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四、廣所轉得▪P7

  ..續本文上一頁

  自下第二、明本頌所說「轉依」之言。

  

  「總有四種,而今但取二所轉得」。余叁轉依,非是果位[301],不可證故。設有真如,及無漏道,不是證得果[302]義,故不說之。

  

  

  

  【論文】

  

  一○‧一一○ 此修習位,說能證得,非已證得,因位攝故。

  

  

  

  

  

  【疏翼】

  

  第二正解轉依中,第叁辨此修習位能證非已證。

  

  

  

  【述記‧卷五十九】

  

  自下第叁、明此十地當[303]能證得[304]二轉依,非已證得,要成佛方證故。此十地無間道,斷障爲因,解脫道方證于彼故。

  

  上來解五位中第四頌[305],雖有略廣[306]不同,總是解十地修習位訖。

  

  

  

  【疏翼】

  

  以上第叁﹝從第二十六至第叁十頌﹞明唯識所入之位中,第二舉頌文正釋五位。如是于第二舉頌文正釋五位中,第一位至第四位已舉﹝第二十六至第二十九﹞文合解其各別所入位及所入法用訖,即第四舉﹝第二十九﹞頌文正釋第四修習位訖。

  

  

  

  

  

  

  

  

  --------------------------------------------------------------------------------

  

  [1] 「此中」以下至「即初也」十七字,《金藏》有,余無。

  

  [2] 即「所顯得」及「所生得」。

  

  [3] 「就」字,《金藏》有,余無。

  

  [4] 「聖人涅槃」四字,《金藏》有,余無。

  

  [5] 「真」字,《金藏》有,余無。

  

  [6] 「涅槃」二字,《金藏》有,余無。

  

  [7] 「凡聖」二字,《金藏》有,余無。

  

  [8] 「別」字,《金藏》有, 余無。

  

  [9] 即本論卷八末。

  

  [10] 即「二無我」或「二無自性」。

  

  [11] 「真」字,《金藏》有,余無。

  

  [12] 如本論卷八雲︰

  

  二、實相真如,謂二無我所顯實性。

  

  又雲︰

  

  此七實性,圓成實攝。根本、後得二智境故。

  

  [13] 「四」字,原《述記》傳抄誤作「叁」。

  

  [14] 見《佛地經論》卷四,如雲:

  

  相甚深者,謂離十種不清淨過,當知即是十清淨相。不清淨過有十種者,一、差別過,二、雜染過,叁、有行過,四、有爲過,五、增減過,六、行動過,七、斷常過,八、勞弊過,九、積聚過,十、攝衆過。十清淨相者,謂無差別相、無雜染相、非有行相、非有爲相、無增減相、無行動相、非斷常相、無勞弊相、非積聚相、無我所相。

  

  [15] 《佛地經論》卷叁中至卷四中,詳解該經「以虛空譬喻清淨法界」

  

  十義。第二「無雜染義」中,即廣明心本性清淨光潔,已如前引。

  

  [16] 「具功德」,原作「具無數量微妙功德」。

  

  [17] 「之」字,《金藏》有, 余無。

  

  [18] 「釋訖」,《金藏》作「訖釋」。

  

  如本論卷八雲︰

  

  由前﹝不即不離﹞理故,此圓成實與彼依他起非異、非不異。異,應真如非彼實性;不異,此性應是無常。彼、此俱應淨非淨境,則本後智用應無別!

  

  雲何二性非異、非一?如彼無常無我等性。無常等性與行等法異,應彼法非無常等;不異,此應非彼共相。由斯喻顯,此圓成實與彼依他非一、非異。法與法性,理必應然。勝義、世俗,相待有故。非不證見此圓成實,而能見彼依他起性。未達遍計所執性空,不如實知依他有故。無分別智證真如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19] 《金藏》作「雖」,余作「唯」。

  

  [20] 「凡聖」二字,《金藏》有,余無。

  

  [21] 「凡聖」二字,《金藏》有,余無。

  

  [22] 「聖」字下,《金藏》有「者」字。

  

  [23] 「平等共有」四字,《金藏》有,余無。

  

  [24] 「種」字,《金藏》有, 余無。

  

  [25] 《攝論》卷叁中〈彼果斷分〉第十初雲︰

  

