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0卷▪P3

  ..續本文上一頁衆相,顛倒不如實。

  

  去年鍾茂森博士在我們這裏給我們談這個問題,他的資料是美國太空總署網路上發表的,說明宇宙原點膨脹的現象。推算這個原點有多大?原點現在這是推算,我們沒有辦法看見,爲什麼?它太小了,它有一個計算的方法,我們在過去也跟諸位報告過,他的資料我們這裏網路上都有,諸位可以收看,隨時都可以看。我只記得好象它的原點用比喻來說,我們的頭發,這一根頭發把它切斷,切斷頭發有個平面;好象這是一個頭發,這裏切斷,切斷這有個平面,在這個平面上可以排宇宙的原點,可以排多少?就是直徑,不是完全排,就是這個原點的直徑,一根頭發原點的直徑,這數字是一百萬後面叁個億,一百萬億億億個原點,那是宇宙的原點。

  

  《華嚴經》上說宇宙沒有大小,所以佛在經上常常用比喻說「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我們知道芥菜子很小,像芝麻粒一樣,須彌山很大,芥菜子可以容納須彌山,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沒有放大,這我們很難懂,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科學家的發現,宇宙的原點,原點就是濃縮,整個宇宙濃縮就成那麼一小點,我們肉眼沒有法子看見,大概一般高倍顯微鏡都看不見。你看看一根頭發切斷的平面,直徑上排一百萬億億億個原點,那麼小。這樣小的東西裏面藏的是什麼?藏的是整個大宇宙,這是《華嚴》裏面講的大小不二。現在科學家發現一些東西,講法逐漸跟大乘佛法來得很接近。

  

  《華嚴》講沒有大小,沒有內外,這我們在經上念過的。佛講微塵裏頭有世界,微塵就是原點,原點裏頭有世界,那個微塵裏的世界跟我們的世界一樣大。誰能夠入微塵裏面的世界?普賢菩薩。那個微塵世界裏面還有微塵,那個微塵裏面還有世界,重重無盡,叫華藏世界。這些經文科學家還沒有說到,科學家只說到現在這個宇宙是個原點。微塵裏面有世界,世界裏頭有微塵,微塵裏頭還有世界,重重無盡,《華嚴經》上講的沒有大小,沒有內外,爲什麼?這法性,但以心爲主!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我們講宇宙、講世界,這個世界從哪裏來的?心現的。

  

  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這前面講二分,二分,相分是物質,見分是精神(我們今天講的精神),相分是物質。精神跟物質是一不是二,都是從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自證分,那用現代哲學的術語來講,就是宇宙的本體。物質跟精神都不是本體,是本體變現出來的現象,它有個本體,這個本體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佛法裏稱爲心,能現。自證分能現,見分是能變,相分是所現所變。你能夠這樣的認知,那就不是顛倒,那你是如實知。所以說如實知是什麼?這是老師教的,我從老師那裏聽來的,不是自己親證的。

  

  佛法裏面最可貴的、最講究的是要你自己親證。佛在經上給你講的這些道理,講的這些事實,你要親證,親證才是你自己的境界。你證得這個境界,這叫法身菩薩,這叫成佛。如果沒有親證,你能夠證到第二層,就是證到見、相兩分,就是此地講的你能入唯識觀,這是相似位。這個位子在哪裏?在四聖法界。十法界裏頭的四聖法界,不在六道,你脫離六道了。所以法相唯識宗的修行要修唯識觀,轉八識成四智。

  

  講到這個地方,我們中國人很自然的就想到六祖惠能大師《壇經》裏面所講的八識。是智通禅師參訪六祖,他是學唯識的,我們一般講學教的,向六祖請教叁身四智這個境界。叁身,法身、報身、應身。教下講得很複雜,講得很多,我們一般人聽到未必能懂,六祖講的我們容易懂。真的是開悟的人,應機說法,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用什麼方法來對我們講,我們會懂。這就好象大夫給人治病一樣,高明的大夫應病與藥,你們兩個人都生病,病的狀況是一樣,好象是一樣,但是那個病的因不一樣,所以這處方不相同。處方雖然不同,各人吃了他的藥,病都好了,這高明。那個病發作是果,爲什麼發作?是因。果好象是一樣,因不一樣。真正契入境界,那就非常高明,他有真實智慧,他真的看到真相。

  

  所以《壇經》雖然是禅宗的東西,教下的學者幾乎沒有不讀《壇經》的。我學佛,真的第一本經書是看《壇經》,那時還沒有遇到老師,我還是在工作的時候。工作,有一年度假,我們服務有多少年之上,每年有一個月的假期。這一個月假期,你可以分爲二次、叁次度假也行,一次也行。所以我度假是到臺中去,那個時候跟李老師不認識。臺中有個朋友是我父親的同事,這在抗戰期間,我們在臺灣遇到,所以非常歡喜,他邀我到他家裏去住幾天,我好象在他家裏住了兩個星期。他家裏頭書很多,我隨便看了一看,有一本《六祖壇經箋注》,丁福保的,還是木刻版線裝書,偶爾翻翻看看,愈看愈有味道。好象在那裏住了十來天,把這本書看完了,這是第一次見到的。那時我也不是佛教徒,也沒有信佛,就是頭一次看,有緣看到這本書,看了很歡喜,愈看愈歡喜,因爲它有注解。所以以後《壇經》我也講了二、叁次,二、叁遍我都依丁福保這個注子。有一次講得很詳細,好象那個時候我們還有錄音,有錄音沒有錄相,好象是這樣。

