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P2

  ..续本文上一页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二、菩萨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己三、总结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丙二、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分三

  丁初、往生皆得不退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二、补处算数莫测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至阿僧祇说

  三、正劝发愿往生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至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丙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分三

  丁初、出胜因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二、示正修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至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三、重结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乙三、流通分分四 丙初、劝信流通。二、劝愿流通。三、劝行流通。四、法众礼退。

  丙初、分四

  丁初、本师称叹功德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二、诸佛赞劝标题

  三、征释经名意义

  四、正劝大众信受

  丁二、诸佛赞劝标题分六

  戊初、东方佛赞 东方亦有阿鞞佛……至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二、南方佛赞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至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三、西方佛赞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至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四、北方佛赞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至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五、下方佛赞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至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六、上方佛赞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至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丁三、征释经名意义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至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

  四、正劝大众信受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丙二、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至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三、劝行流通分二

  丁初、诸佛转赞劝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至

  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二、本师结叹劝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至是为甚难

  丙四、法众礼退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至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

  斌宗

  学佛的要旨在实行,然诸实行中,求其最方便、最简捷、最要妙、最圆顿的无不是念佛法门,所以在西域的诸大善知识们,都是以净土法门,奉为自行化他的无上要诀。

  在我国自净土经典传入以来,实行奉持首倡念佛法门,则始于东晋慧远大师,继之有昙鸾、道绰、善导等诸大师力宏此宗,遂成为专宗—净土宗,或云莲宗,又称念佛宗。

  在四种念佛中,三根普被收机最广,则持名一法,所以我极力弘扬持名念佛法门,在过去数年间,于各地不断的宣讲了十数次的阿弥陀经。须知本经是净土三经之一,在大藏教海中则世尊大畅本怀无问自说的一部,其内容是说:“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种种的庄严。佛陀及众生的寿命悉皆无量。持名念佛的行者,若能念到一心不乱,即得生彼国土。六方诸佛皆异口同音的称赞,以及世尊特劝当时及未来的有情当发愿求生的劝词……”,由斯观之,这法门最适宜现代众生的修持,故略述之。

  讲解之先当须分科:

  ┌初—经题分三 ┌初—明五重玄义分二───┐ ┌初—述意

  甲┼二—译人 乙┼二—正解经题 └丙┤

  └三—正文 └三—重约教理行果 └二—正明

  现在就从经题中的五重玄义的第一段述意讲起:

  1述意

  佛说阿弥陀经这六字的题目,为本经文义之总纲;经文的内容是经题之别目。所以经题的意义若研究详细明白,则经文的内容就容易了解,故须先解释经题的意思在于斯。

  我祖天台大师,深证如来的妙心,洞彻明达一切的经旨,在于解释经文之前,先用五重玄义,阐明经题,提示全经的大纲要,于经中幽微难见深有所以的奥妙真理,分析阐显,使研究教理的学者们,一见经题,就知道经中的大意,至于教乘、及宗要、功用等,莫不一目了然!这犹如:“鱼网提其纲,则众目自张;若衣挈其领,则群缕必直。”以用五重释题,其理由亦复如是(述意竟)。

  2正明

  五重是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玄义是什么?幽微难见谓之玄;深含妙理谓之义。

  (一)释名:释是解释;名是经名,是说解释此经的立名。如来的一切经典不出以七种立题。一、单人:如维摩经等(维摩是人,题中无法无喻)。二、单法:如般若经等(般若是法,题中无人无喻)。三、单喻:如梵网经等(梵网是喻,题中无法无人)。四、人法:如文殊问般若经等(文殊是人,般若是法,题中无喻)。五、人喻:即如来狮子吼经等(如来是人,狮子吼是喻,题中无法)。六、法喻:如妙法莲华经等(妙法是法,莲华是喻,题中无人)。七、人法喻: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题中人法喻具足)。佛经虽然如是广繁,以此七种立名,可以说赅括殆尽。那末,本经在七种中是属那种?本经题中的佛,即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阿弥陀,是西方极乐的导师,前后二者,皆是究竟极果的人,题中无法无喻,故本经是属第一的单人立名。