  斷,謂菩薩無住涅槃﹝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spov ba ni mi gnas pa”i mya van las ”das pa gav yin pa”o/」﹞。以舍雜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爲相﹝藏文作「de”i mtshan bid ni gav bon movs pa yovs su btav ba dav bcas pa/ ”khor ba yovs su ma gtov ba”i gnas te gnas gyur pa”o/」﹞。此中生死,謂依他起性雜染分﹝藏文作「de la ”khor ba ni gź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de kun nas bon movs pa”i char gtogs pa”o/」﹞;涅槃,謂依他起性清淨分﹝藏文作「mya van las ”das pa ni de bid rnam par byav ba”i char gtogs pa”o/」﹞;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轉依,謂即依他起性對治起時,轉舍雜染分,轉得清淨分﹝藏文作「gnas ni de bid gbi ga”i char gtogs pa ste/ gź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do/ gźan gyur pa ni gav gź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de/ bid kyi gben po skyes na gav kun nas bon movs pa”i cha ldog civ rnam par byav ba”i char gyur pa”o/」﹞。

  

  [26] 「果」字,靈泰《抄》牒文、《金藏》有,余無。

  

  [27] 靈泰《抄》雲︰

  

  即斷煩惱縛而得後叁涅槃果也,其事雲何?若二乘人起金剛心,斷非想第九品煩惱無間道時,即同時,即雙得有余、無余二涅槃無爲果。其實,解脫道中,方得涅槃。今言無間道時即得涅槃者,約無間道正斷煩惱;將得,名得,其解脫道在未來故。其二涅槃,得雖同時,顯有前後。若斷煩惱障盡已,即顯得有余﹝依﹞涅槃。爲有身者有故,不顯得無余﹝依﹞涅槃。若身智滅已,顯得無余﹝依﹞涅槃故。故「斷縛得果及得位次,同時異時」?異時者,即是顯有前後也。

  

  若菩薩在真見道無間道中,正斷分別二障時,即名得無住,其涅槃果,實是解脫道中方得涅槃。此言無間道中得涅槃者,亦約將得名得。以無間道正斷二障,故言得涅槃也,名斷縛得果。

  

  若菩薩至金剛無間道,正斷俱生二障時,即同時雙得有余、無余,二涅槃擇滅無爲果也,即名斷縛得果;亦約將得名得。如前作法,實解脫道得二涅槃也。由斷卻二障已,苦依身滅,故名無余依涅槃。由得無漏五蘊身故,即名得有余﹝依﹞涅槃。即佛得二涅槃時,後亦「同時」,顯亦「同時」,非即前後也。「異時」者,在菩薩見道,先得無住涅槃,後至金剛心時,方得有余、無余二涅槃也。

  

  [28] 「凡聖」二字,《疏翼》原文有,未詳出處。《大正藏》無。

  

  [29] 即初總辨凡聖叁乘具不具也。

  

  「凡聖」二字,《金藏》有,余無。

  

  [30] 「有」字,《金藏》有,余無。

  

  [31] 「斷」字,《金藏》無。

  

  [32] 初中又二︰一、問,二、答。此初中初文。

  

  [33] 「此第一問」四字,《金藏》有,余無。

  

  [34] 「也」字,《金藏》有,余無。

  

  [35] 「若」字,《金藏》無。

  

  [36] 「示」字,《金藏》有,余無。

  

  [37] 「現」字,《金藏》有,余無。

  

  [38] 《金藏》作「苦」,余作「者」。

  

  [39] 「二乘」,原作「阿羅漢、辟支佛」。

  

  [40] 見《勝鬘經》卷一〈一乘章〉第五。原文作:

  

  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有怖畏﹝藏文作「bcom ldan ”das/ dgra bcom pa rnams dav/ rav savs rgyas rnams kyav ”jigs pa dav pa lags te/」﹞,是故阿羅漢、辟支佛有余生法不盡,故有生﹝藏文作「bcom ldan ”das/ de lta lags pas dgra bcom rnams dav/ rav savs rgyas rnams kyav skye ba”i chos kyi lhag pa dav bcas pa lags te/ bcom ldan ”das/ de dag gi skye ba ma zad pa yav mchis so/」﹞;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純﹝藏文作「bcom ldan ”das/ de dag ni bsten par bgyi ba”i lhag ma dav bcas pa lags te/ des na/ de dag ni dag pa ma lags/」﹞;事不究竟,故當有所作﹝藏文作「las mthar phyin pa ma lags te/ de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四、廣所轉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