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理精华缘起理赞▪P2

  ..续本文上一页..........

  二、难点解说

  1、“缘起”的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

  在学习《缘起理赞》时首先要搞清“缘起”这个名称的准确含义。“缘起”一词有一般和特殊两种含义。“缘起”的一般含义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只适合于有为法,不适合于无为法,只限于事物的因果关系,不适用于非因果关系的事物。

  这种缘起又分内外两种。“外缘起”指有为法的一般因果关系,如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自然科学所掌握的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内缘起”指的是有情生命的生灭、流转的因果关系。“外缘起”是事物的普遍因果关系,是自然科学和佛教共同承认的因果关系,而“内缘起”是佛教独有的缘起观,即十二因缘。外缘起是通过世俗分别智和直觉经验可以认识到因果规律,而“内缘起”是佛地的现观直觉智和逻辑思辨所达到的认识对象,事涉隔世,世俗经验很难证明。

  “缘起”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如果承认这个说法正确,就不能不感到世俗因果观,或者说自然科学的因果观,并不完整,或者说留有一大片空白。因为,这种因果观中只有世俗经验范围的物质因果观,没有生命生灭流转的因果观。只有佛教才把缘起因果规律推广到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一切领域。

  “缘起”一词,除了上述一般性含义而外,还一个只有中观论使用的特殊的哲学含义。在宗喀巴大师的《中论大疏理海论》中对“缘起”义释有相连、相依、相对三种含义,大小乘通用的缘起概念只有“因果相连”之义,没有相依、相对之义。

  而中观论使用的“缘起”一词,远远超出了因果相连之义,包括了并非因果关系的事物相互之间的相依、相对关系。如事物的整体和部分,名称和事物,大和小,长和短,有和无,快和慢,常和无常,有和非有,生和灭,来和去,上和下,左和右,东和西,美和丑,善和恶等等,都相依和相对的存在。但因果关系只适用于有限的范围,从因果相依的角度讲,只能说果的存在依赖于因的存在,但不能说因的存在,依赖于果的存在。如果因的存在要依赖于果的存在的话,那么,在末生果之前,其因也应该不存在。但这与事实相背,因果有时间的先后,因在先,果在后,有因之时无果,有果之时,因已成过去的不存在了。同一事物和事件的因果,不能同时,故“因”依赖于“果”的观点是说不通的,但从相依、相对的角度上说,“果”不但依于“因”,而且“因”也依于果。因“果”是“因”的相对存,“因”也是“果”的相对存在。因为无“因”不能称作“果”,无“果”也不能称其为“因”。比如“母亲”与“子女”相对,若无“子女”,怎么会称“母亲”?一个妇女,对其“父母”是“女儿”,对其丈夫是“妻子”,对其“子女”是“母亲”,若离开她的相对条件,她便不具备上述三种性质中的任何一种性质,这便是相对存在之义。这种事物存在的相对意义,不但外道不理解,就连教内中观以下的唯识、经部、有部均不能理解。所以宗喀巴大师在本《赞》中说:“对您胜法宝中珍宝,因缘之法坚信不疑,却不理解性空之义,这倒使人感到离奇。”这“性空之义”就是相对存在之义。若理解了缘起的相对义,就等于理解了缘起无自性,即自性空之理。有人说“缘起性空”是三乘佛法的“共同原则”,如果是那样的话,有部、经部、唯识宗不都成了中观家了吗

  

  2、“中观”一词的哲学含义

  “中观”的“中”的含义是排除“两边”,“观”是智慧见解。“中”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貌,或原本状态。这“原本状态”,就是没有经过人为地改造、添加、减少任何成分的自然状态。正如《现观庄严论》所说的那样:“没有任何可减损,也无任何可增益,真实之物真实观,见真实者可解脱。”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的存在,没有一件是“纯客观”、“纯自然”的原本之物,都被人们涂上了一层主观色彩,人为地进行了增减取舍的“加工”。原本不带主观倾向的“中间物”(事物的原本“中性”),在世俗分别智中已失去了本来面貌,被加上了常断、有空、法我(物自性)、人我(人的自性)之类的戏论成分。“两边”是指“常边”和“断边”,即“有边”和“空边”。“常”和“常边”不同,“断”和“断边”不同,同样,“有”不同于“有边”,“空”不同于“空边”,这一字之差,有天渊之别。宗喀巴学派,对这类概念有严格的界定。宗喀巴在《中论大疏理海论》中指出:“两边”的“边”,是指不符合实际的错误见解,是堕人错误深渊的悬崖绝壁上的危险道路。不能把符合实情的有无之见,视为“有边”和“断边”。若说,佛有某种功德,就认为堕入了有边;若说,佛无二障,就认为堕入了断边。若是那样,就是大错。“二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虚构妄念。“中观见”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真知灼见,所以就自然排除虚构妄执,显现事物的原本状态。

