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席大师贡唐仓▪P39

  ..续本文上一页讲经。贡唐仓大师没有辜负尊师的期望,从1946年起,到1958年先后举行了六次时轮大灌顶。此后在蒙冤坐狱的21年间,大师把监狱当作修行养性之所,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汉语普通话,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还通读了《资本论》等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著作。

  大师1979年平反出狱、重返宝座后,10多年来以无私无畏的慈悲佛心,为民族地区的安定和发展奔波操劳,1988年至1991年间,又先后在甘青川草原举行了三次规模宏大的时轮大讲经。1992年还应美国施主和宗教团体的邀请,赴洛杉矶向各种肤色的信众传授了黄文殊密法。加上本次大灌顶,贡唐仓大师灌时轮大顶的次数和人数之多,规模之宏大,在藏传佛教史上更是罕见的奇迹!

  大师博学多才,精通《五部》、《四续》各教派经学密法。才思敏捷,善于作诗写文章。大师从小写的诗歌、赞辞、教言、祈愿颂、传记、观修仪规等许多著作,因未公开发表,至今鲜为人知。大师具有超常的记忆力,1990年再次出任拉卜楞寺总法台时,在四季法会期间,向各班学僧讲授经论的例会上,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青少年时期背诵过的百万字的《五部论疏》,所闻者无不吐舌称奇。

  佛教的根本是戒行。正如三世贡唐仓大师在《善法昌盛愿辞》中所说:“外持声闻戒清淡和顺;内修二次第悟境高深,显密二善道并行不悖”。在很多僧人或迫于形势或顺应潮流,纷纷还俗破戒的特定历史环境下,贡唐仓大师出泥不染,保持了崇高的戒德,为佛门正信弟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尤其受到国内外佛教界的高度敬仰。现在,甘、青、川藏区的僧俗信众尊贡唐仓大师为“今朝佛陀”、“百年不遇之金刚上师”。

  时轮法的传承源流

  准确地讲,贡唐仓大师的这次大讲经应该是“时轮金刚大灌顶”。灌顶,印度梵文和藏文的原意是“授权”,就是授予学修密法的权力。也含有“培育”和“播种”之意,即培育成材和播种产生某种结果的善种。因为密宗在修持上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必须经过轨范师的授记,传授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才能开口讲授密宗教义,秘密传授真言。时轮灌顶属大型的灌顶,对灌顶上师的要求非常严格:首先必须受过同类灌顶,完成该本尊的闭关修持等一系列程序,还要具备很高的品德、戒行等素质,才具备灌顶资格。

  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别,“乘”就是“车”,运载之意。小乘佛教盛行于东南亚及我国云南傣族等地区,主要目的是求得个人生死解脱。以利众慈悲心为特征的大乘佛教,盛传于印度、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分般若显乘(即显宗,为佛教哲理,是为了大众设置的)和金, 刚密乘, (即密宗教 ,只向少数有“根器”的人秘密传授)。金刚密乘又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部(瑜伽,梵文的音译,即将修持者身、口、意三业与本尊神的身、口、意视为一体)。其中无上瑜伽为最高密法,唐代不传,因此日本东密也没有,而藏传佛教对无上瑜伽部的传承、修炼十分完整,成为藏密的一大特点。按密宗教义,修持无上瑜伽,有希望在几世内甚至在即生中转入佛地,这对于渴望摆脱生命轮回之苦的佛教徒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连宗喀巴也说:“密法比佛便难得。”

  时轮金刚就属于无上瑜伽部的五部大法(即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时轮金刚、集密金刚、欢喜金刚)之一。按佛教教义,“时轮”一词既是本尊佛名,又是时轮理法的名称,主要是指宇宙和生命在时间中的生灭规律和与此相应的修练方法和终极目的。时轮又分为外轮、内轮、别轮。“外轮”指的是天地时间周期,以年为“时”,日行十二宫,时行21,600时分为“轮”(时轮历,一昼夜平均为60时分,360日×60=21600),周而复始,流转不息,形成四季的交替,万物的生灭。“内轮”指的是人体的气脉循环周期,以一昼夜为“时”,诸气遍行“十二轮”,呼吸21,600次为“轮”(平均一次呼吸等于现行时制的4秒种),流动循环形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死交替。“别轮”则指一种根据内外时轮客观规律所采取的以改变世间生死规律,净化超脱为目的的修持方法和终极目的——即时轮道路和时轮佛位。时轮佛的形象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说时轮法时所化现的威严像,也是时轮密法仪理的象征。时轮主佛的身色形态,所执法器,坛城及坛城中种类繁多的主从佛众,都和内外“时轮”的事象有着相应相对的关系,展示一种天道、人道和佛道之间的神密莫测的内在联系。

  时轮佛法的传承源流,从佛祖起,经过香巴拉诸法王,印度大师,雪域藏传佛教大师,直到宗喀巴大师。代代相传,法脉从未中断。

  根据佛教历史:约在公元8、9世纪,孜鲁班智达把时轮传承从香巴拉带到了印度,他传给了布多阿杂亚,布多传给了大堆夏巴,大堆夏巴传给了小堆夏巴。大小堆夏巴对时轮法宏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小堆夏巴有许多著名的弟子,其亲传弟子喀什·达瓦贡保和再传弟子萨曼达希尔把时轮法传到了雪域藏地。

