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门广解缘起▪P22

  ..续本文上一页文作「bstan pa dav mi mthun pa med pa”i don dav/」﹞。由观此故,到清净究竟义﹝藏文作「de mthov na rnam par dag pa”i rgyur gyur pa”i don/」﹞,是谛义。

  

  问︰苦谛义云何?答︰烦恼所生行义。

  

  问︰集谛义云何?答︰能生苦谛义。

  

  [424] 「克」字,《金藏》无。

  

  [425] 谓识乃至受种子性。

  

  [426] 《瑜伽》卷五十六云︰

  

  余事所摄支中,二是未来苦支所摄,谓生、老死。五是未来苦因所摄︰谓现法中,从行缘识,乃至触缘受。又即五支,亦是现在苦支所摄──由先世因,今得生起果异熟摄──谓识、名色、六处、触、受。又现在果所摄五支,及未来果所摄二支,总名果所摄缘起。当知余支是因所摄缘起。

  

  [427] 《枢要》卷下云︰

  

  〈决择分〉﹝卷五十六﹞说苦等四谛体,如《疏》。

  

  〈摄事分〉﹝卷九十三﹞说十二分逆观中,生支及识等五,皆是老死

  

  集,如云︰

  

  遂复观察后际集谛因缘所摄现在众苦︰谓遍逆观﹝藏文作「rtog par mdzad do/」﹞受、触、六处、名色与识。当知此中观未来苦,是当苦谛。观彼集因,是当集谛。

  

  即苦、集体同者,集有二种︰一、招感异熟名集,即〈决择〉说唯业、烦恼。二、能生苦名集,〈摄事分〉中生支等是。二论虽别,不相违也。

  

  按︰五十六文正与九十三文同,而与〈本地分〉卷十末文不同。如

  

  云︰

  

  问︰几支苦谛摄及现法为苦?答︰谓生及老死。

  

  问︰几支苦谛摄,当来为苦?答︰识乃至受种子。

  

  问︰几支集谛摄?答︰所余支。

  

  [428] 《金藏》作「义」,余作「也」。

  

  [429]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末原作:

  

  一时而起,次第宣说。

  

  [430]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初云︰

  

  非理作意所引诸行与六识身相应俱有,同生同灭。若未生时,彼能为识远增上缘,彼若生已,便能为识近增上缘。

  

  [431] 本论文卷八︰

  

  经云「行缘识者」,行因缘令识不断,助成识故。

  

  [432] 「准」字,《金藏》作「唯」。

  

  [433] 如《瑜伽》卷九云︰

  

  由迷后有﹝藏文误作「svon gyi mtha” dav/」,即前际﹞,后际无明增上力故,如前于﹝福、非福、不动之身语意﹞诸行若作,若增长﹝藏文作「sogs so/」﹞。由此新所作业﹝藏文作「gsar du las byed pas/」﹞故,说此识名随业识﹝藏文作「las de dav ”brel bar ”gyur te/」﹞,即于现法中,说无明为缘故行生,行为缘故识生。此识于现法中,名为因识。能摄受后生果识故。

  

  [434] 如《对法》卷四云︰

  

  能引支﹝藏文作「”phen pa”i yan lag/」﹞者,谓无明、行、识。为起未来生故,于诸谛境无智为先造诸行业,熏习在心﹝藏文作「bag chags sems la bsgo ba/」﹞故。

  

  [435] 即《对法》。

  

  [436] 由愚谛始起业故。

  

  [437] 「余」下,《金藏》有「虽」字,疑应作「唯」。

  

  [438] 「望色行」,藏文作「gzugs can rnams la/」。

  

  [439] 「望无色行」,藏文作「gzugs can ma yin pa rnams la/」。

  

  [440] 「增上」二字,原作「缘」字。

  

  [441] 《瑜伽》卷十原文作:

  

  问:无明望行为几种缘?答:望诸色行,为增上缘;望无色行,为三缘──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如是余支为缘多少,应如此知。谓有色支望有色支为一增上缘;望无色支为二缘──谓所缘缘及增上缘。若无色支望有色支,唯为一缘;望无色支为三缘──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442] 此问答原作:

  

  问:何故诸支相望无因缘耶?答:因缘者,自体种子缘所显故﹝藏文作「rav gi sa bon gyi rkyen gyis phye ba”i phyir ro/」﹞。

