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byed pa/」﹞,唯法所润﹝藏文作「mvon par brlan byed pa/」。「byed pa」应作「bya ba/」﹞,堕在相续,如是等相,名缘生法。
[117] 《瑜伽》卷十原文作:
﹝此处藏文有「sig nas/」﹞由烦恼系缚﹝藏文作「dav ldam pa dag/」﹞,往﹝藏文作「生」﹞诸趣中数数﹝藏文无「数数」义﹞生起,名为缘起。此依字释名﹝藏文作「yi ge”i ves pa”i tshig/」﹞。
[118] 「此」字,本论《述记》原作「又」。《义蕴》指:
「又」字误,应云「此解」也。但是断前依字释名,非是别解。
[119] 藏文指此句为「依字释名」,非上文。
[120] 《瑜伽》卷十原文作:
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剎那义释。
藏文专指「速谢灭已,续和合生」为「依剎那义释。」
[121] 《瑜伽》卷十原文:
众缘过去而不舍离﹝藏文作「ma btav ba las/」﹞,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余。依此义故,释名应知。
[122] 本论《述记》此处略引一段:
复次数数谢灭﹝藏文作「bral źiv bral źiv/」﹞,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藏文作「źig civ źig civ/」﹞义释复次。
[123] 《瑜伽》卷十原文:
于过去世觉缘性已﹝藏文作「于过去世成为缘已」,无有「觉」义。下文始有表示﹞,等﹝藏文作「”berl bar/」﹞相续起,故名缘起﹝藏文作「rten civ ”brel bar ”byuv ba”i/」﹞。如世尊﹝藏文作「bcom ldan ”das kyis kyav/」﹞言「我已觉悟,正起宣说﹝藏文作「thugs su chud nas yav dag pa”i rkyen vas bstan par bya”o źes gsuvs te/」﹞」。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
[124] 《瑜伽》卷五十六原文作:
当知此中,因名缘起,果名缘生﹝藏文亦同作「rten civ ”brel par ”byuv ba」,疑应作「byuv ba/」﹞。此无明随眠不断有故﹝藏文作「de la ma rig pa”i bag la bal ma spavs pa yod pas/」﹞,彼无明缠有﹝藏文作「”byuv vo/」﹞,此无明缠生故,彼诸行转。如是诸行种子不断故,诸行得生;诸行生故,得有识转。如是所余诸缘起支流转理,如其所应,当知亦尔。
[125] 《俱舍论》卷九云︰
诸支因分,说名缘起。由此为缘,能起果故。诸支果分,说缘已生。由此皆从缘所生故。如是一切二义俱成,诸支皆有因果性故。若尔,安立应不俱成!不尔,所观有差别故。谓若观此名缘已生,非即观斯复名缘起;犹如因果、父子等名。尊者望满意谓诸法有是缘起,非缘已生。应作四句︰第一句者,谓未来法;第二句者,谓阿罗汉最后心位、过现诸法;第三句者,余过现诸法;第四句者,诸无为法。
[126] 《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初原文:
如是诸分,各由自缘和合无阙,相续而起,如是名为缘起句义
[127] 《义演》牒文「言无明者,乃至持业释」。除《金藏》外,余无。
[128] 「煞三磨娑」,梵文为「sat-samasasa」;藏文为「tshig sdud/」。
[129] 从「或持业释」至「或」,共八十六字,《金藏》有,余无。
[130] 「斫刍」,梵文为「caksur」。
[131]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总料简章〉云︰
诸法但有二义以上而为名者,即当此﹝六合﹞释。唯一义名,即非此释。一义为名,理目自体,不从他法而立自名。二义为名,理有相滥,故六合释。故六合释,无一义名。初但别释二义差别,后乃合之。
如说「佛陀」,名为「觉者」。「者」是主义,通于五蕴;「觉」是察义,唯属于智。此别解已,有觉之者名为「觉者」。此即合之,故名为「合」。释此「合」名,有其「六」种,名「六合释」。
虽如「菩提」有其二字,二字但目一「觉」之义。义既是一,理目一体,既无相滥,何用六合?六合之释,解诸名中相滥可疑诸难者故。此六合释,以义释之,亦可名为「六离合释」。初各别释,名之为「离」,后总合解,名之为「合」。
