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四、广所转得▪P2

  ..续本文上一页phuv po dav bcas pa”i sa la gnas pa phuv po de dav ni ldan źes bya/ de dav ni mi ldan źes bya źe na/」﹞?答︰当知与一种依一向相应︰谓后边依﹝藏文作「”di lta ste/ tha ma”i phuv po gcig dav ni gcig tu ves par ldan no/」﹞,与六摄事不共相应﹝藏文作「yovs su gzuv ba”i dvos po drug dav ni gcig tu ves par mi ldan no/」﹞;与流转依、与障碍依,一向全不相应﹝藏文作「”jug pa”i dvos po thams cad ni gcig tu ves par gcig tu ves par mi ldan no/ bar du gcod pa”i phuv po thams cad dav yav gcig tu ves par mi ldan no/」﹞;与所余依非相应、非不相应﹝藏文作「phuv po lhag ma rnams dav ma yin mi ldan pa yav ma yin źes bya ste/」﹞。是名依施设安立。

  

  

  

  【论文】

  

  一○‧五五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

  

  

  

  

  

  【疏翼】

  

  第二别解涅槃果中,第一总举数。

  

  

  

  【述记‧卷五十九】

  

  第二、别解四种涅槃,于中有二︰初、总举数,次、广解。此举数也。

  

  

  

  【论文】

  

  一○‧五六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疏翼】

  

  第二别解四涅槃果中,第二广别解释。于中有三︰一、出四涅槃体,于中有四︰一、别解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二、别解有余依涅槃,三、别解无余依涅槃,四、别解无住处涅槃。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下、广解也。于中有三︰初、出四涅槃[6]体,次、凡圣[7]三乘辨别[8],后、总结简。此即出体。

  

  初涅槃中,文意可解。

  

  「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者,此出体也。即七真如中,「实相真如」理。彼[9]云:二空[10]所显,约诠所辨。涅槃依「得」显故,以相即真[11],如前第八卷解[12]。

  

  此如《佛地》第四[13]卷「清净法界」解[14]。

  

  「虽有客染」等者,释本来自性有十种义[15]。

  

  「具功德」[16]者,以能顺生诸功德故。功德性故,名之[17]具德。

  

  凝寂湛然,故「无生灭」;众生真性,故「平等有」;法性与法,理非一异;如前第八已解释讫[18]。

  

  「离一切相」者,离所取相;「离一切分别」者,离能取相。「寻思路绝」,显唯内证,非粗心境;「名言道断」者,显真自相,非假名言所安立处,非言依故,异有为法。「唯真圣者自内所证」者,显能证者必唯胜人;「其性本寂」者,释涅槃名,以圆寂义是涅槃故。

  

  下三中、出体义、释名等,准此解。

  

  

  

  【论文】

  

  一○‧五七 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疏翼】

  

  一出四涅槃体中,第二别解有余依涅槃。

  

  【述记‧卷五十九】

  

  显其因尽,苦依未尽,异熟犹在,名「有余依」。

  

  「依」者,身也。就实出体,故是「真如出烦恼障」。此中「有余」,约二乘说,以言「虽[19]有微苦依」故。「依」,谓依身。以其所离,显此涅槃。以大乘中难见相貌,从易处说。

  

  

  

  【论文】

  

  一○‧五八 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灭,故名涅槃。

  

  

  

  【疏翼】

  

  第一出四涅槃体中,第三别解无余依涅槃。

  

  

  

  【述记‧卷五十九】

  

  有漏苦果所依永尽,由烦恼尽,果亦不生,名得涅槃。亦就实出体,通三乘释。

  

  

  

  【论文】

  

  一○‧五九 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疏翼】

  

  第一出四涅槃体中,第四别解无住处涅槃。

  

  【述记‧卷五十九】

  

  「所知障」者,显唯菩萨得,非二乘。二乘不能「出所知障」故。

  

