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四、廣所轉得▪P8

  ..續本文上一頁dag gi bgyi ba mav lags so/」﹞;不度彼故,當有所斷;以不斷故,去涅槃界遠﹝藏文作「de dag gi spav bar bgyi ba”i chos gźan yav mav du mchis te/ de dag ma spavs pas dgra bcom pa rnams dav/ rav savs rgyas rnams kyav mya van las ”das pa”i dbyivs dav riv ba lags so/ 」﹞。

  

  是故彼言無無余依。

  

  「別抄」卷六中雲︰

  

  《勝鬘》雲「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有怖畏故﹝原無﹞,是故阿羅漢、辟支佛有余生法不盡,故有生」等者,解雲︰

  

  ﹝阿﹞羅漢、辟支佛利根者,得二種智──謂盡、無生;若鈍根者,但得盡智,不得無生智。何以然者?若鈍根者,說緣惑滅,名爲盡惑。恐退故,而不能緣當蘊不生,故非無生。若利根,必定不退,當蘊定無生理,故得二智也。

  

  然此地分爲四分︰謂盡智爲二︰謂我生已盡智中,更開梵行已立智;于無生智中不受後有智,更開所作已辦智。此約二乘于自乘中定姓之者,于叁界中果,有分段生死之中已斷除故,具此四智。故論中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今此經中「有余生法不盡,故有生」者,說我生已盡智也。「余生法」者,謂無明住地,名爲集谛。「有生」者,變易苦谛也。

  

  「有余梵行未﹝原引缺「未」字﹞成,故不純」者,叁界煩惱對治道,名爲梵行,而未能斷所知障故,有余道可修,未滿足故,名爲不純﹝該經《述記》卷二雲「道有二種︰謂生空、法空。若唯證生空智,名梵行已立。若未證法空智,名『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純』也」﹞。「純」者,具也。

  

  「事不究竟當有所作」者,解雲︰得煩惱對治道,未修斷所知對治道,故雲「未﹝原作「不」﹞究竟」。「當有所作」者,當修斷所知障對治故也﹝該經《述記》雲「滅有二種,(一雲︰)謂有余等。二雲︰不住處也。若住有余等,名所作已辦。若未得不住,名事不究竟故,當有所作」﹞。若就分段,應雲「所作已辦」。已斷煩惱障故;若就變易,故雲「當有所作」也。

  

  經雲「不度彼故,當有所斷」者,解雲︰若約二乘自果,是不受後有智。今約變易生死果未盡;未盡故,故雲「不度彼」。「彼者」,變易果也。「當有所斷」者,無明住地爲變易因故,故須斷之。故雲「當有所斷」也﹝該經《述記》雲「集有二種︰謂二障也。若唯斷煩惱障盡,名不受後有;若未斷所知障,名不度彼故,當有所斷也」﹞。

  

  經雲「以不斷故去涅槃遠」者,解雲︰以不斷無明住地,故去常、樂、我、淨涅槃界遠也﹝該經《述記》雲「明無涅槃也。以未斷煩惱,畢竟無有叁事大涅槃也」﹞。

  

  經雲「有余生法不盡故有生」者,有苦谛也﹝該經《述記》雲「若唯無分段生,名『我生已盡』;未離變易生,故名有余生法不盡,故有生也」﹞。「余生法」者,集谛也。

  

  「事不究竟故當有所作」者,有余道谛也。「不度彼故當有所斷」者,顯余滅谛也。

  

  [41] 「有叁初」叁字,《金藏》有,余無。以下叁文,不依《金藏》科

  

  分。

  

  [42] 「者」字,《金藏》有,余無。

  

  [43] 「語」字,《金藏》有,余無。原經文亦無。

  

  《勝鬘經》原文作:

  

  唯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無量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44] 「無」字,應作「定」。

  

  [45] 「依無姓者」四字,《金藏》無。

  

  [46] 《金藏》作「等」,余作「中」。

  

  [47] 「前約」至「定姓者」二十九字,《金藏》有,余缺。

  

  [48] 此句,《金藏》作「下叁、申正義,依不定姓等」十字。

  

  [49] 「問答」二字,《金藏》作「外人問」叁字。

  

  [50] 《金藏》作「于」,余作「此」。

  

  [51] 初「問應不得涅槃」中有二︰此第一、外人問。

  

  [52] 「彼」字,《金藏》誤作「被」。

  

