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席大师贡唐仓▪P3

  ..续本文上一页鲁派、噶举派均属于藏传佛教,不能有门户之见。各教派之间相容共处,不宣扬自己,不贬低别人,百花齐放,活跃争鸣,这正是藏传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正是藏传佛教经历千百年而经久不衰的原因。”

  1724年冬,77岁的根敦彭措上师走完了他弘扬佛法的辉煌旅程,安然圆寂。上师的首要弟子赤钦·阿旺乔丹(即著名的热振活佛的第一世,做过第七世达赖的经师,也出任甘丹赤巴)等在贡唐寺前的玉原坪将上师法体火化。“圆寂”,是佛教对于僧尼逝世的一种美称,是“涅 磐”的异名,“般涅磐”的略称,意为“圆满”、“寂灭”。佛教认为,涅磐寂静,是智慧福德圆满成就,永恒寂静,超脱生死的最安乐境界。《释氏要览》中说:“释氏死,谓涅磐、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须世,旨一义也。”

  根敦彭措一生,潜心学法,名贯三藏,知识广博,法行高洁,培养了一批有名的弟子,除阿旺乔丹外,还有白噶增巴(即六世达赖益西嘉措)、下密院堪布根敦隆珠、郭莽阿奢黎 罗桑丹曲、第巴洛顿珠(即拉卜楞寺第四位赛赤德哇仓的一世)等。尤其是他的后半生,正处于西藏历史上战乱频仍,上层斗争激烈的大变动时期,大师虚怀若谷,处变不惊,对所有一切不分亲疏,不偏不倚,稳若须弥,成为僧俗的精神柱石政教两方面业绩卓著,被朝野尊之如宝冠,为后世堪布和喇嘛的楷模。

  拉卜楞寺从西藏隆重迎请第二世贡唐仓·丹贝坚赞返里。此后,历世贡唐仓师成为拉卜楞寺四大赛赤之首

  藏传佛教格鲁派有六大宗主寺院,其中四座在西藏:拉萨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后藏日喀则的札什伦布寺。另外两座在安多藏区:青海省湟中县宗喀巴诞生地的塔尔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寺。

  创建拉卜楞寺的是第一世嘉木样华秀·俄项宗哲。

  俄项宗哲属藏族董氏十八支系之一的华秀族。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华秀三部之一的格班族原居住在黄河上游,华秀万红与阿柔万德的女儿成亲时,华秀万红在帐篷里陈列了盔甲武器,以示隆重。阿柔万德却认为不礼貌,当场斗殴,阿柔万德的儿子不幸被打死,阿柔万德便集兵把华秀万红赶走。华秀万红率部迁居到今甘肃省夏河县甘加乡。有趣的是,一世嘉木样与一世贡唐仓不仅出生于同一年:藏历第十一饶迥土鼠年(公元1648年,清顺治五年),而且在同一天:农历正月初八日。不同的只是一个在甘加哇代部落,一个在玛曲县则卫香秀部落。这也许就是两位大师日后在拉萨求法期间结为师徒,并成为拉卜楞寺两位至尊的缘份吧!

  一世嘉木样俄项宗哲7岁学经,13岁出家为僧。21岁赴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学法。他虽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聪慧有志,入藏求法前曾立誓:“我去拉萨,一定要学业有所成就,若中途而废,请地方神消灭我。”到拉萨后,赴各寺朝礼祷告,相传他朝拜文殊菩萨金像请求保佑学业进步时,文殊菩萨含笑接受了他献的哈达,俄项宗哲因此有“嘉木样协巴多吉”之称,“嘉木样”藏语意为“文殊菩萨”,“协巴”为“笑”意。嘉木样尊号由此而来。

