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六0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偈頌第七首,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衆報隨業生,如夢不真實,念念常滅壞,如前後亦爾。】

  

  這一首偈在前面我們就叁界之內衆生在迷的,迷位這個狀況之下,善惡因果我們談了一些。要是就覺悟的人他們來看這個事實真相,那就是偈子裏頭所說的,叁界六道無論是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都不是真實,確實是永嘉大師所說的夢中,迷夢當中!可是你的夢沒有醒。確實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我們也有做好夢的時候、美夢的時候。學佛的人夢到佛菩薩,非常殊勝莊嚴的境界,可是有時候也會夢到地獄、餓鬼、畜生,非常恐怖的境界;夢到跟佛菩薩在一起,法喜充滿,夢到叁途境界,心裏面充滿了恐懼不安。在夢中不知道那是夢,所以在危急的時候,遇到生命危急的時候,嚇得一身冷汗驚醒,醒來才知道做了一場惡夢。

  

  我們現在在迷位,就是在惡夢之中。惡夢從哪裏來的?從心想生。這是真的,你心想善,善的境界就現前,所以想佛,佛就現前。佛雖然現前,還是夢中佛事,這要懂,依舊離不開無常、無我、苦、空,總離不開。那要到什麼時候才能離開?也就是說什麼時候我們夢醒,這個重要。夢真正醒過來,醒過來六道輪回沒有了。如果有,那就是真的,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時候不但是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那就是經上,這是不得已而說的,稱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對十法界說的、對六道說的,相對建立的。如果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哪來的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也只是一個名詞術語而已,實際上沒有。中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說了一句話,說得好,「本來無一物」。六道、十法界、一真法界本來無一物。這些都是諸佛菩薩教化衆生方便說,你可不能執著,這要知道。你才真正能懂得真實義,真正了解事實真相。稍稍有分別執著,你就著了相。

  

  世法能迷人,佛法一樣迷人,你對于佛法生起分別執著,你就被佛法迷了。所以《起信論》裏面教我們,教我們學佛要怎麼學法,看經、聽教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你看《論》裏頭講得好,「離名字相,離言說相」,言說要不要聽?要聽,不要分別,不要執著;文字要不要?文字要,但是你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它是個工具,它能夠引導我們契入真實。你對它要起了分別執著,那它的引導功能就失掉,你迷在這個引導方法之中。所以它引導的功能失去了,結果你又迷在這裏頭。這一迷,迷就叫世間法,覺就叫出世間法。實在世間、出世間也是假名,哪有什麼世間、出世間?本來無一物。這個本來無一物實在是了不起!這才真正是實相,真正是契入法性。不是契入法性,這句話說不出來。

  

  所以前面這兩句教給我們,『衆報隨業生』,六道、十法界沒有例外,『如夢不真實』,事有理無,相有性無,一定要懂。當我們還在迷位,還沒有覺悟,我們怎樣做?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惡修善這一樁事情到底是迷還是悟?你不著相就是悟,你著相就是迷。所以世間一切法,只要離妄想分別執著就覺悟,不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迷。說真的,佛法給我們講的迷悟二字而已!所以于一切法不要執著,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隨緣。什麼叫隨緣?不執著、不分別叫隨緣;你執著分別,那不是隨緣,是隨你自己的煩惱習氣。

  

  我們細心去想一想,我覺得這個好,我覺得那個不好,標准在哪裏?標准是自己的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如夢不真實,本來無一物,《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就是衆報隨業生,那就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還執著什麼?你還分別什麼?你起心動念錯了,起心動念就是迷;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隨緣。你們行善,我贊歎,歡喜;你們造惡,我勸導你們。我隨喜贊歎,沒動心。什麼叫沒動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隨緣。我要動了念頭,起心動念,那就不是隨緣。你們做的不善,我勸導你們、阻止你們,也沒有起心動念,這叫隨緣。普賢菩薩十願裏面「恒順衆生,隨喜功德」,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迷;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隨緣、隨喜,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差別在這裏。他們是聖,什麼叫做聖,我們要懂得;我們叫凡,爲什麼叫凡也要知道清楚,那我們的功夫在哪裏做?功夫怎樣叫超凡入聖?你要超凡,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超凡。一超凡,自然就契入法性,契入法性就是入聖人境界,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所謂一鼻孔出氣。

  

