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幫助衆生覺悟,就這一樁事情。幫助衆生覺悟要以無量的方便,「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都是幫助你覺悟。覺悟就得自在,真正的幸福美滿,覺悟的人才能夠得到;換句話說,無我的人得到,沒有自私自利的人得到。只要有自私自利,他心裏就有牽挂,他就有憂慮,他就有得失,他就有苦。他有苦樂,這個樂是相對的。
我們再看最後這首偈,這叁首的最後一首是總結,結前面兩首,雙結。
【具足一切智,遍知一切法,一切國土中,一切無不現。】
「雙結」,「上半」就是前面兩句,是結智,上面一句是結根本智,『具足一切智』,第二句『遍知一切法』是結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這是結前面第一首。後面兩句「結法」,「但舉其用」,『一切國土中,一切無不現』,注意那個「一切」,正是第二首偈末後兩句,「隨諸衆生意,令見佛色形」,你把這個結語跟前面合起來看,「令見佛色形,一切無不現」。佛的色相,你就不能執著了。一定要執著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叫佛?你說的是沒有錯,那是佛的形相,佛要是現另外一個形相你就見不到,你就不承認。試問問,「一切無不現」的意思是什麼?如果我們這樣子假設問你,應以基督身而得度者,佛現不現基督身?佛現基督身,你承不承認他是佛?我承認、我肯定,我看耶稣基督就跟看釋迦牟尼佛一樣。經上講的「一切無不現」,前面所說的「隨諸衆生意」,衆生的意思喜歡基督,佛就現基督身;喜歡真主,佛就現真主身;喜歡孔老夫子,佛就現孔子身。喜歡什麼他就現什麼身,《楞嚴經》上講的「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佛有沒有一定的相?沒有。前面講,法身無相,能現一切相。
所以我講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多元文化社會教育最後的歸宿是一真法界,歸屬到「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這是真的,一點都不是假的。世間人分此分彼,不了解事實真相;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世間是一家人,你說多親密!我們今天明了,從真誠心裏面發出的大願,幫助照顧一些受苦受難的老人。新加坡的許哲居士一樣,她想辦個老人院照顧老人,就像照顧自己的父母親一樣,像照顧自己好兄弟、好姊妹一樣。許哲得平等性智,縱然不得,相似、很接近了。這種心願、這種大量、肚量,如果不學佛,她修的是真實的福報,來生的福報我看不在人間,人間沒有這麼大的福報,享天福去了。如果是學佛求生淨土,她的心純淨,她不求世間的福報,心地純淨純善,與諸上善人相應,你說她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我相信她只要念佛、只要想生,她決定得生,她條件具備了。
不再想在這個娑婆世界住了,蕅益大師、蓮池大師在《彌陀經》注解裏面都給我們講,這個法門在心理觀念上來說,要具足欣厭二門。厭是什麼?厭棄,我不想在這個世界住了,我這個世界統統放下了;欣是欣喜歡喜,我一心一意歡喜求生極樂世界。你要曉得,這個心態就具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叁資糧裏面的信跟願。而祖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修行的功夫,那就是念佛的功夫。念佛的功夫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她信願有了,念佛那個功夫雖然不深,肯定得生。念佛功夫不太深,生凡聖同居土;念佛的功夫要好,當然品位就更高了。信願重要,那個願要舍娑婆,念佛堂的堂主常常一句口頭禅:「放下身心世界」。如果我們有一點力量,盡心盡力幫助別人,這是修福。修福修慧,這是真的,爲什麼?你帶得去。福慧是能帶得去的,尤其是在佛門修福。但是現在的佛門要看清楚,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解行相應,這是真的;真正是爲正法久住、是爲利益衆生,這是真的。
我們在過去常常講,希望能夠建一個彌陀村,建一個新的二十一世紀的道場。同參道友是哪些人?退休的這些老人。澳洲這個地方退休的年齡是五十五歲,還不算老。到了退休年齡,公家機關做事的一定要退休,私人機關也許還可以通融一點,公家機關一定退休。退休之後,一心修行,好!心定了。再有能力我們辦個幼稚園或者辦一個小學,教小朋友。這個小學我們用中國古老的方式來教,當然學生就不會太多,只有認同中國文化的人才會把他的子女送來,我們來教,讓他完全接受道德教育。教導他、啓發他,從小立志爲社會大衆服務,培養這樣的志趣,不是在這個世間享受,我們是來做犧牲奉獻的。可以辦一個這樣的小學,幫助衆生覺悟,幫助衆生回頭。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第四首:
【佛身及光明,色相不思議,衆生信樂者,隨應悉令見。】
