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六一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偈頌第八首看起:
【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爲主,隨解取衆相,顛倒不如實。】
這一首偈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說,「依解令入唯識量觀」。這首偈裏面最重要的就是說明『世間所見法』,這是一切法,大師講「境即心變」,這個即很重要,就是,境就是心變的,所以『心爲主』,這境界是心變的。心變裏面如果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純是唯心所變的,這個境界是一真法界。如果心變現這個境界,這裏面又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于是就把這外面境界扭曲了。諸位想想,這個境界是真的還是假的?假的。如果是真的,這妄想分別執著怎麼能把境界扭曲?哪有這個道理!這才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包括一真法界,都是虛妄的。真的是什麼?真的是心,能現能變的是心,那是真的;所現所變的世間一切法都是虛妄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明了之後,一真法界在哪裏?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十法界是一真法界扭曲的現象。這我們得從比喻來說,我們還用古人的說法,「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這個做比喻。金比喻作心,它能現;識跟境界我們就把它比喻作器,那這金器就太多種。但是不管你變出多少種的金器,都是純金,無論在什麼狀況之下,它都是真的,它是一真。爲什麼說它妄?妄就是它受了染汙。譬如這個杯子是金的,我們很久沒有去理會它,它被灰塵埋了,現在拿起來的時候統統都是灰塵,很骯髒,染汙!這個染汙就變成六道。六道染汙重,嚴重的染汙,叁途是最嚴重的染汙,四聖法界染汙是最輕的,就好比是這個意思。它被染汙了,那個真金的光彩失掉,顯示不出來;這個光彩就是佛法裏面講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我們從這個比喻裏面慢慢去體會。
我們今天對于這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不講十法界,範圍縮小一點講六道,講我們現前這個境界,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誰知道這個境界(根也好、塵也好)是心現識變?不知道。不知道這個相是虛妄的,誤以爲是真實,在這裏頭念念想占有,念念想控製,這就是『顛倒不如實』。起了這些不善的心,不善的心就有不善的造作。不善的心是迷惑,表現在身口就造業、造罪業,造罪業就把外面境界扭曲得更複雜、扭曲得更醜陋,這就是災難,所以叁途八難是這麼來的。自性清淨心裏頭沒有,自性清淨心所現的相裏頭也沒有。這些顛倒不如實就是識心,識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自性真實的智慧,智慧沒有了,智慧變成煩惱、變成妄想,隨順煩惱習氣,這不得了,這造嚴重罪業。
佛菩薩慈悲教導我們,還沒有教我們轉識成智,轉識成智,那就學得差不多了。像我們現在接受教育一樣,轉識成智是什麼時候?是大學,高等教育。《華嚴》是屬于高等教育,可是我們現在連初級教育都還沒有接受,也就好比說我們中學、小學還沒有念,現在到大學裏面去聽課,你能懂嗎?你能得益嗎?所以佛很慈悲,佛有智慧應機施教。我們現在是凡夫,妄想分別執著圓滿具足,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可是佛還是不舍棄我們;希望你在六道好好的修學,不造惡業,就是不墮叁惡道。先教你什麼?先教你持戒,這是聖學基礎的課程,幼稚園的課程,先學會持戒。修十善、持五戒,這是自修。
人是社會動物,也就是說不能單獨生活,人是群居的動物,所以他有個社會形態。大衆生活在一起,團體比個人還要重要,你要懂得愛護團體,你才能有成就。世尊給我們的重戒,《梵網經》裏頭有兩句「不作國賊,不謗國主」。我們祖先紀念堂裏面最上面,我們把這四句寫的挂在上面,諸位天天可以看到的。《梵網經》上這兩句,不作國賊是什麼意思?賊是賊害、傷害,不作國賊就是決定不能做傷害國家的事情。
國是我們大團體,懂得這個意思,延伸下來就是決定不能做傷害團體的事情。最小的團體是家庭,古時候的家庭是大家庭,普通的大家庭四代同堂,這一個家族總有幾十人,這還很平常的;如果這個家族人丁興旺,這家族有幾百人。諸位看小說,你看《紅樓夢》裏頭,那是個家族、家庭,上上下下有二、叁百人。家庭裏面任何一個成員,就是被家裏頭雇用的長工,也不可以做傷害這個大家庭的事情。大家庭有家規,有規矩,沒有規矩就亂了。現在都變成小家庭,可是現在社會依然有大家庭,什麼是大家庭?公司行號,那是個大家庭。大的公司跨國經營,在世界各國都有它的分公司,它們裏面的員工從上到下可能也有幾萬人,幾十萬人的,二、叁十萬人這個大公司,有!那是個大家庭。任何一個員工不能做破壞公司的事情,做破壞公司的事情,可能這個公司就被你毀掉了,這個罪過比什麼都重。