  时轮法在藏地初传时有卓热两个派系。达瓦贡保来藏地宏法时,开始与香蒲琼瓦合译《时轮大疏》,并将时轮学修法传统完整地传给了贡巴关却。贡巴传给了卓敦南木拉泽。卓敦修证成绩卓著,一代时轮大师玉茂木觉多杰就出在他的门下,玉茂传到第五代华青嘎洛时两派合流。以卓敦为代表的这一传统称卓派。

  另一派最初由热曲若拜小堆夏巴的再传弟子萨曼达希尔为师,得到完整的时轮学修法传统,并补译了很多时轮经典。其三传弟子热本桑传给了华青嘎洛。这一派便称热派。卓热两派传至华青嘎洛时汇合在了一起。华青三传多吉坚赞。多吉赞曾受元朝皇帝的邀请,到中原传过法,后来他把时轮传给了布敦大师。布敦亲传大弟子曲吉华瓦传给了宗喀巴大师。宗喀巴传给最得意的弟子之一的克珠杰(即一世班禅),克珠杰得到了宗喀巴的全部心传密法,考证解释《时轮略续大疏》的著作有200万字,重新修订了时轮历法。宗喀巴的第七代时轮传承人是四世班禅,第24代传承人是九世班禅,本世纪30年代初九世班禅在杭州和北京举行了规模宏大的两次时轮灌顶。班禅大师1936年返藏途中又亲手传给了贡唐仓大师。了解了这个渊源,就不难理解30万信众何以汇集桑科草原,人人把受到贡唐仓大师的时轮大灌顶视为万劫难逢的无上幸运。不要说普通僧众,就连位列拉卜楞寺四大赛赤的萨木察仓、火尔藏仓、德瓦仓及土观仓(前世为清朝驻京国师)等大活佛都端坐台下,聆受大师传法。

  玄妙、庄严的时轮大灌顶

  时轮灌顶法会分预备法会和正式法会两个阶段。

  正式法会之前,是10天左右的预备法会,主要是进行建造坛城、迎佛入坛等许多复杂的准备工作。这当中最为神秘的是供奉坛城。坛城,藏语称“吉科尔”,梵文音译为“曼陀罗”,代表佛的宫殿。制作方法有木制、金属材料、细沙彩绘等多种。其中积沙坛城上的每一粒沙代表一尊佛,具有深刻的含义和加持力,因此时轮灌顶限定用彩沙塑造的坛城。塑造时轮坛城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和工艺,对坛城的大小比例,线条色彩、装饰等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出丝毫的差错:首先把细沙筛选为颗粒大小差不多的砂群,洗去泥土,用不同颜料分别染成所需的各种颜色,按各种颜色分别装在特制的形如牛角的铁筒内,筒口留能流出细沙的小口,然后在沙盘内用不同颜色的细沙堆绘成按佛经所规定的各位金刚的图案。塑造时,金刚上师亲自主持,四位受过特殊训练、技术娴熟、戒行无暇的僧人各造一面,紧张地工作,完成需要七八天时间。

  作为时轮的庄严佛国模型,时轮坛城是各类坛城中最大的,共设有620尊佛位。作者有幸亲眼目睹了贡唐仓大师亲自主持塑造、堪称世间之特有造型艺术品的时轮坛城。那是在用帐篷围成的讲经殿的旁边,有一顶圆形的、四周密封的帐篷,中央供奉着约五六平方米大的坛城。经大师指点,始知圆形的外城外是火焰、光焰,最外为生物界,包括人类和一切动植物,表示一切生物都不能进入金刚驻锡之地,一律拒之于火焰之外。火焰之内为金刚杵,表示镇压一切邪恶。方形的内城四面有门,门口有梯,城楼矗立,内有待卫,中心为殿堂,内居金刚。殿堂顶层为圆形,内有小殿,内居金刚之传法经师。直观看去,那用彩沙塑成的坛城就象一座美丽城市的模型,精美绝伦,有一种摄人心魄的感染力。难怪当贡唐大师在第四天法会结束前带领众弟子绕坛三周,表示瞻仰时轮身、言、意三重坛城时,人人就像已经到了佛界天国一样,举止神态那么虔敬、激动、幸福。活佛喇嘛们面对坛城凝神意想:坛城诸佛显现,光忙四射,使自己和众生获得加持。大家从心底里发愿,尊从贡唐仓金刚上师的教导,坚持戒行,行善修法,后世投生香巴拉,享受清净法乐。这最后的拜坛仪式意味着贡唐仓大师向坛中主佛时轮金刚移交了众弟子,托付、请求本尊永远护持众弟子,以使他们最终修练成为时轮金刚身。

  第二阶段为开坛灌顶,需要四天时间,第一天是预备法会,第二至第四天是正式灌顶法会。每天的程序和内容,都按严格的仪规进行,不能随意改变。贡唐仓大师这四天的大讲经,庄严肃穆,其复杂、神圣的仪轨和含义,只有那些皈依了佛门的活佛喇嘛们用心灵才能感应,要用文字来准确表述是十分困难的。这里从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研究员、西北民族学院教授、藏学专家多识先生专门为贡唐仓大师第10次时轮灌顶法会编写的内容简介中,转述部分内容:

  第一天预备法会上,大师向众弟子分发圣水,吉祥草和护身绳符。圣水洗涤身、口、意三业障蔽,吉祥草用于护床测梦,每人分发长短各一根吉祥草,当晚睡觉时,长的草尖对准枕头,顺长压在褥子底下,短的草尖向右,压在枕头底下,祈祷入睡。把夜里的时间划分为三个时辰,主要看最后一个时…

《金席大师贡唐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