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六0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偈颂第七首,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众报随业生,如梦不真实,念念常灭坏,如前后亦尔。】
这一首偈在前面我们就三界之内众生在迷的,迷位这个状况之下,善恶因果我们谈了一些。要是就觉悟的人他们来看这个事实真相,那就是偈子里头所说的,三界六道无论是善因善果、恶因恶果都不是真实,确实是永嘉大师所说的梦中,迷梦当中!可是你的梦没有醒。确实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我们也有做好梦的时候、美梦的时候。学佛的人梦到佛菩萨,非常殊胜庄严的境界,可是有时候也会梦到地狱、饿鬼、畜生,非常恐怖的境界;梦到跟佛菩萨在一起,法喜充满,梦到三途境界,心里面充满了恐惧不安。在梦中不知道那是梦,所以在危急的时候,遇到生命危急的时候,吓得一身冷汗惊醒,醒来才知道做了一场恶梦。
我们现在在迷位,就是在恶梦之中。恶梦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这是真的,你心想善,善的境界就现前,所以想佛,佛就现前。佛虽然现前,还是梦中佛事,这要懂,依旧离不开无常、无我、苦、空,总离不开。那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离开?也就是说什么时候我们梦醒,这个重要。梦真正醒过来,醒过来六道轮回没有了。如果有,那就是真的,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时候不但是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那就是经上,这是不得已而说的,称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对十法界说的、对六道说的,相对建立的。如果没有六道,没有十法界,哪来的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也只是一个名词术语而已,实际上没有。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了一句话,说得好,「本来无一物」。六道、十法界、一真法界本来无一物。这些都是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方便说,你可不能执着,这要知道。你才真正能懂得真实义,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稍稍有分别执着,你就着了相。
世法能迷人,佛法一样迷人,你对于佛法生起分别执着,你就被佛法迷了。所以《起信论》里面教我们,教我们学佛要怎么学法,看经、听教要用什么样的态度。你看《论》里头讲得好,「离名字相,离言说相」,言说要不要听?要听,不要分别,不要执着;文字要不要?文字要,但是你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着,它是个工具,它能够引导我们契入真实。你对它要起了分别执着,那它的引导功能就失掉,你迷在这个引导方法之中。所以它引导的功能失去了,结果你又迷在这里头。这一迷,迷就叫世间法,觉就叫出世间法。实在世间、出世间也是假名,哪有什么世间、出世间?本来无一物。这个本来无一物实在是了不起!这才真正是实相,真正是契入法性。不是契入法性,这句话说不出来。
所以前面这两句教给我们,『众报随业生』,六道、十法界没有例外,『如梦不真实』,事有理无,相有性无,一定要懂。当我们还在迷位,还没有觉悟,我们怎样做?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修善这一桩事情到底是迷还是悟?你不着相就是悟,你着相就是迷。所以世间一切法,只要离妄想分别执着就觉悟,不离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迷。说真的,佛法给我们讲的迷悟二字而已!所以于一切法不要执着,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随缘。什么叫随缘?不执着、不分别叫随缘;你执着分别,那不是随缘,是随你自己的烦恼习气。
我们细心去想一想,我觉得这个好,我觉得那个不好,标准在哪里?标准是自己的烦恼习气、妄想分别执着,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如梦不真实,本来无一物,《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就是众报随业生,那就是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执着什么?你还分别什么?你起心动念错了,起心动念就是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随缘。你们行善,我赞叹,欢喜;你们造恶,我劝导你们。我随喜赞叹,没动心。什么叫没动心?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叫随缘。我要动了念头,起心动念,那就不是随缘。你们做的不善,我劝导你们、阻止你们,也没有起心动念,这叫随缘。普贤菩萨十愿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个道理要懂。
所以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就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随缘、随喜,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差别在这里。他们是圣,什么叫做圣,我们要懂得;我们叫凡,为什么叫凡也要知道清楚,那我们的功夫在哪里做?功夫怎样叫超凡入圣?你要超凡,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超凡。一超凡,自然就契入法性,契入法性就是入圣人境界,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所谓一鼻孔出气。
