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0卷▪P3

  ..续本文上一页众相,颠倒不如实。

  

  去年钟茂森博士在我们这里给我们谈这个问题,他的资料是美国太空总署网路上发表的,说明宇宙原点膨胀的现象。推算这个原点有多大?原点现在这是推算,我们没有办法看见,为什么?它太小了,它有一个计算的方法,我们在过去也跟诸位报告过,他的资料我们这里网路上都有,诸位可以收看,随时都可以看。我只记得好象它的原点用比喻来说,我们的头发,这一根头发把它切断,切断头发有个平面;好象这是一个头发,这里切断,切断这有个平面,在这个平面上可以排宇宙的原点,可以排多少?就是直径,不是完全排,就是这个原点的直径,一根头发原点的直径,这数字是一百万后面三个亿,一百万亿亿亿个原点,那是宇宙的原点。

  

  《华严经》上说宇宙没有大小,所以佛在经上常常用比喻说「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我们知道芥菜子很小,像芝麻粒一样,须弥山很大,芥菜子可以容纳须弥山,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没有放大,这我们很难懂,这是事事无碍的境界。科学家的发现,宇宙的原点,原点就是浓缩,整个宇宙浓缩就成那么一小点,我们肉眼没有法子看见,大概一般高倍显微镜都看不见。你看看一根头发切断的平面,直径上排一百万亿亿亿个原点,那么小。这样小的东西里面藏的是什么?藏的是整个大宇宙,这是《华严》里面讲的大小不二。现在科学家发现一些东西,讲法逐渐跟大乘佛法来得很接近。

  

  《华严》讲没有大小,没有内外,这我们在经上念过的。佛讲微尘里头有世界,微尘就是原点,原点里头有世界,那个微尘里的世界跟我们的世界一样大。谁能够入微尘里面的世界?普贤菩萨。那个微尘世界里面还有微尘,那个微尘里面还有世界,重重无尽,叫华藏世界。这些经文科学家还没有说到,科学家只说到现在这个宇宙是个原点。微尘里面有世界,世界里头有微尘,微尘里头还有世界,重重无尽,《华严经》上讲的没有大小,没有内外,为什么?这法性,但以心为主!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我们讲宇宙、讲世界,这个世界从哪里来的?心现的。

  

  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这前面讲二分,二分,相分是物质,见分是精神(我们今天讲的精神),相分是物质。精神跟物质是一不是二,都是从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那用现代哲学的术语来讲,就是宇宙的本体。物质跟精神都不是本体,是本体变现出来的现象,它有个本体,这个本体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佛法里称为心,能现。自证分能现,见分是能变,相分是所现所变。你能够这样的认知,那就不是颠倒,那你是如实知。所以说如实知是什么?这是老师教的,我从老师那里听来的,不是自己亲证的。

  

  佛法里面最可贵的、最讲究的是要你自己亲证。佛在经上给你讲的这些道理,讲的这些事实,你要亲证,亲证才是你自己的境界。你证得这个境界,这叫法身菩萨,这叫成佛。如果没有亲证,你能够证到第二层,就是证到见、相两分,就是此地讲的你能入唯识观,这是相似位。这个位子在哪里?在四圣法界。十法界里头的四圣法界,不在六道,你脱离六道了。所以法相唯识宗的修行要修唯识观,转八识成四智。

  

  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中国人很自然的就想到六祖惠能大师《坛经》里面所讲的八识。是智通禅师参访六祖,他是学唯识的,我们一般讲学教的,向六祖请教三身四智这个境界。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教下讲得很复杂,讲得很多,我们一般人听到未必能懂,六祖讲的我们容易懂。真的是开悟的人,应机说法,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机,用什么方法来对我们讲,我们会懂。这就好象大夫给人治病一样,高明的大夫应病与药,你们两个人都生病,病的状况是一样,好象是一样,但是那个病的因不一样,所以这处方不相同。处方虽然不同,各人吃了他的药,病都好了,这高明。那个病发作是果,为什么发作?是因。果好象是一样,因不一样。真正契入境界,那就非常高明,他有真实智慧,他真的看到真相。

  

  所以《坛经》虽然是禅宗的东西,教下的学者几乎没有不读《坛经》的。我学佛,真的第一本经书是看《坛经》,那时还没有遇到老师,我还是在工作的时候。工作,有一年度假,我们服务有多少年之上,每年有一个月的假期。这一个月假期,你可以分为二次、三次度假也行,一次也行。所以我度假是到台中去,那个时候跟李老师不认识。台中有个朋友是我父亲的同事,这在抗战期间,我们在台湾遇到,所以非常欢喜,他邀我到他家里去住几天,我好象在他家里住了两个星期。他家里头书很多,我随便看了一看,有一本《六祖坛经笺注》,丁福保的,还是木刻版线装书,偶尔翻翻看看,愈看愈有味道。好象在那里住了十来天,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是第一次见到的。那时我也不是佛教徒,也没有信佛,就是头一次看,有缘看到这本书,看了很欢喜,愈看愈欢喜,因为它有注解。所以以后《坛经》我也讲了二、三次,二、三遍我都依丁福保这个注子。有一次讲得很详细,好象那个时候我们还有录音,有录音没有录相,好象是这样。

