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ar byed do/」﹞。受用境故,若耽着﹝藏文作「lhag par źen pa dav/」﹞,若希求﹝藏文作「de ”dod par ”gyur ro/」﹞。由希求故,于方觅时﹝藏文作「yovs su tshol bas/」﹞,烦恼滋长﹝藏文作「sog par ”gyur ro/」﹞;烦恼滋长故,发起﹝藏文作「kun nas ldav vo/」﹞后有爱非爱业;由所起业滋长力故﹝藏文作「las bsags pa kun nas lavs pas/」﹞,于五趣生死中,苦果生。苦果生已,有老死等苦︰谓内身变异所引老死苦,及境界变异所引忧、叹、苦、热﹝藏文作「yid mi bde ba/」﹞、恼﹝藏文作「”khrug pa”i/」﹞之苦。
[151] 《瑜伽》卷十原文为:
复有次第差别,依二种缘建立缘起次第︰一、内身缘,二、受用境界缘。内身缘,前六支所摄;受用境界缘,后六支所摄。先﹝藏文作「thog mar ni/」﹞于内身﹝藏文作「lus la/」﹞起我执等﹝藏文作「bdag tu ”dzin pa la sogs pas/」﹞愚﹝藏文作「rmovs so/」﹞;由此不了﹝藏文作「ma wes nas/」﹞诸业所引苦果异熟故,发起诸业;既发起已,即随诸业多起寻思﹝藏文作「de bid la was ches rjes su rtog ste/」﹞;由业与识为助伴故﹝藏文作「grogs rnam par wes pa de dav ldan pa”i las kyis/」﹞,能感当来三种苦果──谓根初起﹝藏文作「”grub pas/」﹞所摄苦果、根圆满所摄苦果、受用境界所摄苦果──即名色为先,触为最后﹝道邑《义蕴》云「触但令彼根等和合,未能领境定属于己,受领纳胜,故分内外」﹞,于现法中依触缘受,发起于爱;由受用境界缘广起追求──或由事业门﹝藏文作「rtsol ba”i sgo dav/」﹞,或由利养门,或由戒禁门,或由解脱门;发起欲求、内身求、邪﹝藏文无﹞解脱求──如是求﹝藏文作「邪寻求」﹞时,令先所起烦恼及业﹝藏文作「de svon du ”gro ba”i las rnams/」﹞所引五趣生死果生。既得生已,老死随逐﹝藏文作「”gyur ro/」﹞。
[152] 「灭」字,本论《述记》原作「减」,今依《瑜伽》改。
[153] 《瑜伽》卷十原文为:
复有次第差别﹝藏文作「rnam gravs/」﹞,谓由三种有情聚︰一、乐﹝藏文作「”dod pa/」﹞出世清净,二、乐世间清净,三、乐着﹝藏文作「lhur ”dzin pa/」﹞境界。由初聚故,灭诸缘起﹝藏文有「使不增长」句﹞,增白净品﹝藏文作「dkar po”i phyogs kyis/」﹞。由第二有情聚故,﹝藏文此处有「虽」字﹞不如实知诸谛道理,若住正念﹝藏文作「dran pa la be bar gnas wiv/」﹞,或作福业,或作有漏修不动业;若﹝藏文此处有「虽」字﹞不住正念,便发非福业;或起追悔所引,或不追悔所引心﹝藏文作「”gyod pa med pa la mchog tu dga” bas yovs su bsgos pa”i sems kyis/」﹞相续住﹝藏文作「was cher gnas te/」﹞。彼又如前于下、中、上生处﹝藏文作「khyad par du ”phags pa dag tu/」﹞,次第能感当来三种苦果;谓名色为先,触为最后。由第三有情聚故,依现受用境所生受﹝藏文作「依受用现境所生受」﹞,于现法中﹝藏文无此四字﹞,如前次第起后﹝藏文作「gźan/」﹞后六支,谓受为先,老死为后。
[154]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上云:
复言:世尊!如是诸分,若引,若生,为一时起?为次第起?世尊告曰:一时而起。次第宣说。复言:世尊!如是诸分。若一时起,何因缘故,先说其引,后说其生?世尊告曰:要由有引,后有方生,非无引故。
[155] 如《瑜伽》卷十,如云︰
问︰何因缘故逆次第中﹝藏文作「lugs las bzlog pa”i go rims su/」﹞,老死为先﹝藏文作「rga wi bzuv ste/」﹞,说诸缘起?答︰依止宣说谛道理﹝藏文作「bden pa”i tshul/」﹞故,以生及老死能显苦谛﹝藏文作「由苦谛能显」。与汉译能所相反﹞。
