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暗複明曙光論
——回答王颀颀同志的來信
王颀颀同志:您的信件我已拜讀,拙著《佛理精華緣起理贊》、《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承蒙惠顧,不勝榮幸。
對您提出的問題,我已作了認真的琢磨研究。盡管您的信,語氣措詞像興師問罪,不像學術討論,我本可以一笑置之,但那樣做,一來會變成對一個叁寶弟子的不尊重,二來反而使您覺得您言之有理,使我變得口若寒蟬了,因而進一步增長您的傲慢,使你固執己見,不求進步,所謂“叁寶弟子”徒有其名而離佛陀教義越來越遠。
我怎能讓一位與我通信切磋的佛門弟子,被邪見困擾而見死不救呢?經再叁考慮,還是犧牲一點時間,對您的問難作出解答爲好。
您的信中所提到的“本宗”、“他宗”禅宗、唯識以及對于講經說法的態度問題的批評等就按您零亂的行文次序,逐條進行解答。爲了使別人看得清楚,易于分辨,將您的信件一字不漏地逐段抄錄附在下面。
您在著作中提到:“見道到佛地中間還要經過十地八十一修道的漫長的斷惑過程、意識深層的執著煩惱及其影響,未經過長期磨煉、斷除而“見性成佛”只是一種癡心妄想,佛經中從來沒有這種說法。”
您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禅宗的說法,您大概認爲禅宗講的“即生成佛”中的所謂“成佛”,其實不過是“見道”。一生的時間大概太少些了,可能來不及成佛前就死掉了,所以難以成佛。但衆生無始以來,在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的大劫中,其所積累的無明煩惱,“深層執著”是何等深厚!一生在成佛所須的叁大阿僧祗劫中不過彈指瞬間。但叁大阿僧祗劫在無始劫來,也不過是彈指瞬間!在無始劫中,此彈指之間內便可“磨煉斷除”而成佛豈非同樣是“癡心妄想”?然而佛經中是有這種說法的”。
從您的這段話中看得很清楚:
您認爲我在書中寫的“未經過修道的長期磨煉斷除而“見性成佛”只是一種癡心妄想”,這句話是我不了解禅宗教義的胡說八道。
您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禅宗的說法,禅宗講的即生成佛中的成佛被看成“見道”,是我愚昧無知的認識和偏見。
王颀颀同志,您理解錯了,我們藏傳佛教有一個治學嚴謹,在教理上不許信口開河的優良傳統,我們在著述論議中始終堅持“行爲合于《律》,修持合于《經》,言論合乎《論》者是我佛教,否則不是我佛教”的佛陀遺訓原則,不敢說沒有經論根據的東西。
既然我說“見性不等于成佛”,“見性”是“見道位證量”,就有我下此判斷的經典理論根據和禅宗的史料根據,並非出于我的無知和偏見。
佛法雖廣,並非無原則可循、像一團理不出頭緒的亂麻。佛教有自成體系的叁藏經典和叁乘教義,有系統的境、行、果證道解脫成佛理論。
佛教中名相概念體系雖然龐大,但也有嚴格的定義界說,不需要胡亂猜測,也不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只有雜亂無章的經典,沒有系統縱纜全局的概論。
龍樹、彌勒、無著的學說就是叁乘佛法的高度概括,是叁藏妙理的精密诠釋。憑這些經論教義,不難分辯正邪以及是非對錯。
佛教雖然門戶衆多,從教義上分不外乎顯密兩家。禅宗“佛心宗”,《佛心經》和《大乘佛心論》是它的宗依,尊《金剛般若》和《楞伽經》,既說萬法性空,又說境空識有的阿賴耶識,這說明它的思想體系既不是純粹的空宗中觀,也不是純粹的有宗唯識,而是一種混合性智見。
但無論是空宗,還是有宗,它的哲學思想的源頭不外乎龍猛、無著兩家。
《般若》是佛法的精華,是叁乘教理的總彙,其內容分深理和廣行兩個部分,重在開發《般若》深理,龍樹功高蓋世,而顯揚《般若》行持大道,無著空前絕後。只要是佛教,談正見、談修行成佛都不會超越這個深廣般若的框架。
佛陀大弟子迦葉是《般若經》的結集者,龍樹是《般若》深理的開掘者,他們二人分別被禅宗尊爲初祖和十四祖,其教義源流,足見一斑。
中國禅宗源頭是印度禅師菩提達摩。他的一些觀點,遭到江南朝野佛教界的反對後渡江北上,旅居嵩山少林,面壁九年,修習止觀,後傳法脈于斷臂求法的慧柯。
慧柯叁傳弟子弘忍門下出神秀、慧能二弟子。
神秀北上弘揚通教止觀,重視經學傳承和學修次第,形成北方漸門禅系;
慧能不識字,聞樵夫誦《金剛經》、尼姑誦《涅槃經》,有所感悟,去黃梅求法,後開南禅頓門一派。其說法記錄的《壇經》完全符合大乘空宗如來藏教義。
至于禅宗發展到後來走上違背佛理的極端,出現“狂禅”、“偏禅”、“盲禅”之類,另當別論。
關于“見性”和“成佛”之間的關系問題是您問難的重點,也是頓門禅學的中心問題。在此需要說明我們的觀點和理由。
“法性”、“佛性”、“如來藏”、“如來種”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稱。對法性佛心的認識和相應的對治方法構成了佛教的最高智慧系統。
但在構成佛的品質屬性中,除了智慧而外,還有一個和智慧同樣重要的利衆功能和品德系統,前者稱做自利法身,後者稱做利他報身、化身,統稱具相色身。
完整的佛(無上覺者)的概念是斷心悟徹,法色二身性相圓滿,不住世空二邊者。色身也“方便”,與智慧相對。
佛教一切講因果,因果規律是無因不生,異因不生,同因同果。如無種不生苗,豆種不生麥苗,只由麥種生出麥苗。
佛的色身和法身不是同質之物,色身是有相的智慧載體,法身是無相的智慧功能。這二者不同質而其成因也截然不同,不能相互代替。
見性智慧是小乘聲聞羅漢和緣覺羅漢(即辟支佛)、聖菩薩、圓覺佛的共同條件。不明見法性,小乘人無法破除叁界煩惱障獲得羅漢果位,大乘人進不了聖菩薩位和最高佛位。
正如寂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的那樣:
“見真就可以,
何必見性空?
