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理精華緣起理贊▪P3

  ..續本文上一頁物的相反性質,懂得有爲法的緣生性、依他性、無常變易性,就等于破除了有爲法的相反的“叁自性”。

  如果這也算“悟空”之理的話,那些二乘人,個個不都成了悟空之士了嗎

  因爲,他們沒有不了解有爲法的無常、緣成、依他等特性的。

  其次,對真俗二谛義上應消除各種錯誤觀念。“谛”是“真確”義,“真谛”是聖位定中智中呈現的真實,“俗谛”是世俗智中呈現的“真實”。同一樣事物,對真智和俗智所呈現的性相是不同的,在真智中呈現的是“本質”,在俗智中呈現的是“現象”,應承中觀並不否定俗智中的所有現象,而只是否定其中的實在性。對“人”和“法”的實有自性,真俗二谛都不允許,也就是說“實有自性”用真、俗二智觀察,均不存在,這完全證明這種實有自性只是一個無明妄心的虛構。世俗智所認可的一切事物、現象,順應世俗見,原樣保留;出世真智,從實有本質和自性的角度,一律否定,空若太虛空間,俗智見有不見空,真智見空不見有,兩種智慧,兩種境界,在俗智中相互對立,在真智中對立消失。在定中見空,出定後得智見,見虛幻的有相,並無實有執著。這種空有一體,即空即有,從俗智角度考慮,始終是對立的,緣起性空的最大的難度就在這裏。 宗喀巴大師說:“能分辨“實有”和“相有”,一心“同見空有”是見性後的境界,世俗智無法達到。”在宗喀巴之前,在這個問題上不是把“空”看成“實有”,就是把“有”看成“虛無”。前者墮入了真常邊,後者墮入了斷滅邊。有的執緣起的實在性,反對性空見,如小乘有部和經部的學人;有的是半空半不空,如他空見的心性不空和唯識宗的境空識有見等等。中觀派將一切法從緣起上建立,就可以避免實有和虛無二邊。如俗谛上承認外境客體的存在,但又不同于有部、經部從自性上建立的客體,既承認名相性的“人我”,又可以安立以自我行爲爲基礎的一切事法,不必懷疑造業受業、修行成佛等的存在,因而不會發出“念佛者是誰?”“我是誰?”之類的可笑的自問。

  凡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之類的概念,一律從真谛的角度理解,俗谛中承認有生、有滅、有常、有斷等現象。“有”和“無”是個矛盾概念,“非有”就是“無”,“非無”就是“有”,絕無中間狀態,所以在佛經中出現的“非有非無”的說法都是從兩種角度說的,應解作自性上“非有”,現象上“非無”,並非“非有非無”的中間狀態,或模棱兩可。究竟中觀境界雖然是非理性的存在,不是思維戲論所能表現者,但中觀理論是建立在語言和邏輯基礎上的,應用語言和邏輯思維表現時,就無法避免戲論。 有些人一概否定戲論就等于一律否定語言和思想活動。否定語言和思想活動,不分青紅皂白,一概否定分別見的做法是“動物崇拜主義”的做法,與二谛義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一損俱損的中觀見,毫無共同之處。“能說此因緣,善滅諸戲論”所說的是最終達到的目的,並末否定因緣本身的戲論性。所謂“名相性存在”(有人譯作“假名”),並非“只有空名稱”,語言分“心內思維語言”和“有聲語言”兩種。

  “名相”主要指思維語言的“名相”,即思維觀念。“名相性存在”就是指“觀念性存在”,這觀念性存在,並不像唯識家那樣否定一切外境客觀存在,只是說對事物的有無和現象狀態的確定離不開觀念。當然這種"觀念",並不是指某一個人的個體的觀念,而是指人類的觀念。如果是個體的觀念的話,這個個體的消失,就意味著整個世界的毀滅。但這是違背客觀事實的,中觀家並不主張純觀念性存在。如果那“名相”或者“假名”單指事物的語言名稱的話,在不懂“名稱”的嬰兒、聾啞人和動物面前就該什麼也不存在。若按前面的解釋,就不會陷入這類困境。

  要了解空有,首先要分清“空”和“有”的概念,“空”是“有”的否定概念,“有”是“空”的否定概念。“空”與“虛無”含義相同。“空”如太虛空間,是非因緣生成,不生不滅,常住不變,無任何作用的“無爲法”;“有”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與“法”和“存在”的哲學範疇相同,包括無爲法和空間的存在,一種是指因緣生成的有爲法,有限的存在。有爲法是因果之物,有生、住、滅的特點,是有作爲的無常法,與無爲法相對立。在中觀論中所講的“空”是絕對“虛空”,“有”是指“有爲法”,“有”和“空”是對立不相容概念。有人講中觀時,說“空的無常性顯示了緣起生滅”,這是概念上的混亂造成的。“緣起”、“生滅”是有,不是空,“空”是常住不變的無爲法,不是“無常法”。這兩個概念判若泾渭,不容混淆。他們還說什麼“有爲即無爲,世間即出世,生死即涅槃”。

  那麼,我們就要問:如果是“有爲即無爲”的話,牛角就該是兔角,活人就該是死人了。如果“世間即是出世”的話,五毒纏身的凡人和佛菩薩就該是一樣的了,如果是那樣的話,學佛修行,不是多此一舉嗎