  “中观”一词所代表的对象共有四种:(1)是基本中观,指一切事物的本具“中性”,即不变法性。如万物无一例外地都是缘起的相对存在,因此,无一例外地都属无自性之物。这种万事万物的相对现象的“有”和绝对自性的“空”的统一,就是基本中观;(2)处于学道的中观见是 “道中观”;(3)佛地的明见二谛的直观智慧是“果中观”;(4)解说中观真理的经论是“论说中观”。

  从本质上讲,一切事物的无戏论本质法性是“本具中”,但这“本具中”是见道以上的圣众和佛陀的定中观慧的境界,并非见道以下的分别智境。 在见道以下的众生,通过中观经论的学习,可以获得中观的抽象概念,或者说抽象思维性的理解,这是世俗分别智的最高极限。要想跨越凡圣的界限,获得真实中观见,需要修止观,获得智能的根本转变,达到见性悟空的道位。“开悟”的悟不是道理的认识理解,而是产生世人从末体验过的一种现量直觉。在此之前,对“中观义”的所有思辨性的理解都是脱离不了语言和思维的抽象性框架。因此,必须分清楚真智体验性的具体中观和俗智分别性的抽象中观。前者如进人“实地”,后者如“掌握地图”,不能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3、缘起理为何被称为佛理精华

  佛法概括起来,只有见、行二法。“见”犹如人的智慧和眼睛,行犹如手足。人无智慧和眼睛,形同僵尸;虽有大脑智慧和眼睛,若无手足,将寸步难行,什么事都做不了,像四肢瘫痪的残疾人。所以在佛经中把智慧正见,比作“国王”、“元帅”和“眼睛”,把“善行”比作“臣民”、“仆从”和“手臂”、“腿足”。一个健全的人离不开身体上的这两种东西,所以,佛法也始终离不开见行两个组成部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具有聪明智慧和受智慧操纵的身体和手足灵巧的创作活动,而动物则痴呆、笨拙,只有靠自然本能生存。

  佛教的根本宗旨是离苦得乐。众生受苦的根源是贪、嗔、痴等烦恼,一切烦恼的根源是无明。无明有种种,如不知善恶因果报应,也是一种无明,但作为受生转世主因的无明不是广义的无明,而是俱生我执无明,“俱生”是指“先天性”的,非后天习染性的“本能”。这种“俱生无明”,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和动物的本能性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就是产生自私自利、贪心、嗔恨心的总根源,要想消除苦厄,就要破除这个苦厄的总根源。这种俱生无明是一种盲目的虚妄意识,经不起深细智慧的观察考究。因此,治这个顽症的唯一良药就是激发无我真智即悟空真智。佛法八万四千,最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启发众生,生出真智,消除虚妄执见。

  佛陀在无数世来千辛万苦,寻求学习的主要佛法是“般若法”。在中土降世,施教说法四十多年,说法的中心仍然是般若法。佛陀训示说:“在这个世界上,若般若修行存在,就是我教存在,若般若修行不存在,就是我教不存在。”宗大师在本《赞》中说:“世间中的一切忧患,其根源是心智愚暗,明见此理可以根治,故此讲说依存因缘。”“您的一切教化之言,均从理证缘起立意,目的只是远离苦楚,除趋寂灭别无他求。”懂得这些道理,就不难理解把缘起性空之理视为佛理精华的原因所在。

  4、几种错误观点的纠正

  讲到“缘起性空”的时候,所涉及到的两个主要问题是“空什么”和“如何空”的问题。

  前面讲过,中观智慧要破除的是主体我和客体法上的虚妄颠倒意识,即保留其本有的,消除其虚构的,并不是把没有的说成“有”,有的说成“空无”。但在世俗意识中所呈现的都是虚妄颠倒相。在种种虚妄颠倒意识中,最主要的有两种,即人我执和法我执。这个“我”,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我”,而是指“自性”。如在月称《百论疏》中说:“我”是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其他事物而存在的“自性”。

  从理论上讲,自性应具备三性:即非造作性、常住性、非依他性。“非造作性”就是非因缘生成性,“常住性”就是无变易性,“非依他性”就是非相对的绝对性、独立性。这三种恰好是缘起性的对立面。人的“自性见”或俱生“自我意识”,是一种一切含识生命共有的本能性的盲目意识、我执意识,并不具备上述的“三性”。藏传佛教史在否定自性问题上,有过“否定范围过宽”和“否定范围过窄”两种错误倾向,后来宗喀巴学派进行了纠正。否定过宽是把否定的领域扩大到了缘起的领域,认为缘起也虚无不实,其结果就是否定善恶因果报应,否定事谛的一切见行,最后把佛的四身都认为是虚幻意识的虚构——这是一种彻底的虚无主义,是最危险的断空、断边;否定范围过窄,是只否定具三性的自性。这有两点不当之过:

  (1)否定具三性自性,无损于具生我执和实执,因为人们思想上的我执自我意识中并没有具三性的分别见。因此,否定具三性自性,犯了该否定的末否定的过错;

  (2)自性的“三性”是因缘生成…

《佛理精华缘起理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