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0卷▪P2

  ..續本文上一頁禅定。在佛法裏頭,諸位都知道四弘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法門修的什麼?都是修的戒定慧。換句話說,修戒定慧的方法太多。我們今天用這個方法來修戒定慧,這方法方便。

  

  蔡居士在香港講的四十個小時,我在山上休養這段時間,我聽了十遍,我很有感觸。我們聽就是遵循《起信論》的教誨,不分別、不執著言說名字,只是一味的聽,決定不去探討,不去研究,不去討論,一直聽就對了。聽多了怎麼樣?耳熟,不必要去記憶,境界現前,自然它就起現行,熟了它才能夠起作用。這是我們讀這首偈要知道在現前我們應該怎麼樣學習。爲什麼一味去聽,不要去起心動念,不要去分別執著,爲什麼?如夢不真實,念念常滅壞,你分別它幹什麼?你分別錯了,你執著錯了,你只有聽,字字句句都跟自己的性德相應。《起信論》這個教誨妙絕了,我們要會用。再看下面第八首偈:

  

  【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爲主,隨解取衆相,顛倒不如實。】

  

  這首偈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給我們說,這是這個偈頌裏頭第四段,這一偈就是第八首。「依解令入唯識量觀,境即心變,故心爲主。然此唯識略有二分,一相,二見。今隨其見分之解,取其相分之相,心外取故,爲顛倒也」。這講世間人,佛法裏面常講「迷惑顛倒」,這是一切經論裏面我們看得太多了,所以這句話我們不需要記自然就很熟悉,迷惑顛倒。世間人也常常用這句話,這句話是出自于佛經,迷惑顛倒這個術語出自于佛經。什麼叫迷惑?起心動念就迷。什麼叫顛倒?這四句偈就把顛倒說出來。我們先把這個偈子就文字表面,我們來讀讀。

  

  『世間所見法』,這就是講我們,我們所見,見就包括聞,見是眼見,六根舉一個就統統代表。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意知,這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叫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爲主』,這個心是什麼心?有真心,有妄心;真心能現,妄心能變。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也稱爲心,妄心。這個地方清涼說得好,「依解令入唯識量觀」,沒見性,雖不是第一義,確實是第二義,跟第一義很接近。這一種宇宙人生觀,那比我們凡夫高明太多,六道凡夫沒有這種見解。這個見解,四聖法界。

  

  「但以心爲主」,這個心是識心,唯識。識心,佛講八個,我們常講八心王。爲什麼說它是王?王可以做主,好象這個國家國王,他發號司令,他做主,一切人民都要聽他的。「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爲主」,心是能現能變,這一切法是所現所變。現在我們暫時不講能現能變,我們只講所現所變,也就是佛在經上常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也是講的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他這個注解這裏說得很好,「境即心變」,所有一切的境界,就是「境」這個字、就是世間所見法,包括虛空,我們今天講的空間、時間。《百法明門論》裏頭叫有爲法。實在講,心法,心哪來的八個?哪有這麼多心?心所法五十一類,色法,不相應行法,統統是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裏頭生出來的。

  

  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識心、是識,所以唯識學家他不承認有物質。你說有一切萬事萬物,他不承認,他只承認有識,所以叫唯識。宇宙所有的現象是什麼?唯獨一個識它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它變的。這個意思我們還很不好懂。我們有一個同修,我跟他過去在美國認識的,以後他離開美國回到中國。他做假的首飾銷全世界,那個利潤也很大。這假首飾是什麼?不是純金的是鍍金的,所以你看到跟真的金沒有差別。我看了之後,比真金還要漂亮,價錢很便宜,丟了不心痛。他帶我去參觀他工廠裏面的展覽室,他的成品(就是樣品),一個一個的樣品大概有二萬多個,真叫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古人有個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把識,就是把此地講的心變,心比作黃金,比喻作金;幾萬種不同的樣品,那是法,那是物,那此地講那是境,那是境界,那是物,那是你所見的法。要懂得的人說,他看到這麼多種,你問他,你看到什麼?我只看到一樣,哪一樣?黃金。這他沒有錯,幾萬種樣品全是黃金做的。你認識這個全是黃金,就是唯識。我們把這個識比喻作黃金,把它這個成品比喻作萬物,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十法界依正莊嚴,識變的。

  

  所以唯識學家,你要講十法界依正莊嚴,他只承認是識變的。能變的是識,這個心就是識心,八心王。十法界依正莊嚴,所變,這一定要搞清楚。所以清涼注解第一句話就是依解令入唯識量觀,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唯識,識變的。故心爲主,這個心就是八識,八識裏頭特別是阿賴耶。阿賴耶此地講了兩分,相分、見分。見分就是分別,相分就是物質。這個見就是心想,相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相從見生。相、見都是識。唯識裏面給我們講八識,每一個識都有四分,這個地方只講兩分。四分在《疏》裏面說得很好,都說明清楚。安惠菩薩只立一分「自證分」。自證分是體,我們今天講本體。難陀他講兩分,有見分、有相分。陳那菩薩講叁分,所以加自證分。到護法菩薩他講四分,還有個證自證分,唯識到這個地方才講到圓滿,都有四分。

