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义,即于本质起影像觉,然影像义无别可得,此亦如是应知虽无爱与非爱真实果义、而现可得。
[105] 《摄论‧世亲释》解云︰
如弄影者﹝随其意愿﹞,有其种种光影可得,虽有多种光影可得,而光影义实无所有﹝藏文作「ji ltar grib ma”i rtsed mo ”dod pa”i dbav gis rnam pa sna tshogs sgyur bar byed pa na de ni mig yor gyi don med bźin du yav rnam pa sna tshogs su snav ba ni dmigs so/」﹞,识亦如是无种种义,而有种种义现﹝似﹞可得﹝藏文作「de bźin rnam par wes pa yav don rnam pa sna tshogs med na yav don rnam pa sna tshogs pa bid snav ba yin no/」﹞。
[106] 「戏论言说」,藏文作「tha sbad brjod pa sna tshogs/」。
[107] 《摄论‧无性释》解云︰
又如谷响,实无有声,而令听者似闻多种言说境界﹝藏文作「rna ba”i yul mav por gnas pa/」﹞,种种言说语业,亦尔﹝藏文作「vag gi las bźin du yav tha sbad rnam pa sna tshogs su gnas so/」﹞。
[108] 「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藏文作「yav dag par ”dzin pa”i tiv ve ”dzin
gyi spyod yul/」。
[109] 「水月」,藏文作「chu zla/」。
《摄论‧无性释》解云︰
又如水月润滑澄清性故,虽无有月,而月可取﹝藏文作「ji ltar chu gwer ba (藏文世亲《释》作「rlan pa bid」)dav dav ba”i phyir zla ba med bźin du yav de”i nav na yod par ”dzin pa de bźin du/」﹞。缘实义境之所熏修润渍为性诸三摩地相应之意,亦复如是。虽无所缘实义境界。而似有转﹝藏文作「yav dag pa”i don la dmigs pa bid du yid ches pa”i rlan gyis bdag bid kyi tiv ve ”dzin dav ldan pa”i yid kyav dmigs pa”i don med bźin du ”jug go/」﹞。
此与影像有何差别?定不定地﹝藏文作「mbam bźag pa dav mbam ma bźag pa bid du/」﹞,而有差别。有说面等众缘和合,水镜等中面等影生分明可取。如众彩力颇胝迦﹝梵文「sphatika」﹞等种种色生﹝藏文作「dper na be bar gźag pa la sogs pa”i dbav gis wel la sogs pa lta bu”o sbam du sems na/ de ma yin te/」﹞。为不尔耶?所取差别﹝藏文作「tha dad du ”dzin pa”i phyir ro/」﹞,如离水、镜,月、面等影分明可得﹝藏文作「khron pa”i nav ltar bźin dav zla ba la sogs pa”i gzugs brban me lov dav chu dav tha dad par dmigs pa ltar/」﹞,颇祇迦等所现众色,则不如是;故非同喻。又非我等许有水等种种实义,有法不成,故非比量。
[110] 「菩萨无颠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sems phyin ci ma﹝藏文缺「ma」字,今依汉译加﹞ log pa rnams sems can
gyi bya ba sgrub pa”i phyir bsams bźin du/」。
[111] 《摄论‧世亲释》解云︰
譬如变化实无有义,由化者力一切事成﹝无性作「而能化者,无有颠倒,于所化事,勤作功用」﹞,非变化义而不可得;应知此中亦复如是所受自体其义虽无﹝藏文作「bdag gi lus len pa”i don med bźin du/」﹞,而有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受自体义现可得﹝藏文作「yav sems can thams cad kyi don byed pa po”i bdag gi lus len pa”i be bar dmigs par blta bar bya”o/」﹞。
《摄论‧无性释》又解云︰
依此变化,说名变化。……虽无遍计所执有情﹝义﹞,于依他起诸有情类,由哀愍故﹝藏文作「rjes su bzuv bar ”dod pas/」﹞,而往彼彼诸所生处,摄受自体。
[112] 《摄论‧无性释》结前解云︰
应知此中唯有尔所虚妄疑事︰所谓内、外、受用差别、身业、语业、三种意业、非等引地、若等引地、若无颠倒,于此八事诸佛世尊说:八种喻,诸有智者闻是所说,于定不定地能正解了。
[113] 见《中边论》卷下〈辨无上乘品〉。
[114] 如论文解十无倒中,第四「不动无倒」颂文「非无如幻等」云︰
前说诸义离有非有﹝藏文作「don gyi med pa dav yod pa gov du bwad ma thag pa gav yin pa de ni/」﹞,此如幻等非有无故。谓如幻作诸象马﹝藏文无「马」。下同﹞等,彼非实有象马等性﹝「性」,藏文作「dvos po/」﹞,亦非全无。乱识﹝藏文作「”khrul pa tsam/」﹞似彼诸象马等而显现故。如是诸义无如现似所取能取定实有性﹝藏文作「ji ltar gzuv ba dav ”dzin par snav ba ltar yod pa ma yin la/」﹞。「等」声,显示阳焰、梦境,及水月等,如应当知。以能谛观义如幻等,于有无品心不动散﹝藏文作「mi ”phro ba/」。藏文《摄论》中作「rnam par g·yev la/」,汉译作「散动」﹞。如实知见此不动者,应知是于不动无倒。
《中边论述记》卷下云︰
其阳焰等似水等事,喻依他性,于焰等上执实水等,喻计所执。故论说言「如应当知」。此等八喻,《摄大乘》等唯喻依他,说其事故。此中通喻遍计所执,通说执故,亦不相违。广如《摄论》﹝卷二、两《释》卷四﹞等说。
问︰依他、所执,皆同八喻,此二俱通有及非有,二性何别?依他有体,及有作用,但不真实,异于真如不如所执。遍计所执但似妄情有法显现,无体无用,不同依他妄情是有,不如实知,实体非无,故二性别。又依他同缘法、可断法、谛摄法、蕴界处法、能所执法,遍计所执,则不如是,故二性殊。
[115] 不空译《大乘密严经》卷下云︰
若法是无漏,其义不可舍;自觉圣智境,此性名真实。
诸法相差别,已说其自性;若离自性门,诸法不明了。
[116] 「彼」字,《金藏》无。
[117] 「今」字,《金藏》作「后」。
[118] 「三」字下,《金藏》有「行」字。
[119] 「等」字,《金藏》无。
[120] 「一切三分皆」五字,《金藏》有,余无。
[121] 「俱」,即亦有亦无。
[122] 「不俱」,即非有非无。
[123] 「俱」,即亦一亦异。
[124] 「不俱」,即非一非异。
[125] 「俱」,即亦实不实。
[126] 「不俱」,即非实非不实。
[127] 「等」,谓石女儿,龟毛、兔角、沙中油。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二、结三自性皆不离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