  [53] 《金藏》作「感」,余作「潤」。

  

  [54] 原作「謂即真如出所知障」。

  

  [55] 如本論卷九雲︰

  

  二、邪行障:謂所知, 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誤犯叁業。彼障二地極淨屍羅,入二地時,便能永斷。

  

  [56] 《金藏》作「毀犯」,余作「犯毀」。

  

  [57] 「果」字,《金藏》無。

  

  [58] 見《佛地經論》卷七初雲:

  

  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諸法薩迦耶見以爲上首,所有無明、法愛、恚等,諸心、心法,及所發業並所得果,皆攝在中,皆以法執及無明等爲根本故。

  

  [59] 「起複」二字,《金藏》有,余無。

  

  [60] 「智」字,《金藏》有,余無

  

  [61] 《金藏》作「亦」,余作「智」。

  

  [62] 「故」字,《金藏》有,余無。

  

  [63] 「于中」以下等十字,《金藏》無。

  

  [64] 「涅槃」等九字,《金藏》在「于中」前。

  

  [65] 「答中有二」等二十四字,《金藏》等均置于次前科文中,今移至此。

  

  [66] 初答非中初文。

  

  [67] 「論主」二字,《金藏》有,余無。

  

  [68] 《金藏》作「複征」,余作「又問」。

  

  [69] 《金藏》作「釋」,余作「答」。

  

  [70] 前文雲︰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

  

  [71] 「擇」字,《金藏》無。

  

  [72] 《瑜伽》卷十一中雲︰

  

  由諸煩惱一分斷故,非決定故,名彼分涅槃。非究竟涅槃故,名差別涅槃。

  

  靈泰《抄》雲︰

  

  「彼」者,外道。

  

  [73] 「有」字,《金藏》有,余無。

  

  [74] 「以」字,《金藏》有,余無。

  

  [75] 「余」字,《金藏》無。

  

  [76] 《對法》卷四:

  

  並一切惡趣等蘊、界、處,是見所斷義。

  

  [77] 見《瑜伽》卷五十叁〈攝決擇分五識相應地意地〉之叁中,如雲︰

  

  若余法生緣現前,余法生故,余不得生、唯滅、唯靜,名非擇滅﹝藏文作「de las gźan pa skye ba”i rkyen mvon du gyur pa na de las gźan pa skye bas/ de las gźan pa mi skye źiv be bar źi ba”i ”gog pa tsam ni so sor brtags pa ma yin pa”i ”gog pa źes bya ste/」﹞,諸所有法此時應生﹝藏文作「不生」﹞。越生時故,彼于此時,終不更生,是故此滅亦是假有,非實物有﹝藏文作「gav de”i tshe na ma skyes wiv skye ba”i dus las thal ba de ni de”i tshe nam yav skye bar mi ”gyur bas/ de”i phyir de yav btags pa”i yod pa yin gyi/ rdzas su yod pa ma yin no/」﹞。所以者何?此無余自相可得故﹝藏文作「de”i rav gi mtshan bid ni gźan cuv zad kyav mi dmigs so/」﹞,此法種類非離系故,複于余時遇緣可生,是故非擇滅非一向決定﹝藏文作「de yav chos kyi rnam pa dav ma bral ba”i phyir/ dus gźan gyi tshe rkyen dav phrad na ”byuv bar ”gyur bas de”i phyir so sor brtags pa ma yin pa”i ”gog pa de ni gtan du ba ma yin no/」﹞。……及于後有若愛、若願,所得非擇滅,當知一向決定﹝藏文作「yav ”byuv ba”i srid pa la sred civ smon pa dag so sor brtags pa ma yin pa”i ”gog pa thob pa de ni gtan du ba yin par rig par bya”o」﹞。由學見迹當不于後有起希望纏,發生後有﹝藏文作「slob pa gźi mthov ba ni nam yav yav ”byuv ba”i srid pa la mvon par ”dod civ smon pa”i kun nas dkris pas yav ”byuv ba”i srid pa mvon par sgrub par mi byed de/」﹞,唯除未無余永害愛種子﹝藏文作「有種子」﹞故﹝藏文作「srid pa”i sa bon lhag ma ma lus par yav dag par ma bcom pa kho na tsam du zad do/」﹞。

  

  [78] 《金藏》作「難」,余作「問」。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四、廣所轉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