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即」字,《金藏》有,余无。
[80] 《金藏》作「得」,余作「行」。
[81] 原有「等」字。
[82] 见《瑜伽》卷五十三中。
[83] 见《对法》卷二。
[84] 见《显扬》卷一末。
[85] 善、不善、无记。
[86] 《金藏》作「分三性真为三」字,余作「加三性真如」五字。
[87] 本论卷二初云︰
诸无为法略有二种︰一、依识变,假施设有:谓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别有虚空等相。数习力故,心等生时,似虚空等无为相现。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离诸障碍,故名虚空。由简择力灭诸杂染,究竟证会,故名择灭。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或缘缺所显,故名非择灭。苦乐受灭,故名不动。想受不行,名想受灭。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设名。遮拨为无,故说为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故诸无为非定实有。
[88] 《枢要》卷中〈无为章〉,以五门分别。
[89] 谓不动、想受灭。
[90] 《金藏》作「毕」,余作「究」。
[91] 如《显扬》卷十八云︰
由四种离系故,建立余四无为︰谓非择灭等。四种离系者,谓缘解脱毕竟离系;简择烦恼究竟离系;苦乐暂时离系;心、心法暂时离系。
[92] 《金藏》作「彼」,余作「诸」。
[93] 「暂离」,金陵本作「系离」。
[94] 「永」字,《金藏》有,余无。
[95] 《金藏》作「者」,余作「有」。
[96] 「人」字,《金藏》有,余无。
[97] 「女人身」,原作「若女」。
[98] 「迦」字,《金藏》缺。
[99] 「迦」字,《金藏》有,余无。
[100] 「取」字,原作「愿」。
[101] 《瑜伽》卷五十三原文作:
若学见迹﹝藏文作「slob pa gźi mthov de/(疑「dav」)」﹞,于卵、湿二生﹝藏文作「sgo va las skye ba dav/ drod gwer las skye ba”i skye gnas dav/」﹞、北拘卢洲﹝藏文作「byav gi sgra mi sban du skye ba dav/」﹞、无想天﹝藏文作「”du wes med pa”i sems can du skye ba dav/」﹞、若女、若扇搋迦﹝藏文作「za ma dav/」﹞、若半择迦、无形﹝藏文作「mtshan med dav/」﹞、二形等生﹝藏文作「mtshan gbis par skye ba dav/」﹞,及于后有,若爱、若愿,所得非择灭,当知一向决定。
[102] 「暂」字,《金藏》有,余无。
[103] 「子」字,《金藏》有,余无。
[104] 「遇」字,《金藏》误作「过」。
[105] 「余」字,《金藏》有,余无。
[106] 「灭」字,《金藏》有,余无。
[107] 《金藏》作「不永」,余作「永不」。
[108] 「不动」等七字,《金藏》有,余无。
[109] 《金藏》无「永」字,余本无「者」字,今兼存之。
[110] 《金藏》有,符原论,余缺。
[111] 《对法》卷二原文作:
有二种应断法﹝藏文作「spav bar bya ba ni gbis su blta”o/(疑应作「te」)﹞谓诸烦恼,及此﹝金藏有,符原论,余缺﹞所依受。受有二种︰变异及不变异﹝藏文作「bon movs pa dav/ de”i gnas su gyur pa”i tshor ba”o/ tshor ba de yav rnam pa gbis te/ ”gyur bar byed pa dav/ ”gyur ba mi byed pa ste/」﹞。如其次第,苦、乐、非苦乐﹝藏文作「bde sdug dav dav/ bde ba yav ma yin sdug bsval yav ma yin pa dav go rims so/」﹞,当知烦恼断故,建立择灭;二受断故,建立不动及想受灭﹝藏文作「tshor ba gbis spov bas mi g·yo ba dav/ ”du wes dav tshor la ”gog pa rnam par gźag go/」﹞。
