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第二、明本颂所说「转依」之言。
「总有四种,而今但取二所转得」。余三转依,非是果位[301],不可证故。设有真如,及无漏道,不是证得果[302]义,故不说之。
【论文】
一○‧一一○ 此修习位,说能证得,非已证得,因位摄故。
【疏翼】
第二正解转依中,第三辨此修习位能证非已证。
【述记‧卷五十九】
自下第三、明此十地当[303]能证得[304]二转依,非已证得,要成佛方证故。此十地无间道,断障为因,解脱道方证于彼故。
上来解五位中第四颂[305],虽有略广[306]不同,总是解十地修习位讫。
【疏翼】
以上第三﹝从第二十六至第三十颂﹞明唯识所入之位中,第二举颂文正释五位。如是于第二举颂文正释五位中,第一位至第四位已举﹝第二十六至第二十九﹞文合解其各别所入位及所入法用讫,即第四举﹝第二十九﹞颂文正释第四修习位讫。
--------------------------------------------------------------------------------
[1] 「此中」以下至「即初也」十七字,《金藏》有,余无。
[2] 即「所显得」及「所生得」。
[3] 「就」字,《金藏》有,余无。
[4] 「圣人涅槃」四字,《金藏》有,余无。
[5] 「真」字,《金藏》有,余无。
[6] 「涅槃」二字,《金藏》有,余无。
[7] 「凡圣」二字,《金藏》有,余无。
[8] 「别」字,《金藏》有, 余无。
[9] 即本论卷八末。
[10] 即「二无我」或「二无自性」。
[11] 「真」字,《金藏》有,余无。
[12] 如本论卷八云︰
二、实相真如,谓二无我所显实性。
又云︰
此七实性,圆成实摄。根本、后得二智境故。
[13] 「四」字,原《述记》传抄误作「三」。
[14] 见《佛地经论》卷四,如云:
相甚深者,谓离十种不清净过,当知即是十清净相。不清净过有十种者,一、差别过,二、杂染过,三、有行过,四、有为过,五、增减过,六、行动过,七、断常过,八、劳弊过,九、积聚过,十、摄众过。十清净相者,谓无差别相、无杂染相、非有行相、非有为相、无增减相、无行动相、非断常相、无劳弊相、非积聚相、无我所相。
[15] 《佛地经论》卷三中至卷四中,详解该经「以虚空譬喻清净法界」
十义。第二「无杂染义」中,即广明心本性清净光洁,已如前引。
[16] 「具功德」,原作「具无数量微妙功德」。
[17] 「之」字,《金藏》有, 余无。
[18] 「释讫」,《金藏》作「讫释」。
如本论卷八云︰
由前﹝不即不离﹞理故,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异、非不异。异,应真如非彼实性;不异,此性应是无常。彼、此俱应净非净境,则本后智用应无别!
云何二性非异、非一?如彼无常无我等性。无常等性与行等法异,应彼法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共相。由斯喻显,此圆成实与彼依他非一、非异。法与法性,理必应然。胜义、世俗,相待有故。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19] 《金藏》作「虽」,余作「唯」。
[20] 「凡圣」二字,《金藏》有,余无。
[21] 「凡圣」二字,《金藏》有,余无。
[22] 「圣」字下,《金藏》有「者」字。
[23] 「平等共有」四字,《金藏》有,余无。
[24] 「种」字,《金藏》有, 余无。
[25] 《摄论》卷三中〈彼果断分〉第十初云︰
断,谓菩萨无住涅槃﹝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spov ba ni mi gnas pa”i mya van las ”das pa gav yin pa”o/」﹞。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藏文作「de”i mtshan bid ni gav bon movs pa yovs su btav ba dav bcas pa/ ”khor ba yovs su ma gtov ba”i gnas te gnas gyur pa”o/」﹞。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藏文作「de la ”khor ba ni gź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de kun nas bon movs pa”i char gtogs pa”o/」﹞;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藏文作「mya van las ”das pa ni de bid rnam par byav ba”i char gtogs pa”o/」﹞;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藏文作「gnas ni de bid gbi ga”i char gtogs pa ste/ gź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do/ gźan gyur pa ni gav gź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de/ bid kyi gben po skyes na gav kun nas bon movs pa”i cha ldog civ rnam par byav ba”i char gyur pa”o/」﹞。
[26] 「果」字,灵泰《抄》牒文、《金藏》有,余无。
[27] 灵泰《抄》云︰
即断烦恼缚而得后三涅槃果也,其事云何?若二乘人起金刚心,断非想第九品烦恼无间道时,即同时,即双得有余、无余二涅槃无为果。其实,解脱道中,方得涅槃。今言无间道时即得涅槃者,约无间道正断烦恼;将得,名得,其解脱道在未来故。其二涅槃,得虽同时,显有前后。若断烦恼障尽已,即显得有余﹝依﹞涅槃。为有身者有故,不显得无余﹝依﹞涅槃。若身智灭已,显得无余﹝依﹞涅槃故。故「断缚得果及得位次,同时异时」?异时者,即是显有前后也。
若菩萨在真见道无间道中,正断分别二障时,即名得无住,其涅槃果,实是解脱道中方得涅槃。此言无间道中得涅槃者,亦约将得名得。以无间道正断二障,故言得涅槃也,名断缚得果。
若菩萨至金刚无间道,正断俱生二障时,即同时双得有余、无余,二涅槃择灭无为果也,即名断缚得果;亦约将得名得。如前作法,实解脱道得二涅槃也。由断却二障已,苦依身灭,故名无余依涅槃。由得无漏五蕴身故,即名得有余﹝依﹞涅槃。即佛得二涅槃时,后亦「同时」,显亦「同时」,非即前后也。「异时」者,在菩萨见道,先得无住涅槃,后至金刚心时,方得有余、无余二涅槃也。
[28] 「凡圣」二字,《疏翼》原文有,未详出处。《大正藏》无。
[29] 即初总辨凡圣三乘具不具也。
「凡圣」二字,《金藏》有,余无。
[30] 「有」字,《金藏》有,余无。
[31] 「断」字,《金藏》无。
[32] 初中又二︰一、问,二、答。此初中初文。
[33] 「此第一问」四字,《金藏》有,余无。
[34] 「也」字,《金藏》有,余无。
[35] 「若」字,《金藏》无。
[36] 「示」字,《金藏》有,余无。
[37] 「现」字,《金藏》有,余无。
[38] 《金藏》作「苦」,余作「者」。
[39] 「二乘」,原作「阿罗汉、辟支佛」。
[40] 见《胜鬘经》卷一〈一乘章〉第五。原文作: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有怖畏﹝藏文作「bcom ldan ”das/ dgra bcom pa rnams dav/ rav savs rgyas rnams kyav ”jigs pa dav pa lags te/」﹞,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藏文作「bcom ldan ”das/ de lta lags pas dgra bcom rnams dav/ rav savs rgyas rnams kyav skye ba”i chos kyi lhag pa dav bcas pa lags te/ bcom ldan ”das/ de dag gi skye ba ma zad pa yav mchis so/」﹞;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藏文作「bcom ldan ”das/ de dag ni bsten par bgyi ba”i lhag ma dav bcas pa lags te/ des na/ de dag ni dag pa ma lags/」﹞;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藏文作「las mthar phyin pa ma lags te/ de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四、广所转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