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二、结三自性皆不离心▪P6

  ..续本文上一页 rig pa tsam gyi ”du wes kyav bzlog nas ”jug ste/ de”i tshe byav chub sems dpa” don gyi ”du wes rnam par bwig pa de la yid kyi brjod pa thob pa”i chos kyi bag chags kyi rgyu las byuv ba de dag don du snav ba thams cad ”byuv ba”i skabs med pa yin no/」〉,故似唯识〈藏文作「rnam par rig pa tsam du snav ba/」〉亦不得生。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藏文作「gav gi tshe don thams cad la rnam par mi rtog pa”i miv la gnas wiv/」〉,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藏文作「chos kyi dbyiv la mvon sum gyi tshul gyis gnas pa/」〉」)。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藏文作「de”i tshe byav chub sems dpa” de”i dmigs par bya ba dav dmigs par byed pa mbam pas mbam pa”i ye wes rnam par mi rtog pa ”byuv ste/」),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

  

  又云「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藏文作「miv dav dvos gbis phan tshun du/ glo bur yin par yovs su btsal/」);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藏文作「btags pa rnam pa gbis po la/ de tsam bid du btsal bar bya/」)。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藏文作「yav dag ji bźin yovs wes pas/ don med par ni rtog gsum dav/ de med phyir yav de med par/ mthov gsum la ”jug pa yin/」)」。无性解云「言『实智』者,谓从寻思所生四种如实遍智。『观无义』者,谓观其义本来无有。『唯有分别三』者,观见唯有三种分别︰谓名分别(藏文作「miv du rtog pa dav/」)、自性假立分别(藏文作「vo bo bid du btags par rtog pa dav/」)、差别假立分别(藏文作「khyad par du btags par rtog pa”o/」)。『彼无故此』者,谓义无故,观此三种分别亦无。『是即入三性』者,如上所说即是悟入三种自性」。

  

  初半颂,悟入遍计所执。次半颂,悟入依他起性。后一颂,悟入圆成实性(亦依无性、世亲两《释》)。

  

  《成唯识》(卷八引《密严经》卷下颂文)云「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如是上下三处不同。

  

  《摄论》初文︰暖、顶二位悟入所执;忍、第一法,悟入依他;初地初心入圆成实。

  

  《摄论》第二文︰暖、顶、(四)寻思悟入(前)二性,四如实智悟入圆成。

  

  《成唯识》文︰要入初地方悟三性。别有三文,义理唯二︰一者、实证(《佛性论》卷二作「通达」或「得」)。二者、相似(《佛性论》作「照了」。如云「问曰︰修观行人能如真实理入分别性,照了何性耶?答曰︰了真实性。问曰︰修观行人如真实理入真实性,照了何性?答曰︰了依他性故。然后得真实性,是名通达」)。

  

  《成唯识》(及《佛性论》)中据实亲证,由(能观)无漏二智,真俗、前后方可证得后二性故。证二性时,不见二取,即名证(得)彼计所执无。无法体、无智,何所证?心所变无,依他起摄。真如理无,圆成实摄。故计所执,不说别证。但于二性,不见二取,可名悟入遍计所执。然正体智达无、证理,多说此智证计所执。虽见道前,亦已不见,未亲得二,不名证无;故于初地,方名证得。

  

  《摄论》初文悟圆成者,据实证得,与《唯识》同。悟前二性,据相似悟。长时、多分,意解思惟前二性故。短时、少分,虽亦相似悟入圆成,非长时、多分,亦非亲证,故据实说。(《瑜伽》卷七十四初云︰「问︰诸观行者通达遍计所执自性时,当言行于相?当言行于无相耶?答︰若以世间智而通达时,当言行于相〈藏文作「”jig rten pa”i wes pas rtogs pa ni mtshan ma la spyod par brjod par bya”o/」〉。若以出世智而通达时,当言行于无相〈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 la/」〉如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当知亦尔。」)

  

  《摄论》次文悟入三性,总据相似意趣而说。创观名事不相属故,名悟入所执。次观唯有识量及假名等诸法,虽未证实,名悟依他。如实智位虽实有相,而未证真,二取俱亡,与真智观相似趣入,意解亦谓即是真如。故实智位名入圆成,实谓悟入。《摄论》据相似意解三性,别明悟入。

  

  《唯识》据真实别证二性,通证所执。虽文有异,而不相违。余所有文、皆准此释」﹞。

  

  何故二空理有浅深?悟生不必悟法。二性亦有浅深,不悟深时,必不悟浅,要达理方达事也?