往下這七首贊應身,前面叁首是贊真身。應身特別我們看它的作用,隨類應化。這一首就是這個意思,真是隨衆生心,應現種種不思議的境界。『佛身及光明,色相不思議』,這個話都是雙關的,佛身無論現什麼樣的身,佛所現的哪一個身不是佛身?像《普門品》裏面講的叁十二應,叁十二種不同的身都是觀世音菩薩的應身。無量無邊諸佛的應化身,不同的應化身全是佛身、全是菩薩身。虛雲老和尚早年朝五臺山,路上生病,兩次遇到一個乞丐,真的是緣不錯,乞丐來幫助他。他在曠野當中四面找不到村莊,有一個要飯的叫化子來幫助他。這個叫化子名字叫文吉,虛雲老和尚曾經問他:「你住在什麼地方?」他說他家住在五臺山,「你到五臺山問我,大家都曉得。」他以後到了五臺山,很感激這個叫化子兩次救了他的命,問人家文吉,有個要飯的叫文吉,人家告訴他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化身,那個乞丐就是文殊菩薩。所以你要曉得,文殊菩薩爲什麼化成一個乞丐來幫助虛雲老和尚?如果文殊菩薩現個菩薩相,那把虛雲老和尚給嚇呆了。示現一個乞丐相,那就可以無所不談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沒有一定的形相。都是佛身、都是菩薩身,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不但現的人身,有的時候現動物身,唐朝時候李長者想給《華嚴經》做個注解,帶著經本想找一個清淨的環境沒有人打擾。路上遇到一只老虎,他也真有膽量,就把他的意思告訴老虎,「你曉不曉得有清淨的地方?你帶我去。」老虎也真聽話,真的找到一個山洞,裏面非常寬敞。可是這個山洞裏頭被老虎占據了,一窩的老虎在裏面。這只老虎帶他進去之後,那些老虎搬家,搬出來把這個地方讓給他。你想想看這只老虎是不是佛菩薩化現的?很難說。這只老虎怎麼這麼通達人情,就肯把地方讓給他?是不是佛菩薩早就曉得這個事情,預先把這個地方占領住,不讓其他的動物進來,變作老虎盤據這個地方,等李長者來,供養他作寫經的場所?佛菩薩示現的,李長者住在這個山洞裏頭,什麼都沒有,他也不著急,也沒有閑情來想這個事情,全部精神都集中在《華嚴經》上。
他就看到兩個女孩子帶了他日常需要用的東西,這兩個女孩子來侍候他、來服侍他,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供給他所用的文具。長者心是定的,看到人來幫助他,這兩個義工來幫助他,他也不說話,一切隨他們去做。一直到這個注解寫完,就是《華嚴經合論》,寫完了想找這兩個女孩子來講講話,不見了,下山去找不到了。于是他就下山,帶他的注解下山來,走到村莊裏問問村莊上的人,「這兩個人爲我服務很長的一段時間,我要謝謝她們。」村莊裏面的人都不知道,「你所講的,我們都沒有印象」。這是不是佛菩薩化現?還是天人來供養?但是肯定說一句:不是人。你看看這感應道交的事情,李長者這一點我們一般人做不到,人家照顧你那麼久,你跟她一句話都沒有說過,到整個經完成,才想起來問問她,想起來一問她,兩個人不見了。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李長者在序文裏這個事情寫得很清楚,不是騙人的,我們不能不相信。所以,大德必定感動天龍鬼神的擁護、諸佛菩薩的護念。
學佛的同修都知道,唐朝終南山的道宣法師,這是弘揚律宗的,弘揚戒律,中國律宗的開山祖師,他感動的是天人供養。他日中一食,每天到吃飯的時候,天人把他那一缽飯菜供養在他面前,那不是人間煙火,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天人佩服他、敬仰他,戒行精嚴,精是純,嚴是內心裏面清淨,沒有過失。我們平常講不殺生,連傷害一切衆生的意念都沒有,這條戒清淨。不偷盜,連一絲毫占一切衆生便宜的念頭都沒有,不要說有情衆生,植物樹木花草都沒有絲毫占它便宜的念頭。戒律持到這樣,感動天神,他也不是有心求感的,天神自動就來,甘心情願來照顧他。這些都是爲我們做示現,給我們後學做榜樣。
我們讀這個經文,「佛身及光明,色相不思議」,他能現種種相,無論現什麼相都不思議。「光明」用現在的話來說,現在人講磁場,我們中國人講氣氛。以虛雲老和尚的例子,他朝山叁步一拜,要走好幾個月拜到五臺山。那種堅定的毅力,生病還是叁步一拜,拜到不能動了躺下來,文殊菩薩來照顧他。找一個破廟給他歇腳,那個破廟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很難講,荒山曠野哪有破廟?菩薩可以變一個廟在那裏,廟也是化身。爲他煎藥、爲他調理,幾天之後他體力恢複、再能拜了,他去討他的飯去,你去朝你的山,走了。過了幾個月又病倒,這個文吉乞丐又來了,又碰到他了,那個見面在一起照顧,那個氣氛就是佛光,你會感受得到。在我們凡夫講感受這個人是好人,真誠。人在苦難的時候他來幫助、他來照顧,當時你不覺得,事後去想想,到五臺山一打聽,人家說是文殊菩薩,不思議的意思就覺察到一些,真正不可思議!
『衆生信樂者』,這個「信樂」非常重要,你要信、你要愛好,這個感應才能現前;你要不信、你要不願意,感應不能現前。如果求佛菩薩的感應,你要信佛、你要信菩薩;你要跟鬼神感應,你要信那個鬼神。中國儒家《四書》…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