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师生平简介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公元1357一1419)生于青海塔尔寺一个藏族牧民家庭,六岁时被萨迦派名僧曲吉东珠仁钦带到夏琼寺进行培养。七岁受沙弥戒,法号称洛桑扎华。大师从六七岁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神童智慧,未经过老师的指点,和小僧人一起玩耍中学会了藏文字母和拼读。在曲吉东珠大师身边学习了十年,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十六岁时进藏,为求名师几乎走遍了前后藏各教派诸大寺院,拜仁达瓦等名师三十多人。二十四岁时在那唐寺参加了因明、大小乘阿毗达磨、律学等四论答辩,获得了四明博士学位。此后又游学萨迦、桑普、泽当等寺参加般若学和其他大论的答辩,以超人的智慧和辩才博得了学界的称赞。大师在三十岁前学完了显宗经典名著大论。三十一岁时写出了旷世之作《般若金珠蔓论》。此后又用于多年时间学习了续部密法,得到了各派的密法传承。
宗喀巴大师是闻思修全面结合的典范。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是大师的一个突出特点。大师求知若渴,但却绝不盲从。对前人的疏论、学说、概念甚至词义解说都要经过寻根究底的审视考察,才决定取舍。如大师在《缘起理赞》中说:“如此珍贵无比之法,却被学浅无知之辈,搞得就像马兰花草,交错倒置乱无头绪”,“见此情景于心不忍,千辛万苦探索求知”,“当时研究教内教外,众多有关疏解论议,使我产生种种怀疑,不得其解忧心如焚。”就是这种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促使他对显密经典理论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吸收前人正确的理论,批判错误的观点,提出新的论证见解,使得长期被无知、曲解、邪说云雾覆盖的龙树、弥勒的显密经典学说重放光明。大师对显密理论在逻辑上的统一性、合理性,教理的开掘和解释的高度精确化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大师开拓性的研究成果,都反映在一字千金的论著中。大师一生著作共有十九函,一百七十四种。经论字数相当于十九部《菩提道次广论》。在理论上具有分辨能力的人,对各种经论解说进行对比后,对宗喀巴不产生深刻的敬仰是不可能的。
宗喀巴降世时藏传佛教正处于一个衰败的年代。僧侣戒行不严,教风不正,思想混乱。宗喀巴大师以大智大勇肩负起了改革振兴佛教的历史使命,除了力挽狂澜、大刀阔斧地从教义理论上进行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外,还从整顿戒律,整顿教风,建立学院式的寺院,加强经学正规教育,培养戒律严明、兼通显密教理的知识型的僧侣队伍方面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贡献。
宗喀巴的这种突出贡献,得到了各个教派的充分肯定。宁玛派称颂宗喀巴是莲花生的化身,宁玛派著名学者居米旁作赞说:“佛菩萨的终极理,缘起性空甚深义,造出正确可信论,除您之外还有谁?”第八世噶m巴作赞说:“北方佛陀殊胜教,邪风侵扰衰败时,驱邪扶正宗喀巴”,“说空无敌宗喀巴”。在宗喀巴众弟子中,建寺兴教、著书立说、作国师法王者,在藏传佛教史上做出过特殊贡献的高足弟子,见于史书的就有一百零六人,普通僧俗弟子有数十万人。达赖喇嘛和班禅就是他的两大弟子的转世系统。宗喀巴大师的亲传和再传弟子将他的清净法脉传遍了中国西南、西北各少数民族地区和北部满蒙地区,成了明清两代王朝朝廷信奉的主要宗教,并在北京建起了属黄教的喇嘛庙。
宗喀巴降生六百年之际,藏传佛教得到了第二次向外辐射的大好机遇。她以独有的哲理和价值观,丰富的文化内涵,进大了科技虽然发达,但精神文明却面临危机的西方世界。
1997·12·写于兰州
《胜道启门颂》略讲
《胜道启门颂》显宗密宗二次第的纲要,是八万四千法的总括,是修行佛法的基础。藏传佛教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每次传法、灌顶前都要讲《胜道启门颂》,贡唐仓大师每次讲经前都要讲,因为这是基础法门,非常重要。.........
《胜道启门颂》是宗喀巴大师在修上师法时为求上师本尊的加持而作的,所以《颂》中有“求加持”字样。“万般功德之源是恩师”,是讲学佛、学法的一切功德的根源是自己的上师。"以礼从师求教是道根",是指以礼节恭恭敬敬尊重上师,听从教导,从思想上、行为上按照上师的教诲去做是进入佛法、入道的根本。
所以,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中,第一个法就是上师法。在其他教派中也都很重视这一点,也就是说,不管是萨迦派,还是噶举派,都必须要有上师传法,并没有在虚幻中见到光了,或见到观音菩萨了,或自己看书学到法了的说法,更不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法。像这一类的东西我们藏传佛教不予承认,因为任何人证明不了那是真的。"万般功德之源"是指从释迦牟尼到自己的上师代代相传,从未中断的真正的佛法传承,就像流水不断一样,法脉末断。
在显宗中强调尊重上师,这是从恩师的角度来尊敬求教的,在密宗中更进了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上师当佛来看待,当作本尊来看待,当作一切功德的根源来看待。也许有人认为:有的上师很有名,有很大的成就,可以当佛看待,但有些师父普普通通,看不出什么特殊,也没有什么成就,怎么能当佛看待呢
这一点实际上不在于上师怎么样,主要在于你自己怎么看。..........