  

  八個識,從前五識講,眼識有四分,耳識也有四分,眼耳鼻舌身這是前五識,每一個識都有四分。從裏面,裏面有第六識,第六識是意識,第七識是末那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這叁個識我們通常都叫心,也各個皆有四分。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現象,我們今天眼見色,眼睛張開看到外面的色相,是不是真的看見?這個眼睛像照相機的鏡頭一樣,它看到外面的色相,眼識相分,眼識自己的相分就把外面的相分,就像照相那個攝相一樣攝進去了,跟外面的境界相一模一樣。它只是照相,它不會分別,因爲前面五根它的作用是了別,它沒有分別,只是把這個相造成自己的相分。

  

  什麼人分別?第六意識分別,第六意識是怎麼個分別法?第六意識沒有跟外頭接觸,眼識的相分立刻就傳到第六識,第六識接到眼識的相分,在自己相分裏頭現相,第六識現這個相分。它分別是分別自己那個相分裏面的相,不是分別眼識的相,更不是分別外面的相。第七識的執著,那又是從第六識的相分傳到第七識,第七識用它的相分,它執著它的相分。這就是像現在講心理學一樣,比現在學校裏頭心理學講得高明太多了。到最後這個印象儲存在什麼地方?儲存在阿賴耶的相分裏頭。佛法真的講得很微細。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偈頌第八首:

  

  【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爲主,隨解取衆相,顛倒不如實。】

  

  前面兩句給諸位略略的說過,在《華嚴經》裏面,這一樁事情我記得前面曾經跟諸位也說過。佛講經慈悲到極處,處處都是爲聽衆著想,所以他不怕重複。當然我們也能夠想象得到,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不是像現在的學校,學生報名參加,年齡都不相上下,程度很整齊,這好教。佛當年講經教學是一種社會教育,來聽的人男女老少都有,各行各業都有,程度很不整齊。確實有很多專家學者,有很多真有修行的大德,還有確實是凡夫,甚至于很愚癡。「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佛陀是只要你肯來學,他都願意教你,他不舍棄一個人,再笨的人他也不會把你開除掉,他有方法慢慢讓你進步,這很難得!

  

  因此常常一樁事情,佛會反複說很多遍,這就是這個講座時間長,有先來後到的,很重要的問題,前面雖然講過了,後面新來的人沒有聽到;前面甚至于有聽到的,還有大部分的人(我們相信是大部分),雖然聽了,沒有覺悟。這種事情我們能想象得到,我們自己也是如此,聽老師講經,聽一遍、二遍好象是懂了,其實沒懂。聽了十遍、八遍,豁然開悟了、明白了。所以世尊教學重複很多。《華嚴經》裏面,任何一個理論、一個道理都重複很多次。所以我們只要好好去學,前面聽不懂沒有關系,不要去研究,因爲什麼?研究也不懂。《起信論》告訴我們「離心緣相」,你心裏頭念念著、想著這個經文,想著這個句子裏頭到底什麼意思,愈想愈訛,到什麼時候不想了,豁然就覺悟了。

  

  所以這門學問是想不得的,爲什麼想不得?如夢不真實,你怎麼可以想。你這個想,就是底下這一句,『隨解取衆相』,這個解是你自己的理解,你來取這些相。像現在我們這個世間許多科學家、哲學家都是隨解,發現一個定律,依這個定律來解釋宇宙現象。過了若幹年又有一個人又發現一個定律,把前面定律推翻。現在科學家知道這個定律靠不住,真理不是一定的,再來的科學家,若幹年之後又把前面這個推翻。在這幾百年當中,發生過很多次。所以現在沒有人敢說,哪一個定律是真理,永恒不變,永遠不會推翻。真的是有,佛經,這大乘經是真的,真的是你永遠不能推翻,「如夢不真實」,這是真理,就是說明一切萬法是心現識變。

  

  清涼大師在此地講的「境即心變,故心爲主」。如果你這樣的見解,那這樣的見解正確,這就不是顛倒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見解,『顛倒不如實』。譬如現在有許多科學家研究觀察宇宙從哪裏來的,從天文望遠鏡裏面觀察,觀察了若幹年發現什麼?發現宇宙在膨脹,星星往外面移動,而且移動的速度還非常快,是距離我們太遠,我們肉眼看不出來。天文學家天天在觀察、天天在記錄,發現這個現象。所以現在這個現象是許多科學家都能夠同意,宇宙是在膨脹。宇宙膨脹不是一天!可能是幾萬年,幾十萬年,幾百萬年,于是就從膨脹去思惟,膨脹一定有一個點,最初是個什麼東西、什麼形狀,是從它怎麼個膨脹法的?這所謂數學是科學之母,從數學裏去推算,推算發現宇宙是有原點,那一點就稱之爲原點。那是在多少億年之前這個原點爆炸,爆炸之後就變成宇宙,爆炸,現在一直還是在膨脹。這就隨解取…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