  

  答︰二理有别障,断生执时,不悟法空,二性无别障,不悟本理时,不能悟末事。未有先悟事而后悟生空,故悟真理,方了俗事。思之可解。

  

  [95] 「此叙入地」四字,《金藏》有,余无。

  

  [96] 即本论卷九中,如云︰

  

  五、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

  

  [97] 「起」字,原作「也」,今改。

  

  [98] 《佛性论》卷二初云︰

  

  因缘义无倒故,是以对分别性﹝即遍计所执性﹞,故名为有。对后真性,故非实有,是名有不真实。

  

  [99] 见《大般若经》卷五十五、卷二百九十一、卷三百七十九等。

  

  今只以初分〈着不着品〉第三十六之五、卷二百九十一,说「五蕴」

  

  为例云︰

  

  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执是色、是受、想、行、识,亦不执由色、由受、想、行、识,亦不执属色、属受、想、行、识,亦不执依色、依受、想、行、识。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虽知诸法如幻乃至如寻香城,而不执是幻;乃至是寻香城,亦不执由幻;乃至由寻香城,亦不执属幻;乃至属寻香城,亦不执依幻,乃至依寻香城。

  

  又如初分〈诸功德相品〉第六十八之一、卷三百七十九云︰

  

  汝等当知色如梦,都无自性,受、想、行、识,如梦都无自性。色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幻事、如寻香城、如变化事,都无自性。受、想、行、识,如响乃至如变化事,都无自性。

  

  [100] 见《摄论》卷二、两《释》卷五。原文作:

  

  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

  

  《摄论‧无性释》解云︰

  

  于虚妄义所起诸疑﹝藏文作「nor ba bid du som bi za ba ste/」﹞,云何无义,遍计度时,分明显现似所行境﹝藏文作「ji ltar don med pa kun brtags pa spyod yul du ”gyur sbam du sems pa/」﹞?为遮此疑,说幻事喻。如实无象,而有幻象所缘境界,依他起性亦复如是。虽无色等所缘六处,遍计度时,似有所缘六处显现。

  

  [101] 《摄论‧无性释》解云︰

  

  又如阳焰于飘动时,实无有水,而有水觉;外器世间,亦复如是﹝藏文作「phyi rol gyi snod kyi ”jig rten yav de bźin no/」﹞。

  

  《摄论‧世亲释》亦解云︰

  

  由动摇故,虽无有义,而生水觉。

  

  [102] 「境」字,原作「喻」。

  

  《摄论‧无性释》解云:

  

  又如梦中,睡眠所起心、心法聚,极成昧略﹝藏文作「bsdus par ”gyur ba”o/」﹞,虽无女等﹝藏文作「mo la sogs pa”i/」﹞种种境义,有爱非爱境界受用;觉时亦尔。

  

  [103] 「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转」,藏文作「las dge ba dav mi dge ba

  

  rnams kyi ”bras bu ”dod pa dav mi ”dod pa/」。

  

  [104] 「镜像」,原作「影像」。

  

  《摄论‧无性释》解云︰

  

  又如影像,于镜等中还见本质,而谓我今别见影像,而此影像实无所有;非等引地善恶思业本质为缘﹝藏文作「mbam par ma gźag pa”i dge ba dav mi dge ba”i sems pa las kyi vo bo la brten nas/」﹞,影像果生,亦复如是﹝藏文作「med bźin du yav ”bras bu ”grub pa”o/」﹞。

  

  《摄论‧世亲释》解云︰

  

  譬如影像实无…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二、结三自性皆不离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