宗教團體,我們佛門團體也是個大家族,寺院庵堂它也有組織,有方丈住持,這就好比是國主;有綱領執事,綱領執事就好比是國家領導人,他主管一部分的業務。整個寺廟,管總務的,佛門稱爲當家、監院,他是管全寺總務的;管教務的稱首座;管秩序的,我們現在講執法的,叫維那;管接待賓客的,就是管外交的,叫知客。這些人都稱之爲綱領執事,是這個團體裏面領導人。這些領導人,不管是總的領導人,總領導人是方丈住持,下面是他這個團體裏面的領導人,就像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總統,這是國家的領導人,下面的像總理,各個部的部長,他這部長都是管一國某一部分的事情,都是領導人。這些領導人都稱之爲國主,國主不是一個。所以決定不能傷害團體。這是不作國賊,要懂得這個意思。
團體最重要的是什麼?團結!所以佛給我們製定的法律是「六和敬」,佛門裏面對于破壞團體,就是依六和敬的法律來治罪。你讓這團體不和,你讓這個團體的信譽敗壞,這對團體傷害太大太大!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佛的這些教誨,用在家庭一家興旺;用在公司,你的公司興旺;用在這一個國家,你國家興旺。講的都是原理原則,決定不能做傷害團體的事情。所謂自己要克製自己。我們是團體的一分子,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就是代表這個團體的形象。如果我們形象不好,讓外面人輕視我們、侮辱我們,那就是侮辱我們的團體,輕視我們的團體,這就是國賊。
第二「不謗國主」。團體的領導人他縱然有過,不能毀謗。爲什麼?這個團體的領導人,團體人數愈多影響愈大。你要是毀謗他,說他的過失,這個團體裏面的分子對他信心動搖、信心喪失,這團體就瓦解了。所以這種毀謗領導人的罪過比毀謗一般人的罪過重,爲什麼?你瓦解了這個團體。像我們寺院庵堂,你要是毀謗這裏面住持,毀謗講經的法師,毀謗裏面的執事,讓信徒對他們喪失信心,信徒喪失信心,學佛的因緣就斷掉了;講經說法的法師你要毀謗他,那他對他講經不相信,不再聽了,聞法的機緣斷掉了。這個罪過佛在《戒經》裏講得很清楚,這是斷一切衆生的法身慧命,斷慧命比斷身命的罪重。你把他殺掉、害死了,這個罪輕,爲什麼?他死是冤枉死的,他不是造罪業死的,他被人害死的,這種人他還有余福,他應當享的福並沒享完,他有余福怎麼樣?我們俗話講四十九天他又來投胎,他又到人間來了,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所以害身命罪不大。
可是斷人法身慧命這個罪重,這個機會不容易遇到,縱然他又得到人身,得到人身有沒有機會聞到佛法?你要想到這一點。我們這個世間人有多少?就是我們現在這小城的人有多少?這個城市裏頭有多少人聞到佛法?太少太少。我們現在住的這個小城八萬人,八萬人當中有沒有八百人聞佛法?沒有,我看我們這個小城真正能夠聞佛法的大概只有兩百人的樣子。所以這法身慧命多麼難,「百千萬劫難遭遇」,你怎麼忍心把人家聞法的機會斷掉?你逞一時意氣之快,你造這麼重的罪業,斷人法身慧命,果報都在阿鼻地獄。地獄出來之後,生生世世愚癡、蒙昧無知,你說你多可憐。爲什麼造這種罪業?這正是從前李老師常常傷感的說:糊塗到所以然!你毀謗這個法師,這法師受多大的傷害?法師沒受傷害。受傷害是聽衆,沒有害到法師,法師好好念佛一樣往生。
所以決定不能毀謗國主。一個國家領導人不可以毀謗。毀謗,你叫人民對他喪失信心,這個社會國家馬上産生動亂,這個罪多重!你要是真正明白了,真正參透了,這個領導人造再嚴重的過失,我也一句話不說,別人要問我,問我我不知道,絕不毀謗。對一個家庭,對一個公司行號老板,公司裏面的高級領導人都要尊重。尊重有大功德,毀謗有大罪過。儒佛都教導我們「主敬存誠」,內心真誠,外面恭敬;「學爲人師,行爲世範」。佛弟子在任何地區、任何時刻都要給大衆做最好的榜樣,這兩條重戒要守。
我們曾經住過的地方,接受別人接待的地方,這受人家有恩德,古大德教導我們「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爲報」。後來或者有別的因緣我們那裏不能住離開了,離開了可不可以毀謗他?不可以。他有恩于你,你要是毀謗,忘恩負義,你成什麼人?你住這個地方,離開之後毀謗這個地方;住那個地方,離開之後又毀謗那個地方,以後沒有人敢收留你。爲什麼?曉得你這個人之爲人,你到我這裏來住,將來你離開我這要毀謗我。這是很平常的一個道理。某人過去對你很厚道,雖然或者是有其他的誤會産生了矛盾,你們離開了。離開了你要毀謗他,別人敢不敢交你這個朋友?從前他們那麼好,你看現在他毀謗他,誰敢跟你做朋友?想想這個道理。
你要真正得到大衆的愛戴,大衆的歡迎,大衆的擁護,你就要懂得知恩報恩。他可以毀謗我,我不可以毀謗他,我對他要贊歎,他有長處;他的缺點,我們絕不放在心上。他對我的誤會,我們心裏頭一掃幹淨,我們只記住他對我的恩德,他…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