...........
得到人身非常难,但更难得的是得到佛法,这是非常珍贵的。珍贵到什么程度呢
比得到千万个如意宝要珍贵。得到了人身和佛法,从此,上升和下堕的契机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没有什么上帝,也没有什么造物主,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上帝。你的心性想上升就可以成为佛、菩萨,心性不想上升就可能下堕为饿鬼、畜牲、地狱(三恶道)。人生下来的机会很偶然,但死亡的机会却很多。有的人生下来几个月就死了,或几天就死了,有的还没生下来就死在胎里了。有的活十几岁,顶多活一百来岁,还会遇到很多灾难。如水灾、撞车、坠机、沉船事故,躲也躲不掉。我们坐在这儿,假如来个地震,都跑不掉,活不到下一个时辰。..........
.........
有的人说,等有了时间再修,明天再修,等老了再修。你有没有明天,有没有老的那一天还很难说。从佛经上来讲,人生无常,生命在宇宙中就像闪电一样地一闪而过,光阴是非常短暂的。因此要珍惜生命,珍惜佛法。
............
诸恶不做,诸善奉行,利益众生是三善戒.佛教讲科学,讲因果,没有无因之果。成就佛果必须要栽树育苗,然后浇水、培育、护理,还要有适当的土壤、阳光、水分。佛果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现在有的人不愿意种树,张着嘴等着佛果从天上掉进自己的嘴里;有的人想学最高的法,最密的法,不修成佛的法。也有迎合大众口味的人,传所谓“耳传法”、“金法”,拿非常动听的话迷惑大家,实际上什么作用都没有。他连树都不会种,没有基础,怎么能成就佛果呢
人的烦恼都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念头引起的,止住各种念头,不让它从心里生起,就叫“定”。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一条条思考,就可以进入“悟”的状态。真正的止观并不是枯坐,也不是什么都不想,这种坐法气功中就有,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解决根本问题,就是要从佛教的角度,从人生无常、因果报应等方面来进行理性思辨,然后,在定中进行体验。
...........
如果一个人的根基不牢固,就接受不了密法金刚来,就像水银倒迸脆弱的玻璃瓶中,却压破瓶子而掉落,此为“漏器”,倒进多少,漏掉多少。因此,要成为宝器才能修金刚乘。现在修行的人信力不够,怀疑这个,怀疑那个,三心二意,今天修这个法,明天又修另一个法,最后什么也没有修成,两手空空,根本的问题是缺乏信念,不属宝器。
.............
修习密法,必须按生成、圆满二次第的义理来修,一般的修法不起什么作用。坚持四座瑜珈行,指的是一天修四次:早饭前一座、午饭前一座、下午一座、晚上一座,一般的闭关就按这个修。修时必须按上师的指导来修,如何修、如何闭关,都要严格按仪轨进行,不能随便修。
.............
善知识指为自己提示正道的上师。希望自己的上师和学友健康长寿,身内外的魔障,像青烟散尽,烟消云散,无影无踪。
.............
《胜道启门颂》虽然短,但道理却非常重要、深刻,如果每天能把其中的道理想一遍或者念诵一遍,也比获得很大的神通强百倍。这是一切法的基础,是衡量学佛者的一杆秤,可以拿它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比如: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一点重视了没有
相信不相信因果报应?如果这一点还不信,你就是念多少密咒也不起任何作用。菩提道次是成佛的导游图,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讲的都很清楚,就应该按这个步骤一步步修。是不是修行的人,拿它来检验,便可一目了然。
《佛理精华缘起理赞》
要 义 解 说
一、颂词简介
《缘起理赞》是号称第二佛陀、第二龙树、雪域说空第一的肉身文殊宗喀巴大师的两部佛理精华名著之一。这部著作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以赞词的形式,钩玄提要地阐发了深奥无比的中观哲理。“一粒沙中容纳三千大千世界,沙不变大,世界不变小”的不可思议境界,在读这篇赞词时才能体会到。
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篇意境深远、语言生动优美的哲理诗篇,所以雪域学人将《缘起理赞》列入了宗喀巴大师的诗学名著四大《颂赞》之首,并不是没有道理。
但从佛教哲学角度来看,正如它的名称中显示的那样是“佛理精华”,它的学术价值可以和龙树的《中论颂》及月称的《入中论》并驾齐驱。在藏传佛教史上流传着许多修行人在聚精会神地奉诵《缘起理赞》的朗朗读书声中寂然证悟性空的神奇的佳话。
..…
《佛理精华缘起理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