  (二)显体:显是显明,体是性体,亦名理体。离一切诸相曰性,众义之所归曰理,为诸法之主曰体,总之显明本经的要旨,统摄众义的所归趣谓之显体。前科的释名,是假立之名,属宾,乃能诠文字,如人的氏名。今显体,是实质义,为主,乃所诠之真理,如人的身体,盖一切经典若无体,则成邪倒无印,等于魔说,犹如人之但有其名,而无其身,则生张熟魏,莫知所指,必似等于龟毛兔角一样。须知经中文字无非名言,竟欲令人循名得体,犹如因筌得鱼,由指见月,如果逐名迷体,则徒费工夫,毫无实益!故释名之后,必须显体。然一经之体,岂是容易言说!法华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于此经句就知显体之难!虽是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然细论之,各另有其体。如华严经:“则以一真法界为体”;楞严经:“以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涅槃经:“以常住佛心为体”。

  然,本经当以何为体?古人多以实相为体,这亦是善,唯本经,无实相的明文,不足标示其特体,在愚意,以“常、乐、我、净”四德为体,最为恰当!四德是什么?无生无灭,恒而不变,曰常;寂灭永安,长离诸苦,曰乐;自在解脱,真实无碍,曰我;离一切尘,绝诸垢染,曰净。极乐世界,无论依报、正报,悉皆具足四德,所以我才指之。

  先约,依报明四德:彼土无成住坏空,四相的迁变,即常义;有七宝楼阁,罗网行树,池鸟天乐等,无量庄严,一一称心适意,即乐义;极乐世界,殊胜庄严,般般如意,种种现成,无违逆之境,有随顺之乐,即我义;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七宝为池,所有一切,悉皆清净庄严,有五清之乐,无五浊之苦,即净义。

  次约,正报明四德:彼土的佛陀及往生的众生,寿命皆是无量,经穷劫而不尽,即常义;一切有情生彼国土,即得身心寂照,永无烦恼,即乐义;一生彼土,即得断灭五住,永离二死,得大自在(我即自在义),即我义;极乐世界,念佛得到往生的众生,皆是莲华化身,殊胜清妙,相好庄严,这岂是娑婆的众生,四大污秽假合之身,可能比拟,即净义。

  复次:当知四德是自性弥陀,亦即我们各各本具之佛性,亦名法身。迷之而为众生,悟之即成诸佛,若人发心念佛,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华开见佛,得悟无生,亲证法身,此法身是不生不灭,无去无来,即常德;法身究竟寂灭,永离生死,即乐德;法身自在无碍,究竟解脱,即我德;法身绝诸垢染,清净本然,即净德。又法身随缘不变,照而常寂,即常德;不变随缘,寂而常照,即乐德;即照即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即我德;非寂非照,非照非寂,非随缘非不变,非不变非随缘,即净德。由此推之,以常乐我净,定为本经不可思议功德的本体,最好没有!如本经所云:“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常义;又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即乐义;又云:“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我义;又云:“一心不乱。”即净义。

  (三)明宗:明是明白,宗是宗要。含有义理之所诠曰宗;统摄宗旨之所归曰要。明宗正是阐明修行旨要,会纳本体之枢机。前显体、是显于性,属性德。现在明宗、是明于修,属修德。从性起修,全修在性,而性德是秉承之于先天,这每一个人都是所俱有,唯修德则不然,必须以人力进修,才能得到成就其德。如果修学佛法者,不识宗趣,犹如道路多分歧的亡羊是一样,怎能会得到,领纳不思议之妙体!这欲更使明白浅现,特取一个喻说之:以梁柱喻宗,虚空喻体,谁都知道虚空是随处皆遍,但必须施设建架以作栋宇,方能遮蔽风雨。如果唯有体而无宗,则如虽有广大之虚空,终不能得以一日的安住!故显体之后,必须明宗。本来一切诸经的宗趣各有所诠,如法华经“以一乘因果为宗”;金刚经“以发菩提心为宗”。然,本经以何为宗?则以信、愿、持名,为本经修行的宗要。信:即相信,愿:即发愿,持名:即修行念佛。经中的文义是先说陈明依正庄严以起信;次则特劝求生以发愿;再而详示念佛以立行。如本经中云:“尔等皆当信受我语,当信是称赞(劝信);应当发愿(劝愿);执持名号(劝行)。”在本经中处处常有明示。这微妙的法门,若非深信断不能够启愿,非愿无由导行,非行不能满所愿,所欲思证必须深信。当知,信愿行三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的。但是信、要深信,愿、要切愿,行、要力行。今不厌烦,略略述之:先、明信,次、明愿,三、明持名。

  一、明信:信是断除一切疑,由智生解的意思,所谓:“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如果不具信心,则如是胜妙的极乐世界,终久是不能到的。兹分七种来讲:(1)信佛言。(2)信佛愿。(3…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涅槃是什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