  如果“生死”就是涅槃的話,六道衆生誰無生死

  難道六道衆生都成佛了嗎

  如果真是那樣,講經的那些法師,拿起屠刀,每天殺千萬只牲畜,促進衆生死而獲得涅槃,其功德肯定無量了。但我要說明這不是佛教的觀點,佛教從來二谛義分明,從不抹殺有爲和無爲、世間與出世、生死與涅槃的此岸與彼岸的界線,因此才說教說法,使衆生醒悟出世,追求涅槃。如果按照“世間即出世”,“生死即涅槃”的觀點,佛教就沒有存在的價值,那些講經的法師都該燒經毀佛,娶妻生子,等待自然“成佛”好了,何必多此一舉過毫無意義的講經念佛的生涯呢

  不分有爲無爲、生與出世、生死與涅槃是違背佛理的邪見,從任何角度上都解釋不通。

  《佛理精華緣起理贊》淺講

  《律部》裏頭講;當戒行和生命需要選擇的時候,我們佛家弟子甯肯選擇戒律,而放棄生命。這就是說;戒行比生命還重要。後面還接著有一句話,說是;當我們的正見和戒律有矛盾,需要有所選擇的時候,那麼甯肯選擇正見,而放棄戒律。這就是說:正見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戒律是服從于正見的,最最重要的是正見。

  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獲得這個正見。當然,我們獲得的只能是概念上的正見,真正的正見,通過修行以後才能證悟出來,這才是正見。獲得正見以後,就可以解脫,就可以成佛。小乘靠這個正見可以解脫,獲得涅槃,大乘靠這個正見可以成佛。如果沒有這個正見,就沒有解脫和成佛的可能性,故叫“解脫門”、“解脫道”。

  所以正見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顯宗還是密宗,都離不了正見。正見在顯宗是最高法,修止觀最後還是爲了獲得正見。在修止觀之前,在理論上要掌握正見。如果理論上沒有掌握的話,就不可能産生正見。

  雖然正見本身不是理論的東西,但是要獲得正見必須要依靠理論的東西。理論的東西就像地圖一樣,沒有地圖不行,必須順著地圖來尋找,但是地圖本身不是道路。正見與理論就是這樣的關系,我們必須要理解把握。在密宗中,一開始就要掌握“空”,在入空的基礎上才能迸人密道,所以它是基礎。所以,顯宗和密宗都必須要掌握正確的正見。

  宗喀巴大師在正見方面很著名的著作有兩部:一部是《了義和不了義論》,一部就是《佛理精華緣起理贊》。這是宗喀巴證道以後的著作,是非常重要的,同稱爲兩部“精華”。

  過去法尊法師翻譯了一個《緣起贊》,但他是用古文翻譯的,而且文字很簡古,有的地方看不懂,特別是初學的人是沒有辦法理解的。所以,我在去年 (1997年)10月份宗喀巴大師誕辰和圓寂之吉辰,將此文重新翻譯了,也是爲了漢地現在學佛的人能夠掌握宗喀巴思想的精華——中觀之理。翻譯後這個本子剛印出來,我也是第一次給你們講。

  .........

  爲什麼佛學在現代人,特別是科學家、哲學家中間能夠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呢

  他們爲什麼信仰呢

  有的人說:我們從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直接進入佛學的這個理論境界,比初學佛教而不懂理性思維的這些人要快得多。比如,我們現在還要學這個理,學那個理,慢慢地逐步地從下面上去,他們本身已達到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了,他們直接走向佛學領域的時候感覺到佛學理論非常有理,非常對,他們願意接受。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裏面也說到:“希臘人和印度的佛教走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這就說明:因明這一類的哲學走在了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

  這就證明:佛學、佛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佛那個時候,沒有實驗儀器,沒有實驗室,也沒有放大鏡、望遠鏡這些東西,但是佛那時候像望遠鏡這樣的千裏眼、順風耳,在《西遊記》裏不是出現了嘛。神通這一類的東西,現代科學的發展逐步在證明它們。很遠的東西可以看見,很小的東西可以放大,這是他們不得不承認的種種事實。

  .........

  因此,我上面所講的轉世因緣的這個道理,是佛法的“寶中珍寶”。

  所以如果對于這個問題認識不夠明確的話,那肯定沒有真正的信仰,會懷疑的。究竟有沒有轉世啊

  甚至一些講經的人就在說:佛說人死了以後有什麼地獄,誰知道有沒有

  講經的人竟然是這種口氣!由此斷定,他從來就沒有信仰過,他這樣的人算什麼佛教徒啊!不到一定層次,對佛的東西從自己的認識的角度來衡量,很多都是無法理解的。

  所以,我們的思想認識上有一定的障礙。比如:聲聞乘認識不到大乘,大乘的顯教認識不到密教。就是這個道理,不到一定層次根本沒辦法認識,它都是一些理解不了的反常現象。但是它確實是合乎邏輯的東西。因此,可以推論,經過分析推理,從物質的性能上可以得到完全合理的解釋。

  .........

  佛教就是這樣的,總的說就是“緣起性空”這個學說,把任何一事都可以解釋得圓滿:一切事物都是各種條件(因素)結合成的,有這個條件、有這個因…

《佛理精華緣起理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