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i thabs dav wes rab bsgoms pas/」)、磨莹、集成(藏文作「yav dag par grub pa/」)如来法身(故),从是(藏文有「为诸有情」四字)能放大智光明及出种种(藏文作「无量」)化身影像。非唯从彼解脱之身有如斯事」﹞。解云︰胜出世间,即后得智也。
问︰十地位中,后得智熏习能生佛果十八界不?若生者,因位自无无漏身等,如何缘他佛身生无漏本质?若不生者,如何言由后得智熏耶?
解云︰此有二释︰一云︰不生:以因位中不熏佛果十八界种故。彼缘佛身,但有相分种,不生本质。无有缘他熏成生他质故。由此理故,但从法尔种生。
更释云︰以得缘他质为增上缘,故说得生。
《对法》卷十六「十种甚深」中第八、第九云︰
菩提甚深者,谓于无漏界中,诸佛菩提不可建立一性,无量相续所证故;不可建立种种性,所依无差别故。诸佛甚深者,谓于一大集会中,有无量无边诸佛世尊种种身种种意乐,然不谓有自他差别。又化身佛不住佛相,而能造作种种佛事。
【论文】
八‧一三六 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果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
【疏翼】
第一别解三种习气中,第三解有支习气。
【述记‧卷四十七】
「有」,谓三有;「支」者,因义、分义。即三有因──生善、恶趣差别因也,通六识皆有此熏。余文可知。
然不善中言「诸」者,显恶多于善,令生厌故。令五趣别,由业力也。
【论文】
八‧一三七 应知我执、有支习气,于差别果,是增上缘。
【疏翼】
第一别解三种习气中,第四别简后二种非因缘。
【述记‧卷四十七】
此后二种望异熟「果[23],是增上缘」,以异性故。
我执相分所熏成种,虽作因缘,亲生本识。见分种子令彼自、他差别,故成增上。此中名言种,与异熟果为因缘;亲生故。有支为增上缘;异性故。我执种子为增上缘;令自、他别故。此是见分执种,若相分种,亦得亲生,文[24]意如此也。
第一、「言说名」唯欲界及初定,有寻、伺故。此熏习至第四定,皆得依下地[25]名起熏习故。或通无色,无色诸天佛处听故。「显境名言」通三界九地熏习,「有支」、「我执」,亦皆通三界。
第二、「名言熏习」通三性;「有支[26]」熏习唯善、不善;「我执熏习」通有覆、不善──「俱生」唯有覆,「分别」通不善。
第三、「表义名言」唯第六识缘之熏习,「显境名言」通前七识,第八不熏故;「有支」通前六识,有善、恶性故;「我执」唯第六、七──七、唯俱生,六、通分别。
第四、后二熏习唯有漏,「名言熏习」通无漏──无漏亦依「表义」、「显境名言」熏成种故;《摄论》但约[27]有漏「表义名」说[28]。此说尽理。
第五、位次。「名言熏习」唯除佛位,第六识有漏至八地,余六识,及诸无漏,通十地。「有支」非圣者,圣不造业故。设造别业,不名「有支」,非行支故,「名言」所摄。或类相从,亦「有支」摄。分别我执唯异生,资粮位起,圣说不共无明我[29]、内异生亦无故[30]。「俱生我执」,除二乘无学、八地以去菩萨,及如来[31]。
此即别解三习气已,下配属颂。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中,第一别解三种习气讫。
【论文】
八‧一三八 此颂所言:业习气者,应知即是有支习气。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二配属颂文。于中分二︰一、配属「业习气」,二、配属「二取习气」。
【述记‧卷四十七】
以三熏习,即颂习气[32]。
颂中所言「业习气」者,即此三中「有支习气」也。
【论文】
八‧一三九 二取习气,应知即是我执、名言二种习气。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说名取。
【疏翼】
第二配属颂文中,第二配属二取习气。
【述记‧卷四十七】
即取我执及取名言以为境界,而熏所成「二种习气」,「二种习气」[33]皆名为「取」。取此二故,名之为「取」。非此二种体自能熏,可为取也[34]。此即解颂[35]上二句中三习气也。
【疏翼】
以上第二「复次」解颂答问中,第二别解讫。
