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生平簡介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公元1357一1419)生于青海塔爾寺一個藏族牧民家庭,六歲時被薩迦派名僧曲吉東珠仁欽帶到夏瓊寺進行培養。七歲受沙彌戒,法號稱洛桑紮華。大師從六七歲就表現出異于常人的神童智慧,未經過老師的指點,和小僧人一起玩耍中學會了藏文字母和拼讀。在曲吉東珠大師身邊學習了十年,受到了良好的基礎教育,十六歲時進藏,爲求名師幾乎走遍了前後藏各教派諸大寺院,拜仁達瓦等名師叁十多人。二十四歲時在那唐寺參加了因明、大小乘阿毗達磨、律學等四論答辯,獲得了四明博士學位。此後又遊學薩迦、桑普、澤當等寺參加般若學和其他大論的答辯,以超人的智慧和辯才博得了學界的稱贊。大師在叁十歲前學完了顯宗經典名著大論。叁十一歲時寫出了曠世之作《般若金珠蔓論》。此後又用于多年時間學習了續部密法,得到了各派的密法傳承。
宗喀巴大師是聞思修全面結合的典範。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是大師的一個突出特點。大師求知若渴,但卻絕不盲從。對前人的疏論、學說、概念甚至詞義解說都要經過尋根究底的審視考察,才決定取舍。如大師在《緣起理贊》中說:“如此珍貴無比之法,卻被學淺無知之輩,搞得就像馬蘭花草,交錯倒置亂無頭緒”,“見此情景于心不忍,千辛萬苦探索求知”,“當時研究教內教外,衆多有關疏解論議,使我産生種種懷疑,不得其解憂心如焚。”就是這種嚴肅認真的治學精神促使他對顯密經典理論展開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吸收前人正確的理論,批判錯誤的觀點,提出新的論證見解,使得長期被無知、曲解、邪說雲霧覆蓋的龍樹、彌勒的顯密經典學說重放光明。大師對顯密理論在邏輯上的統一性、合理性,教理的開掘和解釋的高度精確化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大師開拓性的研究成果,都反映在一字千金的論著中。大師一生著作共有十九函,一百七十四種。經論字數相當于十九部《菩提道次廣論》。在理論上具有分辨能力的人,對各種經論解說進行對比後,對宗喀巴不産生深刻的敬仰是不可能的。
宗喀巴降世時藏傳佛教正處于一個衰敗的年代。僧侶戒行不嚴,教風不正,思想混亂。宗喀巴大師以大智大勇肩負起了改革振興佛教的曆史使命,除了力挽狂瀾、大刀闊斧地從教義理論上進行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外,還從整頓戒律,整頓教風,建立學院式的寺院,加強經學正規教育,培養戒律嚴明、兼通顯密教理的知識型的僧侶隊伍方面做出了具有深遠意義的貢獻。
宗喀巴的這種突出貢獻,得到了各個教派的充分肯定。甯瑪派稱頌宗喀巴是蓮花生的化身,甯瑪派著名學者居米旁作贊說:“佛菩薩的終極理,緣起性空甚深義,造出正確可信論,除您之外還有誰?”第八世噶m巴作贊說:“北方佛陀殊勝教,邪風侵擾衰敗時,驅邪扶正宗喀巴”,“說空無敵宗喀巴”。在宗喀巴衆弟子中,建寺興教、著書立說、作國師法王者,在藏傳佛教史上做出過特殊貢獻的高足弟子,見于史書的就有一百零六人,普通僧俗弟子有數十萬人。達賴喇嘛和班禅就是他的兩大弟子的轉世系統。宗喀巴大師的親傳和再傳弟子將他的清淨法脈傳遍了中國西南、西北各少數民族地區和北部滿蒙地區,成了明清兩代王朝朝廷信奉的主要宗教,並在北京建起了屬黃教的喇嘛廟。
宗喀巴降生六百年之際,藏傳佛教得到了第二次向外輻射的大好機遇。她以獨有的哲理和價值觀,豐富的文化內涵,進大了科技雖然發達,但精神文明卻面臨危機的西方世界。
1997·12·寫于蘭州
《勝道啓門頌》略講
《勝道啓門頌》顯宗密宗二次第的綱要,是八萬四千法的總括,是修行佛法的基礎。藏傳佛教有一個習慣,就是在每次傳法、灌頂前都要講《勝道啓門頌》,貢唐倉大師每次講經前都要講,因爲這是基礎法門,非常重要。.........
《勝道啓門頌》是宗喀巴大師在修上師法時爲求上師本尊的加持而作的,所以《頌》中有“求加持”字樣。“萬般功德之源是恩師”,是講學佛、學法的一切功德的根源是自己的上師。"以禮從師求教是道根",是指以禮節恭恭敬敬尊重上師,聽從教導,從思想上、行爲上按照上師的教誨去做是進入佛法、入道的根本。
所以,在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中,第一個法就是上師法。在其他教派中也都很重視這一點,也就是說,不管是薩迦派,還是噶舉派,都必須要有上師傳法,並沒有在虛幻中見到光了,或見到觀音菩薩了,或自己看書學到法了的說法,更不是自己臆想出來的法。像這一類的東西我們藏傳佛教不予承認,因爲任何人證明不了那是真的。"萬般功德之源"是指從釋迦牟尼到自己的上師代代相傳,從未中斷的真正的佛法傳承,就像流水不斷一樣,法脈末斷。
在顯宗中強調尊重上師,這是從恩師的角度來尊敬求教的,在密宗中更進了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上師當佛來看待,當作本尊來看待,當作一切功德的根源來看待。也許有人認爲:有的上師很有名,有很大的成就,可以當佛看待,但有些師父普普通通,看不出什麼特殊,也沒有什麼成就,怎麼能當佛看待呢
這一點實際上不在于上師怎麼樣,主要在于你自己怎麼看。..........