  「大悲般若,常所辅翼」者,显缘此涅槃,生悲智故,于生死、涅槃二俱不住。缘此虽起悲、智二用,体性恒寂,故名涅槃。

  

  此即第一出涅槃体。

  

  

  

  【疏翼】

  

  以上第二广别解释涅槃果中,第一出四涅槃体讫。

  

  

  

  【论文】

  

  一○‧六○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疏翼】

  

  第二广别解释涅槃果中,第二约凡圣三乘辨别四涅槃具不具。

  

  

  

  【述记‧卷五十九】

  

  自下第二、三乘凡圣[20]分别涅槃具不具。于中有二︰初、凡圣[21]三乘具不具,二、问答分别。

  

  「一切有情」──若凡、若圣[22],「皆有初一」。由此经说︰一切有情平等共有[23]。凡夫、二乘有学,未证后三涅槃;二乘无学、不定种[24]姓未入地者,有初二;定姓者,有初三;直往入地菩萨,有初及第四[25];无学回心入地菩萨,有初二及第四;如来具四种;有此六位差别故。

  

  若断缚得果[26],及得位次、同时异时,各应广说[27]。

  

  余者,如文可解。即凡圣[28]三乘具不具也[29]。

  

  

  

  【论文】

  

  一○‧六一 如何善逝,有有余依?

  

  

  

  【疏翼】

  

  第二约三乘凡圣分别四涅槃具不具中,第二问答分别。

  

  

  

  【述记‧卷五十九】

  

  自下第二、问答分别。于中有三︰一、问答佛有[30]有余依,二、问答二乘有无余依,三、问答断[31]所知障得涅槃等[32]。此第一问[33]。

  

  「善逝」者,佛也[34]。「有余」三者,理可知故。

  

  为此问者,若[35]佛「有有余依」,应苦依未尽!

  

  

  

  【论文】

  

  一○‧六二 虽无实依,而现似有。

  

  

  

  【疏翼】

  

  第一问答佛有有余依中,第二答。又分二解︰此第一解。

  

  

  

  【述记‧卷五十九】

  

  此答。

  

  虽无真实苦依未尽之有余涅槃,而示[36]现为苦谛等,现[37]似有余涅槃。此即相同二乘苦[38]解。

  

  

  

  【论文】

  

  一○‧六三 或苦依尽,说无余依;非苦依在,说有余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解。

  

  

  

  【述记‧卷五十九】

  

  又解:与二乘别︰约苦依尽,故名为佛「无余依」;有非苦所依身在,故名「有余依」。以佛世尊具有无漏所依蕴在,「是故世尊可言具四」,如来亦有有余可尔。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分别中,第一问答佛有有余依讫。

  

  

  

  【论文】

  

  一○‧六四 若声闻等有无余依,如何有处说彼非有?

  

  

  

  【疏翼】

  

  第二问答分别中,第二问答二乘有无余依。于中分三︰一、外问,二、论主却质,三、正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下第二、问答二乘有无余依。

  

  此外人问︰若二乘有无余依涅槃,「如何有处说彼非有」?

  

  即《胜鬘经》说无无余依故。彼言:世尊!二乘[39]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乃至说言去涅槃远。是故彼言无无余依[40]。

  

  【论文】

  

  一○‧六五 有处说彼,都无涅槃,岂有余依,彼亦非有?

  

  

  

  【疏翼】

  

  第二问答二乘有无余依中,第二论主却质。

  

  

  

  

  

  【述记‧卷五十九】

  

  此中[41],论主先却质也。

  

  谓《胜鬘经》说,彼二乘都无涅槃,岂有余依涅槃彼二乘亦非有?彼经如何言彼都无涅槃?彼云︰唯有如来成就一切功德,故得涅槃;阿罗汉等不成就一切功德,故言不得。言得涅槃者[42],是佛方便语[43],乃至广说。

  

  彼经说二乘不得涅槃,彼经不简无何涅槃,既有余依二乘亦得,明知彼言有别意趣。

  

  

  

  【论文】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四、广所转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