[132] 如《胜鬘经》云︰
生死生死者,诸受根﹝藏文作「zin pa dag gi dbav po/」。即「诸执受根」﹞没,次第不受根起,是名生死。……死者诸根坏;生者,新诸根起。
[133] 「经」字,《金藏》无。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上云︰
若唯有色,无名执受,即应散坏,不得增长。
又云︰
希求,名爱。
又云︰
蕴、处、界生,都无有我。所以者何?以诸蕴等渐增长故,其性无常,即无常法有此生相。……又命根力有暂时住分限法故,其性无常,即无常法,如是而生。
[134] 谓《瑜伽》卷九及卷九十三等。
[135] 如《瑜伽》卷九十三云︰
如是由先﹝藏文作「sva ma wos/」﹞异熟果愚引后有已,复由第二﹝藏文作「cig wos/」﹞境界所生增上﹝藏文无「增上」二字﹞果,愚,缘境界受﹝藏文作「yul gyi tshor ba la dmigs nas/」﹞,发生贪爱。由此爱故,或求诸欲,或求诸有﹝藏文作「yovs su tshol bar byed pa/」﹞;又取﹝藏文作「len par byed de/」﹞欲取,或取﹝藏文同上作「能取」﹞见、戒禁、我语取。取诸取已﹝藏文作「be bar len pa blav pa”i/「pa”i」应为「pas」之误﹞,爱、取和合﹝藏文传抄有误,造成混乱。「srid pa”i/」应作「sred pa/」﹞,润先引因,转名为「有」。
[136] 谓有「当体彰名」及「功能得称」二解。
[137] 〈总料简章〉云︰
相违释者,名既有二义,所目自体各殊;两体互乖,而总立称,是相违义。如〈摄决择分〉﹝《瑜伽》卷五十一至卷八十、五分中第二﹞初立地名云「五识身相应地意地」者,此非「五识身﹝相应﹞地」即是「意地」﹝简非持业释﹞;亦非「五识身﹝相应﹞地」之「意地」﹝简非依主释﹞;亦非以「五识身﹝相应﹞地」为「意地」﹝简非有财释﹞;两地各殊,共立一称。体各别故,名曰︰「相违」。今以义准,理有「及」言。应云「五识身﹝相应﹞地及意地」。但论略之诸教之中「与」、「并」、「及」言,皆是隔法,令其差别。并相违释。如《因明﹝入正理论﹞》说「能立与能破」,此显能立义,非能破,故说「与」言,显二差别。余一切法,类此应知。
[138] 道邑《义蕴》云︰
前必代谢,是变义;复有山河,是碍义。
[139] 《瑜伽》卷五十六原文作:
问︰何缘四无色蕴总说名「名」?答︰顺趣种种所缘境义,依言说名,分别种种所缘境义,故说为名。
又云:
问:何缘色蕴说名为色?答︰于彼彼方所种植增长﹝藏文作「skye ba”i/」﹞义,及变碍﹝藏文作「gzugs su ruv ba”i/」﹞义,故名为色。
[140] 《瑜伽》卷五十六此段文原作:
此变碍义复有二种:一、手等所触便变坏义﹝藏文作「gnod par byed ruv ba”i/」﹞,二、方处差别种种相义﹝藏文作「yul sna tshogs su byed pa”i/」﹞。
[141] 此简非持业释。
[142] 此简非依主释。
[143] 此简非有财释。
[144] 〈总料简章〉云︰
带数释者,「数」,谓一、十、百、千等数。「带」,谓挟带,法体挟带数法为名,名「带数释」。如说《二十唯识论》︰言「唯识」者,所明之法。其「二十」者,是颂数名。挟数为名,名「带数释」。《广百论》等﹝等取《三十唯识颂》﹞。
[145] 「处」,梵为「ayatana」;藏文为「skye mched/」。
[146] 「种」字下,《金藏》有「义」字。
[147] 「变异」,藏文作「yovs su ”gyur ba/」。
[148] 而非其余三释。
[149] 「二」字,金陵本、《义演》等无。
道邑《义蕴》云:
谓触、受二也。
[150] 《瑜伽》卷十,「初复次」一段原文作:
问︰何因缘故,无明等诸有支﹝藏文作「srid pa”i yan lag rnams/」﹞作如是次第说?答︰诸愚痴者要先愚﹝藏文作「rmovs so/」﹞于所应知事,次即于彼发起邪行﹝藏文作「las log par mvon par ”du byed do/」﹞。由邪行故,令心颠倒;心颠倒故,结生相续;生相续故,诸根圆满;根圆满故,二受用﹝藏文作「yovs su lovs spyod p…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七、惑业苦总摄十二有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