很接近了。这种心愿、这种大量、肚量,如果不学佛,她修的是真实的福报,来生的福报我看不在人间,人间没有这么大的福报,享天福去了。如果是学佛求生净土,她的心纯净,她不求世间的福报,心地纯净纯善,与诸上善人相应,你说她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我相信她只要念佛、只要想生,她决定得生,她条件具备了。

  

  不再想在这个娑婆世界住了,蕅益大师、莲池大师在《弥陀经》注解里面都给我们讲,这个法门在心理观念上来说,要具足欣厌二门。厌是什么?厌弃,我不想在这个世界住了,我这个世界统统放下了;欣是欣喜欢喜,我一心一意欢喜求生极乐世界。你要晓得,这个心态就具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资粮里面的信跟愿。而祖师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决定在修行的功夫,那就是念佛的功夫。念佛的功夫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她信愿有了,念佛那个功夫虽然不深,肯定得生。念佛功夫不太深,生凡圣同居土;念佛的功夫要好,当然品位就更高了。信愿重要,那个愿要舍娑婆,念佛堂的堂主常常一句口头禅:「放下身心世界」。如果我们有一点力量,尽心尽力帮助别人,这是修福。修福修慧,这是真的,为什么?你带得去。福慧是能带得去的,尤其是在佛门修福。但是现在的佛门要看清楚,是真的还是假的?真的解行相应,这是真的;真正是为正法久住、是为利益众生,这是真的。

  

  我们在过去常常讲,希望能够建一个弥陀村,建一个新的二十一世纪的道场。同参道友是哪些人?退休的这些老人。澳洲这个地方退休的年龄是五十五岁,还不算老。到了退休年龄,公家机关做事的一定要退休,私人机关也许还可以通融一点,公家机关一定退休。退休之后,一心修行,好!心定了。再有能力我们办个幼稚园或者办一个小学,教小朋友。这个小学我们用中国古老的方式来教,当然学生就不会太多,只有认同中国文化的人才会把他的子女送来,我们来教,让他完全接受道德教育。教导他、启发他,从小立志为社会大众服务,培养这样的志趣,不是在这个世间享受,我们是来做牺牲奉献的。可以办一个这样的小学,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下面第四首:

  

  【佛身及光明,色相不思议,众生信乐者,随应悉令见。】

  

  往下这七首赞应身,前面三首是赞真身。应身特别我们看它的作用,随类应化。这一首就是这个意思,真是随众生心,应现种种不思议的境界。『佛身及光明,色相不思议』,这个话都是双关的,佛身无论现什么样的身,佛所现的哪一个身不是佛身?像《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三十二种不同的身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应身。无量无边诸佛的应化身,不同的应化身全是佛身、全是菩萨身。虚云老和尚早年朝五台山,路上生病,两次遇到一个乞丐,真的是缘不错,乞丐来帮助他。他在旷野当中四面找不到村庄,有一个要饭的叫化子来帮助他。这个叫化子名字叫文吉,虚云老和尚曾经问他:「你住在什么地方?」他说他家住在五台山,「你到五台山问我,大家都晓得。」他以后到了五台山,很感激这个叫化子两次救了他的命,问人家文吉,有个要饭的叫文吉,人家告诉他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化身,那个乞丐就是文殊菩萨。所以你要晓得,文殊菩萨为什么化成一个乞丐来帮助虚云老和尚?如果文殊菩萨现个菩萨相,那把虚云老和尚给吓呆了。示现一个乞丐相,那就可以无所不谈了。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没有一定的形相。都是佛身、都是菩萨身,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不但现的人身,有的时候现动物身,唐朝时候李长者想给《华严经》做个注解,带着经本想找一个清净的环境没有人打扰。路上遇到一只老虎,他也真有胆量,就把他的意思告诉老虎,「你晓不晓得有清净的地方?你带我去。」老虎也真听话,真的找到一个山洞,里面非常宽敞。可是这个山洞里头被老虎占据了,一窝的老虎在里面。这只老虎带他进去之后,那些老虎搬家,搬出来把这个地方让给他。你想想看这只老虎是不是佛菩萨化现的?很难说。这只老虎怎么这么通达人情,就肯把地方让给他?是不是佛菩萨早就晓得这个事情,预先把这个地方占领住,不让其他的动物进来,变作老虎盘据这个地方,等李长者来,供养他作写经的场所?佛菩萨示现的,李长者住在这个山洞里头,什么都没有,他也不着急,也没有闲情来想这个事情,全部精神都集中在《华严经》上。

  

  他就看到两个女孩子带了他日常需要用的东西,这两个女孩子来侍候他、来服侍他,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供给他所用的文具。长者心是定的,看到人来帮助他,这两个义工来帮助他,他也不说话,一切随他们去做。一直到这个注解写完,就是《华严经合论》,写完了想找这两个女孩子来讲讲话,不见了,下山去找不到了。于是他就下山,带他的注解下山来,走到村庄里问问村庄上的人,「这两个人为我服务很长的一段时间,我要谢谢她们。」村庄里面的人都不知道,「你所讲的,我们都没有印象」。这是不是佛菩萨化现?还是天人来供养?但是肯定说一句:不是人。你看看这感应道交的事情,李长者这一点我们一般人做不到,人家照顾你那么久,你跟她一句话都没有说过,到整个经完成,才想起来问问她,想起来一问她,两个人不见了。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李长者在序文里这个事情写得很清楚,不是骗人的,我们不能不相信。所以,大德必定感动天龙鬼神的拥护、诸佛菩萨的护念。

  

  学佛的同修都知道,唐朝终南山的道宣法师,这是弘扬律宗的,弘扬戒律,中国律宗的开山祖师,他感动的是天人供养。他日中一食,每天到吃饭的时候,天人把他那一钵饭菜供养在他面前,那不是人间烟火,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天人佩服他、敬仰他,戒行精严,精是纯,严是内心里面清净,没有过失。我们平常讲不杀生,连伤害一切众生的意念都没有,这条戒清净。不偷盗,连一丝毫占一切众生便宜的念头都没有,不要说有情众生,植物树木花草都没有丝毫占它便宜的念头。戒律持到这样,感动天神,他也不是有心求感的,天神自动就来,甘心情愿来照顾他。这些都是为我们做示现,给我们后学做榜样。

  

  我们读这个经文,「佛身及光明,色相不思议」,他能现种种相,无论现什么相都不思议。「光明」用现在的话来说,现在人讲磁场,我们中国人讲气氛。以虚云老和尚的例子,他朝山三步一拜,要走好几个月拜到五台山。那种坚定的毅力,生病还是三步一拜,拜到不能动了躺下来,文殊菩萨来照顾他。找一个破庙给他歇脚,那个破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很难讲,荒山旷野哪有破庙?菩萨可以变一个庙在那里,庙也是化身。为他煎药、为他调理,几天之后他体力恢复、再能拜了,他去讨他的饭去,你去朝你的山,走了。过了几个月又病倒,这个文吉乞丐又来了,又碰到他了,那个见面在一起照顾,那个气氛就是佛光,你会感受得到。在我们凡夫讲感受这个人是好人,真诚。人在苦难的时候他来帮助、他来照顾,当时你不觉得,事后去想想,到五台山一打听,人家说是文殊菩萨,不思议的意思就觉察到一些,真正不可思议!

  

  『众生信乐者』,这个「信乐」非常重要,你要信、你要爱好,这个感应才能现前;你要不信、你要不愿意,感应不能现前。如果求佛菩萨的感应,你要信佛、你要信菩萨;你要跟鬼神感应,你要信那个鬼神。中国儒家《四书》…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