  

  六祖給我們講的叁身,他說清淨法身就是我們的自性,一切衆生都有。這個性是什麼?性是真心,心現,能現的是清淨法身,是真心。這個說法,好象楊仁山居士的《佛教叁字經》裏頭一開端,他也是這個說法。《佛教叁字經》是明朝時候也是一個出家老和尚編的,以後也有人修改,楊仁山居士也是把它修訂了一下。他把它流通,而且換了一個題目,叫《佛教初學課本》,是模仿《叁字經》編的。它裏面有兩句講的「真如性,即法身」。所以法性跟法身是一不是二,性相一如,性相不二。

  

  我們現在這個身是相,就好象我們前面講的比喻「以金爲器」,我們這個身的本體是什麼?本體是金,現在是相,器不離金,金不離器,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那你要問真如本性在哪裏?所以宗門大徹大悟之後,有人問他,他隨拈一物比一比,這問的人點點頭;隨拈一物,沒有一物不是,你不再分別、不再執著了。沒有悟的時候,古人參學,所謂是「踏破鐵鞋無覓處」,我們想明心見性,想找本性在哪裏;明白之後,「得來全不費功夫」,原來你六根接觸的境界,哪一樣不是!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性,清淨法身;圓滿報身是我們自性裏面本有的般若智慧,報身是智身;千百億化身就是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念念不住,千百億化身是唯識所變,這個講法很容易懂。

  

  但是我們今天只有這個應化身,這個應化身我們不能跟佛比,因爲佛的應化身自在,我們不自在,這是什麼?我們迷失了法身。雖然迷失,那法身在不在?在,法身有沒有染汙?沒有,法身依然清淨。我們圓滿報身在不在?在,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德相一絲毫都沒有虧損。正是《華嚴經》上所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有,沒有一個沒有。這個一切衆生,衆生是廣義的,凡是衆緣和合而現起的現象,都叫衆生。所以一切動物是衆生,一切植物也是衆生,一切礦物也是衆生,山河大地都是衆緣和合而生,虛空法界也是衆緣和合而生,所以衆生的範圍太大太大了,包括整個宇宙。「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此可知,我們的毛病,世尊一語道破,我們的毛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是如如佛,你本來就是佛,你就覺悟了,你就成佛了。

  

  所以千經萬論講什麼?無非是把這些迷悟的現象跟我們講清楚,目的勸我們放下。爲什麼放不下?這些事實真相你沒搞清楚,你迷在裏頭。真搞清楚、搞明白,不叫你放下,你自然放下。所以我們常常講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執著,你就超越六道,證阿羅漢果;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分別,你就證菩薩果位,你就在四聖法界,比阿羅漢還高。四聖法界裏面有佛,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緣覺、聲聞是只放下執著,對一切人事物真的沒有執著的念頭。如果連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了,那他就升級,他升到菩薩,升到佛;這個佛是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地位並不高。他爲什麼稱之爲佛?因爲他修六度萬行,所以是相似佛位。爲什麼?他起心動念沒斷,起心動念是妄想,他還會起心動念。

  

  如果把起心動念伏住,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跟大家在一起和光同塵,不但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這個人是佛;宗門裏面,禅宗裏面講,這個人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在一切境界裏頭不起心、不動念,他契入法性,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十法界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沒有,現的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他住一真法界。我們兩個同在一起,同坐在一張椅子上,我有妄想分別執著,我住六道;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住一真法界。他的境界是一真法界,我的境界是六道,這個時候你有沒有覺悟境界是假的不是真的?境隨心轉。他的心是真心,真心沒有念頭,真心離念,就是起心動念都沒有,所以他的眼前境界是一真;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境界是凡夫,穢土。你看同樣一個境界,受用不相同!他的受用是樂,我們的受用是苦;換句話說,他住的是極樂世界,我們住的是娑婆極苦世界。樂也好,苦也好,都是如夢不真實。所以他知道,他明了,他始終在大定當中,行住坐臥都是定。

  

  像釋迦牟尼佛當年應化在我們世間,爲我們這些大衆講經叁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佛說得好,《般若經》上講,佛天天跟大家講經,天天沒說,所以《金剛經》上講,誰要是說釋迦牟尼佛說法,叫謗佛。佛天天講,怎麼沒講?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是什麼?感應,你們問,我都給你講,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裏來的分別執著!這個事情很怪,我們沒法子理解。沒有法子理解,是,你看看江本勝博士水試驗,應該有啓示。我們對這杯水起的這個念頭,水有…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