  

  [443] 道邑《义蕴》云︰

  

  由依业有,便非自体;依现爱、取,便非种子。由此,彼论不说因缘。

  

  但《瑜伽》卷十中稍后,便由俱起、无间灭,及久远灭三段,前支后支为缘时,由现行对种子能熏发亦可为因缘,如云︰

  

  诸行望识,为三种缘:由能熏发彼种子故,为俱有缘。如行望识,如是识望名色,名色望六处,六处望触,触望受亦尔。

  

  乃至「有望生」。

  

  亦云︰

  

  熏发彼种子故,为俱有缘。

  

  「无明望行」则云︰

  

  谓由无知,于随顺诸行法中为俱有覆障缘﹝藏文作「sgrib pa”i rkyen/」﹞,为彼彼事,发起诸行。

  

  与行俱时生起无明,使现行再熏种子,有如非理作意功能,由俱起熏。

  

  《对法》说︰

  

  能引支者,谓无明、行、识,为起未来生故,于诸谛境无智为先,造诸行业熏习在心故。

  

  即本于此。《瑜伽》卷十前后两文互为影显。并无违反。

  

  [444] 「依因果性建立」,藏文作「rgyu dav ”bras bu”i tshul du brtan/」。

  

  [445] 「引发」,藏文作「”dren pa”i/」。

  

  [446] 「牵引」,藏文作「”phen pa”i/」。

  

  [447] 「生起」,藏文作「mvon par ”grub pa”i/」。

  

  [448] 《瑜伽》卷十原文作:

  

  问:若诸支相望无因缘者,何故说言依因果体性建立缘起耶?答:依增上缘所摄──引发因、牵引因、生起因故,说名为因。

  

  [449] 《枢要》卷下说「集」有二种︰一、招感异熟名集,二、能生苦

  

  名集。

  

  「业有」,增上缘所摄也。

  

  [450] 《瑜伽》卷十谓:

  

  无明望无色行为三缘。

  

  [451] 「前后因果俱现行故」八字,《金藏》有,余无。

  

  [452] 「行」字,《金藏》无。

  

  [453] 除前六支互望有二缘︰谓无明望行、爱望取、生望老死。及除四

  

  支互望有一所缘缘︰谓有望生、受望爱。所余即识望名色、名色望六处、六处望触、触望受、取望有,以及行望识等,无后二缘。

  

  [454] 即《对法》卷四。

  

  [455] 谓「无明」与「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支,乃

  

  至隔中间八支对「有」支,为一增上缘。

  

  [456] 无明与爱隔中间六支,与取再隔一支。

  

  [457] 「者」字,《金藏》有,余无。

  

  [458] 「谓」字,《金藏》无。

  

  [459] 《对法》卷四说「所引支」云︰

  

  谓名色、六处、触、受,由心习气力,能令当来名色等前后相依,次第生起种子得增长﹝藏文作「brtas pa”i/」﹞故。

  

  又说「能生支」云︰

  

  谓爱、取、有。由未断欲等爱力﹝藏文作「”dod pa la sogs pa”i sred pa ma spav pa”i bav gis/」﹞,于欲等中爱乐﹝藏文作「dga” ba/」﹞妙行﹝藏文作「legs par spyod pa dav/」﹞、恶行差别﹝藏文作「bes par spyod pa”i rnam pa la sogs par/」﹞为先,发起贪、欲,以有有取识故﹝藏文作「dga” ba svon du ”gro ba”i ”dun pa dav ”dod chags kyi be bar len pa dav bcas pa”i rnam par wes pa yod par ”gyur na/」﹞,于命终位将与异熟﹝藏文作「为将与果」,无「异熟」二字﹞随顺贪、欲,随一业习气现前有故。

  

  又说「所生支」云︰

  

  谓生、老死。由如是业差别习气﹝藏文作「rnam pa des las gźan pa”i bag chags ”ga”/」﹞现前有故,随于一趣一生﹝藏文作「skye gnas/」﹞等差别众同分中,如先所引﹝藏文作「ji ltar ”phavs pa ”byin du/」﹞,名色等异熟生起故。

  

  [460] 灵泰《抄》云︰

  

  然今逆次中即除因缘、等无间缘,其逆次中即有所缘缘、增上缘。……其识等五果、有支,既约当生位,皆得说为现行支。

  

