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禅定。在佛法里头,诸位都知道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法门修的什么?都是修的戒定慧。换句话说,修戒定慧的方法太多。我们今天用这个方法来修戒定慧,这方法方便。
蔡居士在香港讲的四十个小时,我在山上休养这段时间,我听了十遍,我很有感触。我们听就是遵循《起信论》的教诲,不分别、不执着言说名字,只是一味的听,决定不去探讨,不去研究,不去讨论,一直听就对了。听多了怎么样?耳熟,不必要去记忆,境界现前,自然它就起现行,熟了它才能够起作用。这是我们读这首偈要知道在现前我们应该怎么样学习。为什么一味去听,不要去起心动念,不要去分别执着,为什么?如梦不真实,念念常灭坏,你分别它干什么?你分别错了,你执着错了,你只有听,字字句句都跟自己的性德相应。《起信论》这个教诲妙绝了,我们要会用。再看下面第八首偈:
【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
这首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这是这个偈颂里头第四段,这一偈就是第八首。「依解令入唯识量观,境即心变,故心为主。然此唯识略有二分,一相,二见。今随其见分之解,取其相分之相,心外取故,为颠倒也」。这讲世间人,佛法里面常讲「迷惑颠倒」,这是一切经论里面我们看得太多了,所以这句话我们不需要记自然就很熟悉,迷惑颠倒。世间人也常常用这句话,这句话是出自于佛经,迷惑颠倒这个术语出自于佛经。什么叫迷惑?起心动念就迷。什么叫颠倒?这四句偈就把颠倒说出来。我们先把这个偈子就文字表面,我们来读读。
『世间所见法』,这就是讲我们,我们所见,见就包括闻,见是眼见,六根举一个就统统代表。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知,这六根接触的六尘境界,叫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这个心是什么心?有真心,有妄心;真心能现,妄心能变。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也称为心,妄心。这个地方清凉说得好,「依解令入唯识量观」,没见性,虽不是第一义,确实是第二义,跟第一义很接近。这一种宇宙人生观,那比我们凡夫高明太多,六道凡夫没有这种见解。这个见解,四圣法界。
「但以心为主」,这个心是识心,唯识。识心,佛讲八个,我们常讲八心王。为什么说它是王?王可以做主,好象这个国家国王,他发号司令,他做主,一切人民都要听他的。「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心是能现能变,这一切法是所现所变。现在我们暂时不讲能现能变,我们只讲所现所变,也就是佛在经上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句也是讲的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他这个注解这里说得很好,「境即心变」,所有一切的境界,就是「境」这个字、就是世间所见法,包括虚空,我们今天讲的空间、时间。《百法明门论》里头叫有为法。实在讲,心法,心哪来的八个?哪有这么多心?心所法五十一类,色法,不相应行法,统统是从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里头生出来的。
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识心、是识,所以唯识学家他不承认有物质。你说有一切万事万物,他不承认,他只承认有识,所以叫唯识。宇宙所有的现象是什么?唯独一个识它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它变的。这个意思我们还很不好懂。我们有一个同修,我跟他过去在美国认识的,以后他离开美国回到中国。他做假的首饰销全世界,那个利润也很大。这假首饰是什么?不是纯金的是镀金的,所以你看到跟真的金没有差别。我看了之后,比真金还要漂亮,价钱很便宜,丢了不心痛。他带我去参观他工厂里面的展览室,他的成品(就是样品),一个一个的样品大概有二万多个,真叫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古人有个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把识,就是把此地讲的心变,心比作黄金,比喻作金;几万种不同的样品,那是法,那是物,那此地讲那是境,那是境界,那是物,那是你所见的法。要懂得的人说,他看到这么多种,你问他,你看到什么?我只看到一样,哪一样?黄金。这他没有错,几万种样品全是黄金做的。你认识这个全是黄金,就是唯识。我们把这个识比喻作黄金,把它这个成品比喻作万物,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十法界依正庄严,识变的。