经不能不读,教不能不听。我们今天,你看这些道理(大乘经教里头)我们能理解,我们也讲得很清楚,可是我们的境界为什么转不过来?这是什么原因?自古以来许许多多的学人都犯了这个毛病,能说不能行。这一桩事情,我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去请教过章嘉大师。跟章嘉大师谈中山先生的学说「知难行易」,可是世间也有一些哲人讲「知易行难」,那我们学佛到底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我就请教章嘉大师。大师告诉我,知难行易是对的。我说明明经上你讲我都懂得,我境界就转不过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就是法身菩萨,那就是诸佛如来,我懂得,但是我为什么还是起心动念?为什么还是分别执着?我为什么放不下?我非常想放下,为什么放不下?老师讲的话知难行易,放下很容易,你为什么没有放下?你知的不透彻。想想这有道理,你知的不究竟,你是一知半解。这使我们想到古人有一句话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为什么要读千遍?你那个知有深度,行就容易了。
我们年岁大了,毛病习气太深,境界转不过。我常常跟同学们说,我这一生算是非常幸运,这个行业,这一条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他老人家指导我的,叫我走弘法利生这一条路子,我非常感谢他!每天没有离开经典,每天跟同学们一起互相研究讨论学习,四十七年!四十七年没有间断,我这个知才有这么一点点深度,在境界里面,才能转到一点,转得不多。如果用百分比来说,我转的只是十分之几的样子。一百分是圆满,我只能够转到十几分,大概不到二十分,可是就很有受用。一般人可以说,也能讲经讲得天花乱坠,他一分都转不掉,还是凡夫境界。妄想习气遇到缘马上就起现行,喜怒哀乐、贪瞋痴慢,境界风一吹马上就动,什么功夫都没有。这想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太深。
我们今天看出佛门同学的病根,所以不得不提倡从头来起;除这个方法之外,没路可走。所以从头来起,才特别提倡《弟子规》、《十善业道》。佛法,《十善业道》是从头开始;中国几千年传统圣贤的教学,《弟子规》是开头。我们今天开头,从头来起。从头要能收到效果,需要用什么功夫?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决定不能放松。读书千遍,我现在不要求千遍,我要求三百遍。
蔡礼旭居士讲的《弟子规》,在香港讲的两次,一次是八个小时,一次是四十个小时。四十个小时,你至少要听三十遍,从头到尾听,一天听八个小时,五天听一遍,五十天听十遍,一百五十天听三十遍,算是半年。半年的时间,你把这部四十个小时的听满三十遍,你有底子了;然后再听简单的,听他那个八个小时的,听满三百遍,我相信你人变了,你从凡夫要变成圣人了。你不用这么深的功夫不行,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所以你自己好好想想,我这个话是真的是假的你就晓得。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要后悔,也不需要忆念,过去已经过去了。从今天开始,我要坚定信心,转凡为圣,那你就对了。这从不真实你就走向真实,转不真实为真实。
后面两句『念念常灭坏,如前后亦尔』。清凉注解里头,注的虽然不多,但注得很好,「由前面如梦不实故,念念无常」。我们要想真的把境界转过来,随顺无常去转,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方法,我们可以试验试验。这个试验不需要用很长的时间,二年到三年足够了,这时间足够了。这叫要真下功夫,功夫要绵绵密密不能够间断。真的,因为你这样做法,这个做法就是佛家讲的戒律、规矩,你守这个规矩。这是一个轨道,你不能够脱轨,守这个规矩,用二、三年的时间不间断,心定了,你看「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就这么个道理。
我们现在心浮气躁,妄想分别执着一分一秒都没间断过,这是我们学习困难,功夫不得力的所在。譬如一个人生病,我们一定要把病源、病因找出来,然后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你不知道病根,不知道病源,你没有办法对治。今天我们开了这个处方,诸位可以先试试,从《弟子规》下手,三百遍的学习圆满之后,你再接着学《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经》也能够学三百遍,你的根基就稳固,然后无论修什么法门,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我相信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为什么?基础太好。我们今天学佛搞了几十年,悠悠泛泛,这念佛我们老老实实问一句,你往生有没有把握?说真实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都是我们的根基不够。如果真的根基扎得好,哪有没有把握的道理!
我再重复一遍,《弟子规》三百遍,《十善业道经》三百遍。不是叫你把这个经念三百遍,念三百遍时间不多;我现在劝导大家的是听,你听这个讲演听三百遍。专心去听,一心一意去听,戒定慧三学具足。听的时候,记住《起信论》里面的教诲,不要分别执着言说,不要分别执著名相,听的时候不要去研究,不打妄想。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名字相就是名词术语)、离心缘相,只听不去研究,这是什么?这是修定,这是修止、修观!止观就是禅定,我用这个方法修…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