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藏文作「thos pa”i bag chags kyi rgyu las byuv ba/ tshul bźin yid la byed pas bsdus pa/」﹞似法、似义有见意言﹝藏文作「chos dav don snav ba lta ba dav bcas pa”i yid kyi brjod pa dav/」﹞,由四寻思──谓由名、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藏文作「yav dag pa ji lta ba bźin du yovs su wes pa bźi/」﹞──谓由名、事、自性、差别假立,如实遍知如是﹝藏文作「rav bźin dav khyad par ji lta ba bźin du yovs su wes pa rnams kyis ”jug ste/」﹞皆同不可得故﹝藏文作「de dag mi dmigs pa”i phyir ro/」﹞。
《摄论‧无性释》解云︰
于加行时﹝藏文作「sbyor ba”i dus na/」﹞,推求行见﹝藏文作「ves par rtog pa”i rnam pa”i lta ba/」﹞,「假有实无」方便因相,说名寻思﹝藏文作「dmigs pa med pa”i rnam par ”jug pa”i yovs su rtog pa”o/」﹞。了知假有实无所,得决定行智﹝藏文作「dmigs pa med par ves pa”i ye wes ni/」﹞、方便果相﹝藏文作「”bras bu”i rav bźin te/」﹞,名如实智。
《摄论》续云:
以诸菩萨如是如实为入唯识,勤修加行,即于似文似义意言﹝藏文作「yi ge dav don snav ba”i yid kyi brjod pa de la/」﹞,推求文名唯是意言﹝藏文作「yi ge”i miv de yav yid kyi rtog pa tsam du zad par yav dag par rtog go/」﹞。
《摄论‧无性释》解云︰
此中「名」者,谓色、受等。亦摄名因、名果等﹝藏文无此七字﹞。寻思此名唯意言性,唯假非实,不离意言,名名寻思。
论续云:
推求依此文名之义亦唯意言。
《摄论‧无性释》解云︰
义寻思者﹝藏文作「dvos po yovs su tshol ba ni/」﹞,如名身等所诠表得蕴、界、处等。推求此性唯假非实﹝藏文作「brjod pa de bźin du yovs su grub par rtog pa ste/」﹞,如有种类、种类相应、差别可得﹝藏文作「rigs rigs can gyi ”brel ba tha dad na/」﹞,如是所诠、能诠相应﹝藏文作「de dav ldan pa”i brjod pa ni/」﹞,不应理故。「推求依此文名之义亦唯意言」者﹝藏文无此牒文,下文均解「义寻思」。应从﹞寻思依名所表外事,唯意言性﹝藏文作「miv gi dvos po brjod par bya ba”i don gav yin pa/ miv la brten pa”i brjod par bya ba de la yav yid kyi brjod pa tsam du zad par rtog par byed de/」﹞思惟此义似外相转,实唯在内﹝藏文作「phyi rol gyi rnam par ”dzin pa las zlog civ/ nav gi yan lag tu be bar rtog par byed do/」﹞。
论续云:
推求﹝藏文作「yav dag par rtog go/」﹞名义﹝藏文无「义」字﹞、自性、差别,唯是假立。
《摄论‧无性释》解云:
寻思名、义二种自性唯假立相﹝藏文作「vo bo bid du ”dogs pa”i phyir ro/」﹞──谓色﹝藏文作「lus」﹞、受等名、义自性实无所有,假立自性。譬如假立补特伽罗。寻思名、义二种差别亦假立相──谓无常﹝藏文有「苦」﹞等名义差别,唯假立故﹝藏文作「med bźin du khyad par ”dogs pa”i phyir ro/」﹞。
论续云:
若时证得﹝藏文作「dmigs wiv」﹞唯有意言,尔时证知若名、若义﹝藏文作「miv dav bcas pa”i don/」﹞、自性、差别皆是假立﹝藏文作「vo bo bid dav khyad par du btags pa dav bcas wiv/」﹞。
《摄论‧无性释》解云:
证知四种虚妄显现,依他起摄﹝藏文作「vo bo bid dav khyad par gyi sgra gbis dav bcas pa”o/」﹞。
论续云:
自性、差别,义相无故,皆不可得﹝藏文作「vo bo bid dav khyad par du bcas pa don gyi mtshan bid du mi dmigs pa na/」﹞。
《摄论‧无性释》解云︰
了达四种遍计﹝所﹞执义皆不可得。
论续云:
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于此似文、似义意言便能悟入唯有性。
《摄论‧无性释》解云︰
应知此中四种方便﹝藏文作「thabs su gyur pa/」﹞,说名寻思,四种果智,说名四种如实遍智。谓推求﹝藏文作「ves pa」﹞名唯是假立,实不可得,说名寻思。若即于此果智生时,决定了知假有实无,名如实智。如是于事自性、差别,假有实无,推求,决定,说亦应尔。
[254] 谓等相分等四分。
[255] 「者」字,《金藏》无。
[256] 「性」字,《金藏》作「性」,余作「许」。
[257] 见《观所缘缘论》。
[258] 「生」字,《金藏》无。
[259] 「也」字,《金藏》有,余无。
[260] 谓即后识生时。
[261] 智周《演秘》云︰
若难于他,二分无体,应不熏种。此难不然。安慧熏种,不要有体,护法今以自义逼他,非是两家极成之义。
[262] 即阿赖耶识之相分。
[263] 「岂体」二字,《金藏》作「体岂」。
[264] 本论卷二中云︰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虽非一异,而是实有。
[265] 本论卷四亦云︰
论﹝《瑜伽》卷五十二﹞说种子是实有故,假应如无,非因缘故。
[266] 谓能取、所取。
[267] 「及」字,《金藏》作「乃」。
[268] 即遍计所执二分。
[269] 「例之」二字,《金藏》无。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一、广「遍计」与「彼彼」》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