《对法》卷四云︰
或依安立谛说︰谓老死苦﹝藏文无「苦」字﹞、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藏文作「道」﹞,如是等逆次第说。
[156] 约后二有情聚说。
[157] 道邑《义蕴》云︰
前十,过去;后二,现在。或前十,现在;后二,未来。此约生报业说。若后报业,即三世因果也。
[158] 如本论卷八云︰
此十二支,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与爱、取、有,或异,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显轮转及离断常;施设两重,实为无用。或应过此,便致无穷。
[159] 于中分二、一、总,二、别。
[160] 《对法》卷四云:
无明支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有愚痴,二、与行为缘。令诸有情于有愚痴者,谓由彼所覆,于前、中、后际不如实知故。由此因缘,起如是疑︰我于过去世为有,为无,如是等。与行为缘者︰由彼势力﹝藏文作「de”i dbav gyis/」﹞令后有业得增长﹝藏文作「sogs pa”i/」﹞故。
[161] 道邑《义蕴》云︰
缘三有境,于中起痴,名「缘中痴」。
[162] 《十地经论》原文作:
是中无明有二种作︰一、缘中痴令众生惑﹝藏文作「sems can rnams kyav dmigs pa la rmovs par byed pa/」﹞……二﹝者﹞,与行作因。
[163] 即《对法》卷四。
[164] 「变异」,藏文作「tshod ”gyur ba dav/」。
[165] 「坏少盛」,藏文作「dar la bab pa ”jig pa la sbyor ba”i/」。
[166] 《十地经论》原作:
老亦有二种作︰一者、令诸根熟,二者、与死作因。死亦有二种作︰一者、坏五阴身,二者、以不见知故,而令相续不绝。
[167] 「知见」字,原作「见知」。
[168] 《瑜伽》卷十原作:
由不了达﹝藏文作「知」﹞世俗﹝藏文「brdar btags pa”i/」﹞苦因为缘,起非福行。由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生福及不动行。
[169]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上云:
由无知故,不得诸有真对治道。又无知故,于非对治道起对治想,造诸福行,或不动行。
[170] 如《对法》卷七云︰
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谛苦。世间智境界故。略摄一切五取蕴苦,是胜义谛苦。由安立真如门﹝藏文作「gnas pa”i de bźin bid kyi sgo nas/」﹞出世智境界故。
[171] 如前已引。
[172] 「破」字,原作「成」。《显扬》卷十五〈成苦品〉云:
世俗谛所摄苦有二种,谓苦苦及坏苦。胜义谛所摄有一种,谓行苦;亦名作遍行苦,遍至欲等三界故。
[173] 见《略纂》卷九初,如云:
三恶趣苦相状易知,名「世俗苦」;人天趣苦微隐难了,圣智所知,名「胜义苦」。或有释言︰八苦之中,《对法论》﹝卷七﹞说前七苦名「世俗苦」,第八苦名「胜义苦」。若作此释,第八行苦既通五趣,应唯迷恶趣,亦起福、不动业!前之七苦既通人天,应唯迷善趣,亦造非福业!苦苦、坏苦、行苦等三,通五趣故。由此,故知前释为善。彼「世俗」、「胜义苦」,依别粗细、易难知说;此「世俗」、「胜义苦」,依趣总相,凡圣境说,亦不相违。
卷八初有文大同,「圣智」作「殊胜智者」。并会《对法》「二愚」文
云︰
《对法》第七说迷「世俗苦」,名异熟愚,起非福行。迷「胜义苦」,名真实义愚,起福、不动行﹝原文为「由异熟愚故,发非福行。由真实义愚故,发福及不动行」﹞。
[174] 此上二问二答,其引文见《瑜伽》卷十:
问:如经中说「诸业以贪、瞋、痴为缘」,何故此中, 唯说痴为缘耶?答:此中通说福、非福、不动业缘﹝藏文作「gźi/」﹞。贪、瞋、痴缘,唯生非福业故。问l身、业、语业,思所发起,是则行亦缘行,何故但说无明缘行?答:依发起一切行缘而说故,及依生善染污思缘而说故。