[112] 《金藏》无「道」字,余本无「等」字,今兼用之。
[113] 泰《抄》牒文、《金藏》无「子」字。
[114] 「今」字,泰《抄》牒文、《金藏》无。
[115] 「此」字,《金藏》作「之果」二字。
[116] 《金藏》作「后」,余作「永」。
[117] 《金藏》作「于」,余泰《抄》牒文作「在」。
[118] 「先」字下,余本有「择」字,泰《抄》牒文、《金藏》无。
[119] 「惑」字,泰《抄》牒文、《金藏》作「或」。
[120] 「后永」二字,金陵本、《续藏》作「复永」。
《金藏》云「作『复』字,非是」。
[121] 「而」等五字,《金藏》有,余无。
[122] 「是」字,《金藏》有,余无。
[123] 灵泰《抄》云︰
然有二本《疏》云文不同︰有本言「三无为」者,即约论文中第二师说,后三皆择灭说也。有一本云「二无为」中「是择灭」者,即约第二师不动、想受灭皆是择灭摄,以断障得故。二取《疏》文皆正。
[124] 「不动等二」四字,《金藏》有,余无。
[125] 「惑」字,《金藏》有,余无。
[126] 「二」字,《金藏》有,余无。
[127] 「不动等」三字,《金藏》有,余无。
[128] 《金藏》作「惑」,余作「灭」。
[129] 即《显扬》卷十八。
[130] 本论《述记》卷十一云︰
若离第三静虑欲时,得于一切苦乐受灭,即此真如,说名不动。乃至若离无所有处欲,想、受不行,即此真如,名想受灭。《对法》第二,及《瑜伽》第五十三、《显扬》第一、第十八等说。然《显扬》﹝卷十八﹞亦苦、乐等无为是暂时离系。此说二性无为,下三性中遍计所执有、无合说﹝即染、净二依他合论﹞。
[131] 《杂集论述记》卷十末云︰
言「此所依受」者,谓为根、为境、相应法受,总名烦恼所依之受;或除相应缚、所缘缚,或断硬涩性,总名断受;非要体无。通三性法种子、现行,随所应皆得。
又解︰「所依受」者,唯说俱时受。以是离系、断相应缚得故,非孤断受等。彼非是离系得无为故。此文据一分故,故离系。《显扬》据孤断一分故,言暂时离系。若依前解,此文为尽理,摄二皆尽故。
[132] 「显」字,《金藏》有,余无。
[133] 见本论卷二初,如云︰
苦、乐受灭,故名不动;想、受不行,名想受灭。
[134] 「下」字,《金藏》无。
[135] 「外人」二字,《金藏》无。
[136] 「亦障」二字,《金藏》无。
[137] 「障」字,《金藏》无。
[138] 《金藏》作「定」,余作「实」。
[139] 即本论《述记》卷一末,如云︰
问︰此言二障各障一果,为定别障?为亦互通?答︰此不定,或别,或通。此中且说定胜障故,说各别障,至下﹝卷十中,此处云:「应知圣教依胜用说」﹞当知。
[140] 「此解」二字,《金藏》无。
[141] 「下」字,《金藏》无。
[142] 即菩提果。
[143] 「释」字,《金藏》作「义」。
[144] 即九门分别。
[145] 余本作「第一」二字。
[146] 「二、相应得智名非识等」以下五十二字,《金藏》有,余本无。
第一、出体辨四智差别门中,分四︰一、出大圆镜智体,二、出平等性智体,三、出妙观察智体,四、出成所作智体。
[147] 《金藏》作「彼文」二字,余本作「法复」二字。
[148] 《金藏》作「理」,余作「余」。
[149] 「细」字下,余本有「谓」字,金陵本作「诸」,《金藏》无。
《佛地经论》原文作:
谓离一切我、我所执,一切所取、能取分别﹝藏文作「me lov lta bu”i ye wes ni var ”dzin pa dav/ va yir ”dzin pa dav/ gzuv ba dav ”dzin par rnam par rtog pa las dben pa/」﹞,所缘、行相,不可了知﹝藏文作「dmigs pa dav rnam pa yovs su ma chad pa/」﹞。
[150] 「一切种智及一切智」,灵泰《抄》谓:「即缘事智」、「即是缘理
智」。余本此处有「…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四、广所转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