所以唯识学家,你要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他只承认是识变的。能变的是识,这个心就是识心,八心王。十法界依正庄严,所变,这一定要搞清楚。所以清凉注解第一句话就是依解令入唯识量观,知道十法界依正庄严,唯识,识变的。故心为主,这个心就是八识,八识里头特别是阿赖耶。阿赖耶此地讲了两分,相分、见分。见分就是分别,相分就是物质。这个见就是心想,相就是一切法。「一切法从心想生」,就是相从见生。相、见都是识。唯识里面给我们讲八识,每一个识都有四分,这个地方只讲两分。四分在《疏》里面说得很好,都说明清楚。安惠菩萨只立一分「自证分」。自证分是体,我们今天讲本体。难陀他讲两分,有见分、有相分。陈那菩萨讲三分,所以加自证分。到护法菩萨他讲四分,还有个证自证分,唯识到这个地方才讲到圆满,都有四分。
八个识,从前五识讲,眼识有四分,耳识也有四分,眼耳鼻舌身这是前五识,每一个识都有四分。从里面,里面有第六识,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是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这三个识我们通常都叫心,也各个皆有四分。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现象,我们今天眼见色,眼睛张开看到外面的色相,是不是真的看见?这个眼睛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它看到外面的色相,眼识相分,眼识自己的相分就把外面的相分,就像照相那个摄相一样摄进去了,跟外面的境界相一模一样。它只是照相,它不会分别,因为前面五根它的作用是了别,它没有分别,只是把这个相造成自己的相分。
什么人分别?第六意识分别,第六意识是怎么个分别法?第六意识没有跟外头接触,眼识的相分立刻就传到第六识,第六识接到眼识的相分,在自己相分里头现相,第六识现这个相分。它分别是分别自己那个相分里面的相,不是分别眼识的相,更不是分别外面的相。第七识的执着,那又是从第六识的相分传到第七识,第七识用它的相分,它执着它的相分。这就是像现在讲心理学一样,比现在学校里头心理学讲得高明太多了。到最后这个印象储存在什么地方?储存在阿赖耶的相分里头。佛法真的讲得很微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偈颂第八首:
【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
前面两句给诸位略略的说过,在《华严经》里面,这一桩事情我记得前面曾经跟诸位也说过。佛讲经慈悲到极处,处处都是为听众着想,所以他不怕重复。当然我们也能够想象得到,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不是像现在的学校,学生报名参加,年龄都不相上下,程度很整齐,这好教。佛当年讲经教学是一种社会教育,来听的人男女老少都有,各行各业都有,程度很不整齐。确实有很多专家学者,有很多真有修行的大德,还有确实是凡夫,甚至于很愚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陀是只要你肯来学,他都愿意教你,他不舍弃一个人,再笨的人他也不会把你开除掉,他有方法慢慢让你进步,这很难得!
因此常常一桩事情,佛会反复说很多遍,这就是这个讲座时间长,有先来后到的,很重要的问题,前面虽然讲过了,后面新来的人没有听到;前面甚至于有听到的,还有大部分的人(我们相信是大部分),虽然听了,没有觉悟。这种事情我们能想象得到,我们自己也是如此,听老师讲经,听一遍、二遍好象是懂了,其实没懂。听了十遍、八遍,豁然开悟了、明白了。所以世尊教学重复很多。《华严经》里面,任何一个理论、一个道理都重复很多次。所以我们只要好好去学,前面听不懂没有关系,不要去研究,因为什么?研究也不懂。《起信论》告诉我们「离心缘相」,你心里头念念着、想着这个经文,想着这个句子里头到底什么意思,愈想愈讹,到什么时候不想了,豁然就觉悟了。
所以这门学问是想不得的,为什么想不得?如梦不真实,你怎么可以想。你这个想,就是底下这一句,『随解取众相』,这个解是你自己的理解,你来取这些相。像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许多科学家、哲学家都是随解,发现一个定律,依这个定律来解释宇宙现象。过了若干年又有一个人又发现一个定律,把前面定律推翻。现在科学家知道这个定律靠不住,真理不是一定的,再来的科学家,若干年之后又把前面这个推翻。在这几百年当中,发生过很多次。所以现在没有人敢说,哪一个定律是真理,永恒不变,永远不会推翻。真的是有,佛经,这大乘经是真的,真的是你永远不能推翻,「如梦不真实」,这是真理,就是说明一切万法是心现识变。
清凉大师在此地讲的「境即心变,故心为主」。如果你这样的见解,那这样的见解正确,这就不是颠倒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见解,『颠倒不如实』。譬如现在有许多科学家研究观察宇宙从哪里来的,从天文望远镜里面观察,观察了若干年发现什么?发现宇宙在膨胀,星星往外面移动,而且移动的速度还非常快,是距离我们太远,我们肉眼看不出来。天文学家天天在观察、天天在记录,发现这个现象。所以现在这个现象是许多科学家都能够同意,宇宙是在膨胀。宇宙膨胀不是一天!可能是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于是就从膨胀去思惟,膨胀一定有一个点,最初是个什么东西、什么形状,是从它怎么个膨胀法的?这所谓数学是科学之母,从数学里去推算,推算发现宇宙是有原点,那一点就称之为原点。那是在多少亿年之前这个原点爆炸,爆炸之后就变成宇宙,爆炸,现在一直还是在膨胀。这就随解取…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