  [461] 如《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云︰

  

  今此义中,我唯依一增上缘说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此增上缘,复有二种︰一、远,二、近。

  

  复言︰世尊!此增上缘,云何为远?云何为近?世尊告曰︰非理作意若未生时,无明随眠能为诸行远增上缘。生已,便作近增上缘。非理作意所引诸行与六识身相应俱有,同生同灭。若未生时,彼能为识远增上缘;彼若生已,便能为识近增上缘。未死没时,识为名色远增上缘;既死没已,识为名色近增上缘。如以其识望彼名色,如是以其所引色望彼所生名色亦尔。如以名色望彼名色,如是六处望彼六处、触望于触、受望于受,亦复如是。如以无明望彼诸行,无明望爱、爱望于取、取望于有,亦复如是。如是以其识望彼名色,以名色等望名色等,如是以有望生,亦尔。若在胎藏、婴孩、童子、少年时生,能为老死远增上缘。诸根成熟命将尽时,应知能作近增上缘。

  

  [462] 灵泰《抄》云︰

  

  然识等五及有支依当生位,同生老死说。顺中邻次,即十二支如《对法》﹝卷四﹞具四缘等,皆如前作法。若逆中邻次、隔越等,亦准前说。

  

  [463] 「已润」二字,《金藏》作「润已」。

  

  [464] 「上」字,《金藏》有,余无。

  

  [465] 《十地经论》卷八原为:

  

  是中无明、爱、取三分不断,是烦恼道﹝藏文作「de la ma rig pa dav sred pa dav len pa ni bon movs pa”i lam gyi rgyun mi ”chad pa”o/」﹞。行、有二分不断是业道。余因缘分不断,是苦道﹝藏文作「lhag ma rnams ni sdug bsval gyi lam gyi rgyun mi ”chad par rab tu rnam par phye ba”o/」。意为「其余善显示为苦道相续不断」﹞。

  

  《辨中边论》卷上〈辨相品〉则作「三种杂染」。《瑜伽》卷五十六

  

  说余支为「皆事所摄」。

  

  [466] 《金藏》作「亦」,余作「今」。

  

  [467] 灵泰《抄》云︰

  

  今有支中明取于业,故言「有一分」。

  

  [468] 《瑜伽》卷十中,后一段文云︰

  

  问︰云何应知诸行望识为三种缘?答︰由能熏发彼种子故﹝藏文作「sa bon gyi tshul du yovs su bsgo bas na/」﹞,为俱有缘。次后由彼势力转故﹝藏文作「de”i ”og tu dbav byed pas na/」﹞,为无间灭生起缘。由彼当来果得生故﹝藏文作「phyi ma la ”bras bu mvon par ”grub par ”phel bas na/」﹞,为久远灭﹝藏文无「久远灭」三字﹞引发缘。如行望识,如是识望名色、名色望六处、六处望触、触望受,亦尔。

  

  [469] 如《十地经论》云︰

  

  行望识者,行﹝为﹞因缘令识不断,助成识故﹝藏文作「de la sa bon gyi gnas skabs kyis ni ”du byed rgyun mi ”chad par byed de/ de ma spav par mi spovs ba”i phyir ro/ ”bras bu”i gnas skabs kyis ni rton par byed de/ de skyes par de skye ba”i phyir ro/」﹞。意云︰此中由种子分位,能使行相续不断。由彼不断此不断故,由果分位能任持,由彼生,此亦生故。

  

  [470] 即「有」有二分。经论说「有」均含二分。即业种子,亦名业故也。

  

  [471] 如《对法》卷四云︰

  

  若行、若识、若有,是业杂染所摄。

  

  [472] 如《对法》卷四云︰

  

  若无明、若爱、若取,是烦恼杂染所摄。……余是生杂染所摄。

  

  [473] 「所摄」,原作「摄耶」二字。

  

  [474] 如有说为「生」,有说为「事」。

  

  [475] 谓自《瑜伽》卷九中以下,至第十卷全。

  

  [476] 《瑜伽》卷九十三之前半卷。

  

  [477] 「等」,取《摄论‧世亲释》。

  

  [478] 「十」字,《金藏》缺。

  

  [479] 见《略纂》、《杂集论述记》有关章节。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门广解缘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