[175] 「支」字,《金藏》有,余无。
[176] 道邑《义蕴》云︰
此言「修」者,即断除义。
[177] 「别抄」卷三同。
[178] 「亦」字,《金藏》无。
[179] 见《瑜伽》卷十中。
[180] 「余通因果」,原作「亦因亦果」。
[181] 谓无明乃至触。
[182] 「三是」,原作「说为」。
[183] 如《瑜伽》卷十云︰
谓所余支说为杂分﹝藏文作「”dres par bstan te/」﹞。所以者何?有二种受,名为杂分︰一、谓后法以触为缘因受﹝藏文作「tshe phyi ma”i reg pa”i rkyen gyis rgyur gyur pa dav/」﹞,二、谓现法与爱为缘果受﹝藏文作「tshe ”di”i sred pa”i rkyen gyis ”bras bur gyur pa ste/」﹞。此二杂说为触缘受。
智周《演秘》云︰
谓受种子以触为缘,后际现受果之因故,故名「因受」。现起报受为缘生爱,是前际果,故名「果受」。
[184] 「死」字,《金藏》有,余无。
[185] 「世」字,原作「在」。
[186] 即《辨中边论》上卷〈辨相品〉。
[187] 「分」,原作「支」。「别抄」卷三,在「所余分」后,尚有「即七
法也」四字。
[188] 「由」字,《金藏》有,余无。
[189] 本论《述记》原作「熟成」,《金藏》作「成熟」。
[190] 「故」字,「别抄」作「成」,应从。
[191] 即卷四。
[192] 「能引、所引」,藏文作「”phen pa”i yan lag dav ”phav pa”i yan lag/」。
[193] 「能生、所生」,藏文作「mvon par ”grub par byed pa”i yan lag dav
mvon par grub pa”i yan lag go/」。
《对法》卷四此句原作:
谓于因时有能引、所引;于果时有能生、所生。
[194] 「等」,取《对法》、《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195] 谓即能引、能生二因果。
[196] 《瑜伽》卷九云︰
如是,于中际中﹝藏文作「dbus kyi mthar/」﹞,无明缘行等,受缘爱等,为因缘故﹝藏文作「为所依」﹞,后际诸行生。
《瑜伽》卷十云︰
问︰几支是引因﹝藏文作「”phen pa”i rgyur/」﹞所摄?答︰从无明乃至受。问︰几支是生因﹝藏文作「mvon par ”grub pa”i rgyur/」﹞?答︰从爱乃至有。问︰几支是生引二因﹝之﹞果所摄耶?答︰于现法、后法中﹝藏文作「tshe ”di nas tshe phyi ma”i/」﹞,识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摄诸支。
[197] 本论卷八原作:
此十二支,十因、二果,定不同世者也。
[198] 如理《义演》云︰
意难云︰如前约当生位说,识等五种亦名果。又于生、老死位中,识等五果亦是现行,何故唯定是因?答︰约过去、未来二世时分定故以明,无过也。
本论《述记》卷四十八解论文云︰
今此中十二支,几定同世者,谓生、老死二,爱、取、有三,无明等前七,各定同世。由痴发业熏发报种,必定同世;故前七支不得别世。起烦恼水,润先六种,转名为有,亦非异时;非起能润隔世异时方起所润。生及老死同世,可知。故二、三、七各定同世。此即定世︰十支是因,二支是果。因在过去,果或现在,或在未来。因在现在,果未来世。一往而论,二世缘起。
道理而言,亦三世也︰过去十因,现在二果;未来二果,现在十因;即是二世十二缘起,亦可言三世。一往二世不定,或可三世。若前七在过去,爱、取、有三在现在,生、老死二在未来世,即十二支通三世有;即十二支或二世、三世。别身造业,别身润业故。
[199] 谓五种子门。
[200] 「希求」,藏文作「”dod pa/」。
[201] 「善爱」,藏文作「sred pa dge ba/」。
[202] 皆前宽后狭。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七、惑业苦总摄十二有支》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