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二、結叁自性皆不離心▪P6

  ..續本文上一頁 rig pa tsam gyi ”du wes kyav bzlog nas ”jug ste/ de”i tshe byav chub sems dpa” don gyi ”du wes rnam par bwig pa de la yid kyi brjod pa thob pa”i chos kyi bag chags kyi rgyu las byuv ba de dag don du snav ba thams cad ”byuv ba”i skabs med pa yin no/」〉,故似唯識〈藏文作「rnam par rig pa tsam du snav ba/」〉亦不得生。由是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藏文作「gav gi tshe don thams cad la rnam par mi rtog pa”i miv la gnas wiv/」〉,于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藏文作「chos kyi dbyiv la mvon sum gyi tshul gyis gnas pa/」〉」)。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藏文作「de”i tshe byav chub sems dpa” de”i dmigs par bya ba dav dmigs par byed pa mbam pas mbam pa”i ye wes rnam par mi rtog pa ”byuv ste/」),由此,菩薩名已悟入圓成實性」。

  

  又雲「名事互爲客,其性應尋思(藏文作「miv dav dvos gbis phan tshun du/ glo bur yin par yovs su btsal/」);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藏文作「btags pa rnam pa gbis po la/ de tsam bid du btsal bar bya/」)。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叁。彼無故此無,是即入叁性(藏文作「yav dag ji bźin yovs wes pas/ don med par ni rtog gsum dav/ de med phyir yav de med par/ mthov gsum la ”jug pa yin/」)」。無性解雲「言『實智』者,謂從尋思所生四種如實遍智。『觀無義』者,謂觀其義本來無有。『唯有分別叁』者,觀見唯有叁種分別︰謂名分別(藏文作「miv du rtog pa dav/」)、自性假立分別(藏文作「vo bo bid du btags par rtog pa dav/」)、差別假立分別(藏文作「khyad par du btags par rtog pa”o/」)。『彼無故此』者,謂義無故,觀此叁種分別亦無。『是即入叁性』者,如上所說即是悟入叁種自性」。

  

  初半頌,悟入遍計所執。次半頌,悟入依他起性。後一頌,悟入圓成實性(亦依無性、世親兩《釋》)。

  

  《成唯識》(卷八引《密嚴經》卷下頌文)雲「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如是上下叁處不同。

  

  《攝論》初文︰暖、頂二位悟入所執;忍、第一法,悟入依他;初地初心入圓成實。

  

  《攝論》第二文︰暖、頂、(四)尋思悟入(前)二性,四如實智悟入圓成。

  

  《成唯識》文︰要入初地方悟叁性。別有叁文,義理唯二︰一者、實證(《佛性論》卷二作「通達」或「得」)。二者、相似(《佛性論》作「照了」。如雲「問曰︰修觀行人能如真實理入分別性,照了何性耶?答曰︰了真實性。問曰︰修觀行人如真實理入真實性,照了何性?答曰︰了依他性故。然後得真實性,是名通達」)。

  

  《成唯識》(及《佛性論》)中據實親證,由(能觀)無漏二智,真俗、前後方可證得後二性故。證二性時,不見二取,即名證(得)彼計所執無。無法體、無智,何所證?心所變無,依他起攝。真如理無,圓成實攝。故計所執,不說別證。但于二性,不見二取,可名悟入遍計所執。然正體智達無、證理,多說此智證計所執。雖見道前,亦已不見,未親得二,不名證無;故于初地,方名證得。

  

  《攝論》初文悟圓成者,據實證得,與《唯識》同。悟前二性,據相似悟。長時、多分,意解思惟前二性故。短時、少分,雖亦相似悟入圓成,非長時、多分,亦非親證,故據實說。(《瑜伽》卷七十四初雲︰「問︰諸觀行者通達遍計所執自性時,當言行于相?當言行于無相耶?答︰若以世間智而通達時,當言行于相〈藏文作「”jig rten pa”i wes pas rtogs pa ni mtshan ma la spyod par brjod par bya”o/」〉。若以出世智而通達時,當言行于無相〈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 la/」〉如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當知亦爾。」)