...........
得到人身非常難,但更難得的是得到佛法,這是非常珍貴的。珍貴到什麼程度呢
比得到千萬個如意寶要珍貴。得到了人身和佛法,從此,上升和下墮的契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沒有什麼上帝,也沒有什麼造物主,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上帝。你的心性想上升就可以成爲佛、菩薩,心性不想上升就可能下墮爲餓鬼、畜牲、地獄(叁惡道)。人生下來的機會很偶然,但死亡的機會卻很多。有的人生下來幾個月就死了,或幾天就死了,有的還沒生下來就死在胎裏了。有的活十幾歲,頂多活一百來歲,還會遇到很多災難。如水災、撞車、墜機、沈船事故,躲也躲不掉。我們坐在這兒,假如來個地震,都跑不掉,活不到下一個時辰。..........
.........
有的人說,等有了時間再修,明天再修,等老了再修。你有沒有明天,有沒有老的那一天還很難說。從佛經上來講,人生無常,生命在宇宙中就像閃電一樣地一閃而過,光陰是非常短暫的。因此要珍惜生命,珍惜佛法。
............
諸惡不做,諸善奉行,利益衆生是叁善戒.佛教講科學,講因果,沒有無因之果。成就佛果必須要栽樹育苗,然後澆水、培育、護理,還要有適當的土壤、陽光、水分。佛果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現在有的人不願意種樹,張著嘴等著佛果從天上掉進自己的嘴裏;有的人想學最高的法,最密的法,不修成佛的法。也有迎合大衆口味的人,傳所謂“耳傳法”、“金法”,拿非常動聽的話迷惑大家,實際上什麼作用都沒有。他連樹都不會種,沒有基礎,怎麼能成就佛果呢
人的煩惱都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念頭引起的,止住各種念頭,不讓它從心裏生起,就叫“定”。靜下心來思考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一條條思考,就可以進入“悟”的狀態。真正的止觀並不是枯坐,也不是什麼都不想,這種坐法氣功中就有,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要解決根本問題,就是要從佛教的角度,從人生無常、因果報應等方面來進行理性思辨,然後,在定中進行體驗。
...........
如果一個人的根基不牢固,就接受不了密法金剛來,就像水銀倒迸脆弱的玻璃瓶中,卻壓破瓶子而掉落,此爲“漏器”,倒進多少,漏掉多少。因此,要成爲寶器才能修金剛乘。現在修行的人信力不夠,懷疑這個,懷疑那個,叁心二意,今天修這個法,明天又修另一個法,最後什麼也沒有修成,兩手空空,根本的問題是缺乏信念,不屬寶器。
.............
修習密法,必須按生成、圓滿二次第的義理來修,一般的修法不起什麼作用。堅持四座瑜珈行,指的是一天修四次:早飯前一座、午飯前一座、下午一座、晚上一座,一般的閉關就按這個修。修時必須按上師的指導來修,如何修、如何閉關,都要嚴格按儀軌進行,不能隨便修。
.............
善知識指爲自己提示正道的上師。希望自己的上師和學友健康長壽,身內外的魔障,像青煙散盡,煙消雲散,無影無蹤。
.............
《勝道啓門頌》雖然短,但道理卻非常重要、深刻,如果每天能把其中的道理想一遍或者念誦一遍,也比獲得很大的神通強百倍。這是一切法的基礎,是衡量學佛者的一杆秤,可以拿它對照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爲。比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一點重視了沒有
相信不相信因果報應?如果這一點還不信,你就是念多少密咒也不起任何作用。菩提道次是成佛的導遊圖,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講的都很清楚,就應該按這個步驟一步步修。是不是修行的人,拿它來檢驗,便可一目了然。
《佛理精華緣起理贊》
要 義 解 說
一、頌詞簡介
《緣起理贊》是號稱第二佛陀、第二龍樹、雪域說空第一的肉身文殊宗喀巴大師的兩部佛理精華名著之一。這部著作精練優美的詩歌語言,以贊詞的形式,鈎玄提要地闡發了深奧無比的中觀哲理。“一粒沙中容納叁千大千世界,沙不變大,世界不變小”的不可思議境界,在讀這篇贊詞時才能體會到。
從文學的角度看,這是一篇意境深遠、語言生動優美的哲理詩篇,所以雪域學人將《緣起理贊》列入了宗喀巴大師的詩學名著四大《頌贊》之首,並不是沒有道理。
但從佛教哲學角度來看,正如它的名稱中顯示的那樣是“佛理精華”,它的學術價值可以和龍樹的《中論頌》及月稱的《入中論》並駕齊驅。在藏傳佛教史上流傳著許多修行人在聚精會神地奉誦《緣起理贊》的朗朗讀書聲中寂然證悟性空的神奇的佳話。
..…
《佛理精華緣起理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