  正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对佛的一片赤诚,一世嘉木样博览经卷,慎思明辩,很快享誉拉萨,33岁时就开始收徒传经。53岁时,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以哲蚌寺郭莽学院众僧之意,请他出任郭莽扎仓堪布。他连任八年,作风清高,秉性慈善,学问渊博,精通显密二宗,深得僧众的敬仰。他与藏王桑结嘉措往来密切,拉藏汗与桑结嘉措发生冲突时,六世达赖派三大寺堪布出面调解,他是三大寺代表之一。许多著名的高僧 和活佛是他的弟子:一世贡唐仓·根敦彭措、拉藏汗所立达赖益西嘉措、藏王颇罗鼐、大呼图克图土观二世却吉尼玛等。他与他的大弟子根敦彭措,同为五、六世达赖期间西藏政教界的著名人物。

  1709年,正是宗喀巴建立甘丹寺300周年的吉祥之年,嘉木样大师接受青海和硕特蒙古前首期黄河南亲王察罕丹津的多次邀请,从西藏返回家乡兴建拉卜楞寺。亲王向大师敬献了金曼陀罗(梵语意为“坛”、“坛场”)、牛、马、羊、绸缎以及大量珍宝用具,并献出自己的属民500户做为寺院的“拉德”(意为“神民”,即香火户)。额尔德尼台吉(蒙古族贵州封爵的名称)也献出自己的一部分土地和属民作“曲德”(即“教民”)。在河南蒙古亲王的大力支持下,嘉木样大师选定大夏河畔的扎西旗滩(今夏河县城)为寺址,于1711年首先建成八十根柱子的大经堂,1714年建成嘉木样大囊(府邸),1716年修建续部下学院(系密宗学院)。大经堂建成的那一年,达赖益西嘉措册赐嘉木样“郭莽额尔德尼诺门汗”的封号及伞盖,大大提高了嘉木样及拉卜楞寺的宗教地位。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康熙皇帝又颁赐72岁的嘉木样“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汗”金敕金印,并准许穿黄马甲,进一步在政治上给嘉木样及拉卜楞寺以极大的支持和合法权力。

  生于1728年的第二世嘉木样晋美旺布,以清明能干、博学多才闻名藏传佛教界。他于1754年26岁时赴西藏学经,取得“格西”学位,31岁被西藏地方政府授予“具善明教班智达诺门罕”的敕印,并赠送堪布服饰、伞盖、乐器等全套用具。1759年返回拉卜楞寺后,积极在青海等地扩展拉卜楞寺的影响,他在担任本寺总法台的同时,又先后兼任青海塔尔寺、佑宁寺等寺的法台。1768年,他接受青海乌都斯王的敦请,赴东蒙49旗讲经传法。之后取道前往北京,会晤了清朝大国师章嘉呼图克图。1772年返回拉卜楞寺后,被乾隆皇帝封为“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罕呼图克图”的称号。在这前后,他不仅在本寺内修建了时轮学院和医药学院,将原80根柱子的大经堂扩建到140根柱子,可容纳3000僧人同时诵经,被乾隆皇帝赐匾“慧觉寺”,而且利用博得的声望和取得的大量奉献,在甘、青两地兴修、扩建、修复寺院40余座,作为本寺的属寺,并通过这些属寺,控制了所在部落的政教权。所谓拉卜楞寺下属“一百零八寺”,即由此开始,一百零八是取自佛经一百零八卷的吉语,实际上拉卜楞寺在以后的发展中,属寺远不止一百零八座。

  这样,到二世嘉木样时,拉卜楞寺的势力已从大夏河流域扩展到整个甘、青、川边界地区的安多藏区(包括这一地区的蒙古族地方),成为显密经殿齐全,拥有众多属民和属寺的格鲁派著名寺院。此后,经历代嘉木样、各大赛赤、学者们的苦心护持,以及藏蒙等各民族能工巧匠的智慧创造,拉卜楞寺发展成为占地1000多亩,拥有6大学院、48座佛殿,各大活佛、堪布囊欠31院,以及嘉木样别墅、印经院、讲经院、经轮房、普通僧舍、各种佛塔在内的庞大的藏、汉式建筑群,成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大小活佛,解放初期就有近百名,其中具有赛赤佛位的有六位:贡唐仓、萨木察仓、火尔藏仓、德瓦仓、喇嘛尕若仓、阿莽仓。通常所说的四大赛赤,即指前四名,而真正担任过甘丹赤巴的是前三名,贡唐仓为他们之首。