  經不能不讀,教不能不聽。我們今天,你看這些道理(大乘經教裏頭)我們能理解,我們也講得很清楚,可是我們的境界爲什麼轉不過來?這是什麼原因?自古以來許許多多的學人都犯了這個毛病,能說不能行。這一樁事情,我初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去請教過章嘉大師。跟章嘉大師談中山先生的學說「知難行易」,可是世間也有一些哲人講「知易行難」,那我們學佛到底是知難行易,還是知易行難?我就請教章嘉大師。大師告訴我,知難行易是對的。我說明明經上你講我都懂得,我境界就轉不過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是法身菩薩,那就是諸佛如來,我懂得,但是我爲什麼還是起心動念?爲什麼還是分別執著?我爲什麼放不下?我非常想放下,爲什麼放不下?老師講的話知難行易,放下很容易,你爲什麼沒有放下?你知的不透徹。想想這有道理,你知的不究竟,你是一知半解。這使我們想到古人有一句話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爲什麼要讀千遍?你那個知有深度,行就容易了。

  

  我們年歲大了,毛病習氣太深,境界轉不過。我常常跟同學們說,我這一生算是非常幸運,這個行業,這一條路,章嘉大師教導我的,他老人家指導我的,叫我走弘法利生這一條路子,我非常感謝他!每天沒有離開經典,每天跟同學們一起互相研究討論學習,四十七年!四十七年沒有間斷,我這個知才有這麼一點點深度,在境界裏面,才能轉到一點,轉得不多。如果用百分比來說,我轉的只是十分之幾的樣子。一百分是圓滿,我只能夠轉到十幾分,大概不到二十分,可是就很有受用。一般人可以說,也能講經講得天花亂墜,他一分都轉不掉,還是凡夫境界。妄想習氣遇到緣馬上就起現行,喜怒哀樂、貪瞋癡慢,境界風一吹馬上就動,什麼功夫都沒有。這想到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道理太深。

  

  我們今天看出佛門同學的病根,所以不得不提倡從頭來起;除這個方法之外,沒路可走。所以從頭來起,才特別提倡《弟子規》、《十善業道》。佛法,《十善業道》是從頭開始;中國幾千年傳統聖賢的教學,《弟子規》是開頭。我們今天開頭,從頭來起。從頭要能收到效果,需要用什麼功夫?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決定不能放松。讀書千遍,我現在不要求千遍,我要求叁百遍。

  

  蔡禮旭居士講的《弟子規》,在香港講的兩次,一次是八個小時,一次是四十個小時。四十個小時,你至少要聽叁十遍,從頭到尾聽,一天聽八個小時,五天聽一遍,五十天聽十遍,一百五十天聽叁十遍,算是半年。半年的時間,你把這部四十個小時的聽滿叁十遍,你有底子了;然後再聽簡單的,聽他那個八個小時的,聽滿叁百遍,我相信你人變了,你從凡夫要變成聖人了。你不用這麼深的功夫不行,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所以你自己好好想想,我這個話是真的是假的你就曉得。過去的已經過去,不要後悔,也不需要憶念,過去已經過去了。從今天開始,我要堅定信心,轉凡爲聖,那你就對了。這從不真實你就走向真實,轉不真實爲真實。

  

  後面兩句『念念常滅壞,如前後亦爾』。清涼注解裏頭,注的雖然不多,但注得很好,「由前面如夢不實故,念念無常」。我們要想真的把境界轉過來,隨順無常去轉,就是我剛才講的這個方法,我們可以試驗試驗。這個試驗不需要用很長的時間,二年到叁年足夠了,這時間足夠了。這叫要真下功夫,功夫要綿綿密密不能夠間斷。真的,因爲你這樣做法,這個做法就是佛家講的戒律、規矩,你守這個規矩。這是一個軌道,你不能夠脫軌,守這個規矩,用二、叁年的時間不間斷,心定了,你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就這麼個道理。

  

  我們現在心浮氣躁,妄想分別執著一分一秒都沒間斷過,這是我們學習困難,功夫不得力的所在。譬如一個人生病,我們一定要把病源、病因找出來,然後對症下藥,藥到病除。你不知道病根,不知道病源,你沒有辦法對治。今天我們開了這個處方,諸位可以先試試,從《弟子規》下手,叁百遍的學習圓滿之後,你再接著學《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經》也能夠學叁百遍,你的根基就穩固,然後無論修什麼法門,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我相信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成就,爲什麼?基礎太好。我們今天學佛搞了幾十年,悠悠泛泛,這念佛我們老老實實問一句,你往生有沒有把握?說真實話,沒有把握,爲什麼沒有把握?都是我們的根基不夠。如果真的根基紮得好,哪有沒有把握的道理!

  

  我再重複一遍,《弟子規》叁百遍,《十善業道經》叁百遍。不是叫你把這個經念叁百遍,念叁百遍時間不多;我現在勸導大家的是聽,你聽這個講演聽叁百遍。專心去聽,一心一意去聽,戒定慧叁學具足。聽的時候,記住《起信論》裏面的教誨,不要分別執著言說,不要分別執著名相,聽的時候不要去研究,不打妄想。離言說相、離名字相(名字相就是名詞術語)、離心緣相,只聽不去研究,這是什麼?這是修定,這是修止、修觀!止觀就是禅定,我用這個方法修…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