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即」字,《金藏》有,余無。
[80] 《金藏》作「得」,余作「行」。
[81] 原有「等」字。
[82] 見《瑜伽》卷五十叁中。
[83] 見《對法》卷二。
[84] 見《顯揚》卷一末。
[85] 善、不善、無記。
[86] 《金藏》作「分叁性真爲叁」字,余作「加叁性真如」五字。
[87] 本論卷二初雲︰
諸無爲法略有二種︰一、依識變,假施設有:謂曾聞說虛空等名,隨分別有虛空等相。數習力故,心等生時,似虛空等無爲相現。此所現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爲常。二、依法性,假施設有: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離諸障礙,故名虛空。由簡擇力滅諸雜染,究竟證會,故名擇滅。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或緣缺所顯,故名非擇滅。苦樂受滅,故名不動。想受不行,名想受滅。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設名。遮撥爲無,故說爲有;遮執爲有,故說爲空;勿謂虛幻,故說爲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故諸無爲非定實有。
[88] 《樞要》卷中〈無爲章〉,以五門分別。
[89] 謂不動、想受滅。
[90] 《金藏》作「畢」,余作「究」。
[91] 如《顯揚》卷十八雲︰
由四種離系故,建立余四無爲︰謂非擇滅等。四種離系者,謂緣解脫畢竟離系;簡擇煩惱究竟離系;苦樂暫時離系;心、心法暫時離系。
[92] 《金藏》作「彼」,余作「諸」。
[93] 「暫離」,金陵本作「系離」。
[94] 「永」字,《金藏》有,余無。
[95] 《金藏》作「者」,余作「有」。
[96] 「人」字,《金藏》有,余無。
[97] 「女人身」,原作「若女」。
[98] 「迦」字,《金藏》缺。
[99] 「迦」字,《金藏》有,余無。
[100] 「取」字,原作「願」。
[101] 《瑜伽》卷五十叁原文作:
若學見迹﹝藏文作「slob pa gźi mthov de/(疑「dav」)」﹞,于卵、濕二生﹝藏文作「sgo va las skye ba dav/ drod gwer las skye ba”i skye gnas dav/」﹞、北拘盧洲﹝藏文作「byav gi sgra mi sban du skye ba dav/」﹞、無想天﹝藏文作「”du wes med pa”i sems can du skye ba dav/」﹞、若女、若扇搋迦﹝藏文作「za ma dav/」﹞、若半擇迦、無形﹝藏文作「mtshan med dav/」﹞、二形等生﹝藏文作「mtshan gbis par skye ba dav/」﹞,及于後有,若愛、若願,所得非擇滅,當知一向決定。
[102] 「暫」字,《金藏》有,余無。
[103] 「子」字,《金藏》有,余無。
[104] 「遇」字,《金藏》誤作「過」。
[105] 「余」字,《金藏》有,余無。
[106] 「滅」字,《金藏》有,余無。
[107] 《金藏》作「不永」,余作「永不」。
[108] 「不動」等七字,《金藏》有,余無。
[109] 《金藏》無「永」字,余本無「者」字,今兼存之。
[110] 《金藏》有,符原論,余缺。
[111] 《對法》卷二原文作:
有二種應斷法﹝藏文作「spav bar bya ba ni gbis su blta”o/(疑應作「te」)﹞謂諸煩惱,及此﹝金藏有,符原論,余缺﹞所依受。受有二種︰變異及不變異﹝藏文作「bon movs pa dav/ de”i gnas su gyur pa”i tshor ba”o/ tshor ba de yav rnam pa gbis te/ ”gyur bar byed pa dav/ ”gyur ba mi byed pa ste/」﹞。如其次第,苦、樂、非苦樂﹝藏文作「bde sdug dav dav/ bde ba yav ma yin sdug bsval yav ma yin pa dav go rims so/」﹞,當知煩惱斷故,建立擇滅;二受斷故,建立不動及想受滅﹝藏文作「tshor ba gbis spov bas mi g·yo ba dav/ ”du wes dav tshor la ”gog pa rnam par gźag go/」﹞。