  早在1709年一世喜木样离开西藏回原籍建寺前,他与他的弟子根敦彭措在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共同发愿,嘉木样嘱托:“我要在安多地区建立一寺,以后管护与否全在你们。”在一世嘉木样创建拉卜楞寺的过程中,根敦彭措正在西藏担任弘扬教法的重任,无暇返回故里。协助嘉木样护持拉卜楞寺的责任,自然落在后世贡唐仓大师的肩上。值得称道的是,历代贡唐仓大师信守一世嘉木样大师的这一重托,始终一贯竭诚协助历世嘉木样大师,为拉卜楞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藏历第十二饶迥火羊年(公元1727年,清雍正五年),第二世贡唐仓大师阿旺·丹贝坚赞诞生在拉萨达孜县,3岁被奉迎到贡唐寺,5岁剃发出家,学习经文,并在郭莽阿奢梨(密宗导师)罗桑丹曲座前聆受教法。1735年,当七世达赖噶桑喜嘉措从暂居的西康泰宁返回西藏途中,9岁的丹贝坚赞前往迎接,受到达赖喇嘛和代表雍正皇帝看视达赖的大国师章喜呼图克图的赞誉。

  按照藏传佛教的惯例,上世活佛圆寂后,经过念经祈祷,第二年即可降生。但丹贝坚赞出生已是根敦彭措圆寂3年后,之所以如此,其中有一段故事:相传根敦彭措大师在世时,有一户人家对他特别信仰,一直虔诚地供养上师,人们就说这家人如果生有男孩,必定成为根敦彭措上师的转世。根敦彭措圆寂的那一年,这家的主人果然怀了孕,人们欢天喜地地期待灵童降生。不料有一户供奉着毒神的人家,他们给毒神供奉的酒一样的东西,发酵膨胀后液体溢出了罐外,藏俗认为这一现象不吉利,毒神会毒死他全家人。但如果把有毒的东西给别人吃了,他家便可安然无羔。这被认为有毒的东西不知怎么被那家怀孕的女主人吃了,因为胎中中毒,男孩生下不久便夭折。后来这位母亲第二次怀孕才生下丹贝坚赞,这时虽离根敦彭措上师圆寂已经3年,但虔信的人们仍认定这位灵童为根敦彭措上师的转世。

  1736年,丹贝坚赞10岁。在拉卜楞寺德瓦仓和赛仓活佛的敦促下,黄河南亲王福晋(妃子)南嘉卓玛派达尔罕台吉等进藏迎请丹贝坚赞返里。藏王颇罗鼐禀明五世班禅后允准,七世达赖赐给一尊无量寿佛像、堪布器物等丰厚的礼品。

  11岁20岁之间,丹贝坚赞在拉卜楞寺潜心学习显密二乘教理和文化课程,在遍学显宗学业的同时,拜数位金刚阿奢梨为师,聆受多种本尊灌顶和随许,几种生圆次第的解说和传授,精通了密乘之学,还拜师学习诗律、历算、医学。丹贝嘉参以其谦恭谨慎、苦学不倦的精神,声名日隆。

  1746年,19岁的丹贝坚赞前往四川阿坝年孜寺,由根敦彭措的心传弟子、堪布阿旺曲沛兼任亲教师和规范师,为他授近圆戒(即比丘戒,7——10岁授沙弥戒)。在传授胜乐灌顶(灌顶即赐予所修本尊神的权力)…

《金席大师贡唐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