  

  《攝論》次文悟入叁性,總據相似意趣而說。創觀名事不相屬故,名悟入所執。次觀唯有識量及假名等諸法,雖未證實,名悟依他。如實智位雖實有相,而未證真,二取俱亡,與真智觀相似趣入,意解亦謂即是真如。故實智位名入圓成,實謂悟入。《攝論》據相似意解叁性,別明悟入。

  

  《唯識》據真實別證二性,通證所執。雖文有異,而不相違。余所有文、皆准此釋」﹞。

  

  何故二空理有淺深?悟生不必悟法。二性亦有淺深,不悟深時,必不悟淺,要達理方達事也?

  

  答︰二理有別障,斷生執時,不悟法空,二性無別障,不悟本理時,不能悟末事。未有先悟事而後悟生空,故悟真理,方了俗事。思之可解。

  

  [95] 「此敘入地」四字,《金藏》有,余無。

  

  [96] 即本論卷九中,如雲︰

  

  五、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

  

  [97] 「起」字,原作「也」,今改。

  

  [98] 《佛性論》卷二初雲︰

  

  因緣義無倒故,是以對分別性﹝即遍計所執性﹞,故名爲有。對後真性,故非實有,是名有不真實。

  

  [99] 見《大般若經》卷五十五、卷二百九十一、卷叁百七十九等。

  

  今只以初分〈著不著品〉第叁十六之五、卷二百九十一,說「五蘊」

  

  爲例雲︰

  

  若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色、是受、想、行、識,亦不執由色、由受、想、行、識,亦不執屬色、屬受、想、行、識,亦不執依色、依受、想、行、識。是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又如初分〈諸功德相品〉第六十八之一、卷叁百七十九雲︰

  

  汝等當知色如夢,都無自性,受、想、行、識,如夢都無自性。色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幻事、如尋香城、如變化事,都無自性。受、想、行、識,如響乃至如變化事,都無自性。

  

  [100] 見《攝論》卷二、兩《釋》卷五。原文作:

  

  雲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

  

  《攝論‧無性釋》解雲︰

  

  于虛妄義所起諸疑﹝藏文作「nor ba bid du som bi za ba ste/」﹞,雲何無義,遍計度時,分明顯現似所行境﹝藏文作「ji ltar don med pa kun brtags pa spyod yul du ”gyur sbam du sems pa/」﹞?爲遮此疑,說幻事喻。如實無象,而有幻象所緣境界,依他起性亦複如是。雖無色等所緣六處,遍計度時,似有所緣六處顯現。

  

  [101] 《攝論‧無性釋》解雲︰

  

  又如陽焰于飄動時,實無有水,而有水覺;外器世間,亦複如是﹝藏文作「phyi rol gyi snod kyi ”jig rten yav de bźin no/」﹞。

  

  《攝論‧世親釋》亦解雲︰

  

  由動搖故,雖無有義,而生水覺。

  

  [102] 「境」字,原作「喻」。

  

  《攝論‧無性釋》解雲:

  

  又如夢中,睡眠所起心、心法聚,極成昧略﹝藏文作「bsdus par ”gyur ba”o/」﹞,雖無女等﹝藏文作「mo la sogs pa”i/」﹞種種境義,有愛非愛境界受用;覺時亦爾。

  

  [103] 「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轉」,藏文作「las dge ba dav mi dge ba

  

  rnams kyi ”bras bu ”dod pa dav mi ”dod pa/」。

  

  [104] 「鏡像」,原作「影像」。

  

  《攝論‧無性釋》解雲︰

  

  又如影像,于鏡等中還見本質,而謂我今別見影像,而此影像實無所有;非等引地善惡思業本質爲緣﹝藏文作「mbam par ma gźag pa”i dge ba dav mi dge ba”i sems pa las kyi vo bo la brten nas/」﹞,影像果生,亦複如是﹝藏文作「med bźin du yav ”bras bu ”grub pa”o/」﹞。

  

  《攝論‧世親釋》解雲︰

  

  譬如影像實無…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二、結叁自性皆不離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