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i dbyivs rnam par dag pa dav/ me lov lta bu”i ye wes kyis bsdus so/」﹞;诸相、随好,多分摄在成所作智;其余佛法如其所应,随相应摄。
如是四智具摄一切佛地无漏心及心法,若俱有法,若所变现品类差别。清净法界摄真如上诸相差别。是故五法具摄一切佛地功德。
[206] 「别抄」卷六云︰
问︰何故诸余功德无量无边?何故四者摄之总尽?解云︰诸功德皆是四智作用差别,故不离智也,体摄用也。
[207] 如《摄论‧无性释》卷九中云︰
由转阿赖耶识等八事识蕴,得大圆镜智等四种妙智,如数次第,或随所应。当知此中转阿赖耶识故,得大圆镜智。虽所识境不现在前,而能不忘﹝藏文作「dmigs pa mvon du ma gyur kyav bsbel ba mi mva” ba”o/」﹞。不限时处,于一切境常不愚迷,无分别行能起受用佛智影像﹝「不限」至「影像」等二十四字。藏文无﹞。
转染污末那故,得平等性智。初现观时,先已证得﹝藏文作「sems can thams cad la mbam par gzigs pa gav las byuv ba”o/」﹞;于修道位,转复清净;由此安住无住涅槃,大慈大悲恒与相应,能随所乐现佛影像﹝「于修」至「影像」等三十三字,藏文无﹞。
转意识故,得妙观察智,具足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宝藏于大会中,能现一切自在作用﹝藏文作「gav gis tiv ve ”dzin dav/ gzuvs kyi sgo rnams dav/ wes bya gźan dag kyav ji ltar bźed pa bźin du thogs pa med par mkhyen pa”o/」﹞;能断诸疑,能雨法雨﹝藏文无此二句意﹞。
转五识故,得成所作智。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能现变化,从睹史多天宫而没乃至涅槃,能现住持一切有情利乐事故。
[208] 见《庄严经论》卷三末颂文云:
圆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藏文作「me lov ye wes mi g·yo ste/ ye wes gsum de la brten/ mbam pa bid dav so sor rtog/ bya ba sgrub pa kho na”o/」﹞。
[209] 「观」字前,金陵本、《续藏》、《大正藏》有「且」字。
[210] 见《佛地经论》卷三初,如云︰
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相应心,能观一切皆无碍故。转五现识得成所作智相应心,能现成办外所作故。复有义者,转第六识,得成所作;转五现识,得妙观察。此不应尔,非次第故;说法除疑,周遍观察,非五用故。
[211] 「因解」等二十四字,《金藏》有,余本无。
[212] 「重」字,《金藏》有,余无。
[213] 即第二、「所弃舍」。
[214] 第一师说「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刚喻定已舍。第二师说未舍,
「与无间道不相违故」。
[215] 《对法》卷十原文为:
究竟道者,谓依金刚喻定,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断故;永证一切离系得故。从此次第无间转依﹝藏文作「mthar phyin pa”i lam gav/ gnas van len thams cad rgyun bcad pa dav/ bral ba”i thob pa rnams thob pa”i phyir ro/ rdo rje lta bu”i tiv ve ”dzin la brten nas de ma thag tu gnas ma lus par ”gyur te/」﹞,证得尽智及无生智﹝藏文作「zad pa wes pa dav/ mi skye ba wes pa”o/」﹞。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三中云:
若无间道生、惑灭,尽智应与无间俱?答曰。然。仍不说,以未全净故,于解脱道方说。
[216] 如前护法弟子对「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已舍、
未舍,二说不同,俱不违理。
[217] 本论卷十云:
二、所弃舍:谓余有漏、劣无漏种。
[218] 除异熟生少分。
[219] 「非是障此名」五字,《金藏》有,余无。
[220] 「种」字,《金藏》有,余无。
[221] 「生时」,即证得时。
[222] 《金藏》作「有」,余作「者」。
[223] 《金藏》、《大正藏》作「隔」,余作「障」。
[224] 「文」字,《金藏》有,余无。
[225] 「分」字,《金藏》无。
[226] 如《佛地经论》卷三云︰
金刚喻定现在前时,转灭一切有漏种子异熟识等,最初现行一切佛果,无漏种子圆满依附,尽未来际,常无间断。
[227] 《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初地初现观时,最初现行。
[228] 「俱」字,《金藏》有,余无。
[229] 「故」字,《金藏》有,余无。
[230] 见本论卷五初,如云:
此意差别略有三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以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231] 卷五复云︰
八地以上,一切菩萨所有我执皆永不行。或已永断,或永伏故。法空智果不现前时,犹起法执。不相违故。
《佛地经论》则云︰
从此以去后后地中,修令增长清净圆满。无漏观等现在前时,恒常现行。若有漏心现在前时,则便间断。如是展转乃至十地最后心时,自此以后,尽未来际常无间断。如有漏位,阿赖耶识恒与末那一识俱起;无漏位中,大圆镜智亦应常与平性等智一时而起;故平等智亦无间断。
[232] 灵泰《抄》云︰
二乘人得四果已,回心向大地前一大阿僧祇劫满胜解行地终以来,皆得起二乘生空妙观察智,不得菩萨法空妙观察智也。入初地方得。
[233] 「上位」二字,《金藏》有,余无。
[234] 《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亦在初地、初现观时,最初现行。
[235] 即生空观。
[236] 《金藏》作「必违其粗」,余作「带其粗意」。泰《抄》作「亦带
其意」。
[237] 《义演》牒文、《金藏》有「时」字,余无。
[238] 「法空观品」四字,《金藏》无。
[239] 《金藏》作「所叙」,余作「应释」。
《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从此以后,渐修增长。若有漏心正现前时,或无心时,则便间断。如是展转,乃至佛果。若入灭定,亦不现行。
[240] 泰《抄》牒文、《金藏》作「有唯生观」,余本作「唯生空观」。
[241] 「有」字,灵泰《抄》、《秘蕴》作「或」。
[242] 见本论卷七末「第二等无间缘」,如云︰
有义:五识有漏、无漏,自类互作等无间缘。未成佛时,容互起故。有义:无漏、有漏后起,非无漏后容起有漏。无漏五识,非佛无故。彼五色根,定有漏故;是异熟识相分摄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
[243] 如《佛地经论》卷三云︰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初地以上诸位,皆得现行,堕法流故。
[244] 「以」字,《金藏》无。
[245] 「后」字,《金藏》有,余无。
[246] 「引」字,《金藏》有,余无。
[247] 见本论卷七末「第二等无间缘」,已于次前引讫。
[248] 如本论卷七云︰
无漏、有漏后起,非无漏后容起有漏。无漏五识,非佛无故。彼五色根,定有漏故,是异熟识相分摄故。
[249] 《金藏》作「等」,余作「具」。
[250] 见本论卷七末。如释「有漏根生无漏识有何义违」云︰
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
外人复云︰
如六依七,理亦依有漏。有何不相应?
论释云︰
此二于境,明昧异故。
[251] 见《佛地经论》卷三中。如云︰
如实义者,佛果方起。以十地中有异熟识所变五根,非无漏故,能依五识,亦非五漏。有漏五根发无漏识,曾未见故。于佛果上,此智亦不现在前,作意起故,数数间断。
[252] 《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种子本有无始,法尔,不从熏生,名本性住种姓。发心已后,外缘熏发渐渐增长,名习所成种姓。初地以上,随其所应乃得现起,数复熏习,转增转胜,乃至证得金刚喻定。
从此以后,虽数现行,不复熏习更令增长…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四、广所转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