因爲經中說,
無此無菩提”。
無論是大乘和小乘,從凡到聖,從輪回到解脫、成佛,都要經過五個階段,達到五個層次。
這五個階段稱“五道”,分別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前二道屬于凡俗道,從見道到無學道屬于聖道。
聖凡的區別在于有無,無分別聖地見性智慧,或叫無二見空智慧。未得到真實見性智慧者爲凡人,獲得真實見性智慧者爲開悟聖人。
說“二乘羅漢,聖菩薩,佛位必須見性”,但見性不等于羅漢,不等于佛,其原因是無論大乘小乘,“見性開悟”的最低界限,或者說唯一的時段在第叁道位見道上。
見道者就是無分別心,無思維活動的現觀智,明見真實法性之謂也。除非不是佛教,沒有第二種解釋法。
這個理論的根據是《般若經》、《現觀莊嚴論》、《大乘經莊嚴論》、《入中論》。
一地見道稱“勝喜地”,意爲破除一切世俗妄心見惑,心性獲得清淨,從輪回中得到解脫,産生世俗地從未感受的勝歡喜之義也。
月稱《入中論》曰:
“生于如來家族中,
斷除一切叁種結,
此菩薩得勝歡喜。”
說“見性不等于成佛”的理由:
一、見性在第叁級見道,成佛在第五級無學道。
菩薩道見道與佛道之間相隔十地修道,小乘道見道與羅漢道之間相隔修道八地。
大乘成道叁個阿僧祗劫時間分配是:
第一個阿僧祗劫在資糧和加行二道,
第二個阿僧祗劫從一地見道到七地末尾,
第叁個阿僧祗劫從八地到十地末尾。
二、見性的最低界限在見道上。
見道的第二刹那開始破俱生二障,到十地末,才能破除細分二障。佛是斷盡煩惱、所知二障,見道一地到十地,有二障,故不能稱做真佛。
叁、見性的不僅是大乘菩薩,二小乘也得見性。
但他們的本道果位是羅漢,而不是佛。
四、有佛名未必都是“佛”:
①如緣覺羅漢稱辟支佛;
②十地菩薩已獲得與佛相同的相好莊嚴,也可稱做“佛”(見《現觀莊嚴論》)。
五、禅宗自已也並不把見性看做終極佛位。
如《壇經》中說:
“汝若心悟,
即自見性,
依法修行”。
佛是修證圓滿的果位,如果“見性”就是“成佛”,那麼“見性”後,爲什麼還要“依法修行”呢?《壇經》中又說
“自性自悟、
頓悟漸修”,
既然“頓悟”是“成佛”,又何必“漸修”呢?
“頓悟本性,
于佛無殊,
無始習氣,
難卒頓除,
故依悟而修,
漸熏功成,
長養聖胎,
久久成聖”,
“頓悟初心之後,猶有曠劫習氣未除,仍宜依悟而修,淨除余習,因修乃入聖位”(見黃忏華《佛教各宗大意》)。
六、既然“見性”就是“成佛”,已“開悟”見性的達摩爲什麼還要修止觀面壁九年?既然達摩成佛”,爲什麼最後遭惡人投毒而死?難道佛陀連排毒的能力都沒有?佛的“十力”和“四無畏”功能到那裏去了?既然“見性”就是“成佛”,在弘忍處得真傳而開悟見性被授予袈裟的六祖慧能,爲什麼回到嶺南後隱居在獵人隊伍中又修道十五年呢?
在佛教中成佛的模式或者說成佛理論框架只有兩種,一種是顯宗成佛模式,一種是密宗成佛模式。
禅宗不屬于密宗而屬于顯宗,因此,禅宗的成佛模式必須符合彌勒《大乘經莊嚴論》和《般若現觀莊嚴論》所闡釋的境行果理論。由此又可以推出以下兩點:
七、在大乘顯宗的成佛模式中只有叁個無量劫和許多個無量劫修成佛果之說,沒有本世肉體成佛和即生成佛之說,因此,禅宗見性成“佛”的“佛”,不是終極意義上的佛,而是指佛心自性的去妄歸正。
八、在大乘經論中所說的“成佛”,不是人身肉身成佛,而是“報身成佛”。
報身有“五個”決定特點:
1、身決定:以相好莊嚴無比的報身相成佛;
2、處界決定:色界無上天成佛;
3、說法對象決定:說法對象全部是聖位菩薩;
4、所說法決定:只說大乘法門;
5、住世時間決定:從成佛時起直到一切衆生成佛,其色身不滅(見《大乘經莊嚴論》…
《驅暗複明曙光論——回答王颀颀同志的來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