  

  六祖给我们讲的三身,他说清净法身就是我们的自性,一切众生都有。这个性是什么?性是真心,心现,能现的是清净法身,是真心。这个说法,好象杨仁山居士的《佛教三字经》里头一开端,他也是这个说法。《佛教三字经》是明朝时候也是一个出家老和尚编的,以后也有人修改,杨仁山居士也是把它修订了一下。他把它流通,而且换了一个题目,叫《佛教初学课本》,是模仿《三字经》编的。它里面有两句讲的「真如性,即法身」。所以法性跟法身是一不是二,性相一如,性相不二。

  

  我们现在这个身是相,就好象我们前面讲的比喻「以金为器」,我们这个身的本体是什么?本体是金,现在是相,器不离金,金不离器,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那你要问真如本性在哪里?所以宗门大彻大悟之后,有人问他,他随拈一物比一比,这问的人点点头;随拈一物,没有一物不是,你不再分别、不再执着了。没有悟的时候,古人参学,所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我们想明心见性,想找本性在哪里;明白之后,「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你六根接触的境界,哪一样不是!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性,清净法身;圆满报身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报身是智身;千百亿化身就是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念念不住,千百亿化身是唯识所变,这个讲法很容易懂。

  

  但是我们今天只有这个应化身,这个应化身我们不能跟佛比,因为佛的应化身自在,我们不自在,这是什么?我们迷失了法身。虽然迷失,那法身在不在?在,法身有没有染污?没有,法身依然清净。我们圆满报身在不在?在,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德相一丝毫都没有亏损。正是《华严经》上所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有,没有一个没有。这个一切众生,众生是广义的,凡是众缘和合而现起的现象,都叫众生。所以一切动物是众生,一切植物也是众生,一切矿物也是众生,山河大地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虚空法界也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众生的范围太大太大了,包括整个宇宙。「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我们的毛病,世尊一语道破,我们的毛病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是如如佛,你本来就是佛,你就觉悟了,你就成佛了。

  

  所以千经万论讲什么?无非是把这些迷悟的现象跟我们讲清楚,目的劝我们放下。为什么放不下?这些事实真相你没搞清楚,你迷在里头。真搞清楚、搞明白,不叫你放下,你自然放下。所以我们常常讲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执着,你就超越六道,证阿罗汉果;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分别,你就证菩萨果位,你就在四圣法界,比阿罗汉还高。四圣法界里面有佛,有菩萨,有缘觉,有声闻。缘觉、声闻是只放下执着,对一切人事物真的没有执着的念头。如果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了,那他就升级,他升到菩萨,升到佛;这个佛是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地位并不高。他为什么称之为佛?因为他修六度万行,所以是相似佛位。为什么?他起心动念没断,起心动念是妄想,他还会起心动念。

  

  如果把起心动念伏住,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跟大家在一起和光同尘,不但没有分别执着,起心动念都没有,这个人是佛;宗门里面,禅宗里面讲,这个人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在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他契入法性,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十法界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没有,现的是什么境界?一真法界,他住一真法界。我们两个同在一起,同坐在一张椅子上,我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住六道;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他住一真法界。他的境界是一真法界,我的境界是六道,这个时候你有没有觉悟境界是假的不是真的?境随心转。他的心是真心,真心没有念头,真心离念,就是起心动念都没有,所以他的眼前境界是一真;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境界是凡夫,秽土。你看同样一个境界,受用不相同!他的受用是乐,我们的受用是苦;换句话说,他住的是极乐世界,我们住的是娑婆极苦世界。乐也好,苦也好,都是如梦不真实。所以他知道,他明了,他始终在大定当中,行住坐卧都是定。

  

  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应化在我们世间,为我们这些大众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佛说得好,《般若经》上讲,佛天天跟大家讲经,天天没说,所以《金刚经》上讲,谁要是说释迦牟尼佛说法,叫谤佛。佛天天讲,怎么没讲?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是什么?感应,你们问,我都给你讲,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里来的分别执着!这个事情很怪,我们没法子理解。没有法子理解,是,你看看江本胜博士水试验,应该有启示。我们对这杯水起的这个念头,水有…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