[112] 《金藏》無「道」字,余本無「等」字,今兼用之。
[113] 泰《抄》牒文、《金藏》無「子」字。
[114] 「今」字,泰《抄》牒文、《金藏》無。
[115] 「此」字,《金藏》作「之果」二字。
[116] 《金藏》作「後」,余作「永」。
[117] 《金藏》作「于」,余泰《抄》牒文作「在」。
[118] 「先」字下,余本有「擇」字,泰《抄》牒文、《金藏》無。
[119] 「惑」字,泰《抄》牒文、《金藏》作「或」。
[120] 「後永」二字,金陵本、《續藏》作「複永」。
《金藏》雲「作『複』字,非是」。
[121] 「而」等五字,《金藏》有,余無。
[122] 「是」字,《金藏》有,余無。
[123] 靈泰《抄》雲︰
然有二本《疏》雲文不同︰有本言「叁無爲」者,即約論文中第二師說,後叁皆擇滅說也。有一本雲「二無爲」中「是擇滅」者,即約第二師不動、想受滅皆是擇滅攝,以斷障得故。二取《疏》文皆正。
[124] 「不動等二」四字,《金藏》有,余無。
[125] 「惑」字,《金藏》有,余無。
[126] 「二」字,《金藏》有,余無。
[127] 「不動等」叁字,《金藏》有,余無。
[128] 《金藏》作「惑」,余作「滅」。
[129] 即《顯揚》卷十八。
[130] 本論《述記》卷十一雲︰
若離第叁靜慮欲時,得于一切苦樂受滅,即此真如,說名不動。乃至若離無所有處欲,想、受不行,即此真如,名想受滅。《對法》第二,及《瑜伽》第五十叁、《顯揚》第一、第十八等說。然《顯揚》﹝卷十八﹞亦苦、樂等無爲是暫時離系。此說二性無爲,下叁性中遍計所執有、無合說﹝即染、淨二依他合論﹞。
[131] 《雜集論述記》卷十末雲︰
言「此所依受」者,謂爲根、爲境、相應法受,總名煩惱所依之受;或除相應縛、所緣縛,或斷硬澀性,總名斷受;非要體無。通叁性法種子、現行,隨所應皆得。
又解︰「所依受」者,唯說俱時受。以是離系、斷相應縛得故,非孤斷受等。彼非是離系得無爲故。此文據一分故,故離系。《顯揚》據孤斷一分故,言暫時離系。若依前解,此文爲盡理,攝二皆盡故。
[132] 「顯」字,《金藏》有,余無。
[133] 見本論卷二初,如雲︰
苦、樂受滅,故名不動;想、受不行,名想受滅。
[134] 「下」字,《金藏》無。
[135] 「外人」二字,《金藏》無。
[136] 「亦障」二字,《金藏》無。
[137] 「障」字,《金藏》無。
[138] 《金藏》作「定」,余作「實」。
[139] 即本論《述記》卷一末,如雲︰
問︰此言二障各障一果,爲定別障?爲亦互通?答︰此不定,或別,或通。此中且說定勝障故,說各別障,至下﹝卷十中,此處雲:「應知聖教依勝用說」﹞當知。
[140] 「此解」二字,《金藏》無。
[141] 「下」字,《金藏》無。
[142] 即菩提果。
[143] 「釋」字,《金藏》作「義」。
[144] 即九門分別。
[145] 余本作「第一」二字。
[146] 「二、相應得智名非識等」以下五十二字,《金藏》有,余本無。
第一、出體辨四智差別門中,分四︰一、出大圓鏡智體,二、出平等性智體,叁、出妙觀察智體,四、出成所作智體。
[147] 《金藏》作「彼文」二字,余本作「法複」二字。
[148] 《金藏》作「理」,余作「余」。
[149] 「細」字下,余本有「謂」字,金陵本作「諸」,《金藏》無。
《佛地經論》原文作:
謂離一切我、我所執,一切所取、能取分別﹝藏文作「me lov lta bu”i ye wes ni var ”dzin pa dav/ va yir ”dzin pa dav/ gzuv ba dav ”dzin par rnam par rtog pa las dben pa/」﹞,所緣、行相,不可了知﹝藏文作「dmigs pa dav rnam pa yovs su ma chad pa/」﹞。
[150] 「一切種智及一切智」,靈泰《抄》謂:「即緣事智」、「即是緣理
智」。余本此處有「…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四、廣所轉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