【论文】
八‧一四○ 「俱」等余文,义如前释。
【疏翼】
第二「复次」解颂答问中,第三指例。
【述记‧卷四十七】
下、指例[36]。
此余「俱」义,及「习气」义,果有前尽而后生义,如前师解[37]。此中同者,不别出之。若有异者,皆别解也[38]。下准此知。
然此熏习十一识等相摄分齐,皆如理知[39]。
【疏翼】
以上第二长行答生死不续难中,第二「复次」释讫。
--------------------------------------------------------------------------------
[1] 于中分四︰一、解名言习气,二、解我执习气,三、解有支习气,
四、别简后二种非因缘。初中又三︰一、总解名言种,二、别解二种名言,三、随二为因相分等中熏成亲种。此即初中初文。
[2] 「文」字,《金藏》有,余无。
[3] 「一」字,《金藏》有,余无。
[4] 即「五事」。
[5] 「于」字,《金藏》有,余无。
[6] 「上」字,《金藏》有,余无。
[7] 分位差别假相。
[8] 即不可记别性。
[9] 以是不相应行故。
[10] 遍计所执义本无相故。
[11] 令能诠与所诠定一,因而起执。
[12] 「言」字,《金藏》有,余无。
[13] 名即意言性。
[14] 谓以无漏名为本质而熏种。
[15] 本论卷二云︰
似,谓增益,非实有相。
[16] 「似」字,《金藏》有,余无。
[17] 「顺趣」,藏文作「be bar gźol ba”i/」。
[18] 谓「依言说所生名」。藏文作「tha sad las byuv ba”i miv/」。
[19] 此处略引「故说为名」。
[20] 见《摄论》卷一、两《释》卷三。
[21] 《摄论‧世亲释》卷三总此论二名言种为一云︰
「名言熏习差别」者,谓眼名言熏习在异熟识中,为眼生因。异熟生眼从彼生时用彼为因,还说名眼。如是耳等一切名言差别亦尔。
无性所解如前已引。
[22] 见两《释》卷三,如《摄论‧无性释》云︰
谓四烦恼所染污意萨迦耶见力故,于阿赖耶识中,有能执我熏习差别。
《摄论‧世亲释》亦云︰
由染污意萨迦耶见力故,于阿赖耶识中,我执熏习生。由此为因,谓自为我,异我为他,各有差别。
[23] 异熟果即差别果。
[24] 「文」字,《金藏》作「大」。
[25] 「下地」二字,《金藏》有,余无。
[26] 「支」字,《金藏》作「分」。
[27] 「约」字,《金藏》作「缘」。
[28] 「说」字,《金藏》无。
[29] 「我」字,《金藏》有,余无。
[30]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云︰
如是所说不共无明﹝经说四种无明︰一、随眠转异无明,二、缠缚转异无明,三、相应转异无明,四、不共转异无明。此即第四﹞,内法异生,虽不放逸而修学者,亦未能断。诸圣有学,应知永断。又不放逸内法异生,若造福行及不动行,彼是正法如理作意相应善心之所引发,解脱为依,回向解脱,而引发故。虽于善趣感殊胜生,而非无明起增上缘,然能作彼四种无明断增上缘。
本论卷五云︰
不共无明总有二种︰一、恒行不共,余识所无。二、独行不共,此﹝第七﹞识非有。故《瑜伽》﹝卷五十八﹞说无明有二︰若贪等俱者,名相应无明。非贪等俱者,名独行无明,是主独行,唯见所断。如契经说︰诸圣有学,不共无明已永断故,不造新业。非主独行,亦修所断,忿等皆通见所断故。
本论《述记》卷三十解云︰
以忿等十,各别头生,故与相应,名「非主独行」。此十亦增上,是主故。
[31] 本论《述记》「五门分别」中,较「别抄」有详处,或「别抄‧三
熏习章」在先。
[32] 「以三习气,即颂习气」,「即」字应作迁就、配属意,具意应云:
以三习气去配属颂中所说的习气。
[33] 「二种习气」四字,《金藏》有,余无。
[34] 道邑《义蕴》云︰
约所执之我及名等境,不自能熏,要由见分方熏种故。
[35] 即第十九颂。
[36] 「下例指」三字,《金藏》有,余无。
[37] 即第一复次解。
[38] 道邑《义蕴》云︰
我执所熏相、质同种,亲生当果;由业助力,方始能生,故义如前,不相违也。
[39] 智周《演秘》引《摄论》卷一文,解由三种习气分别所生。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六、明三习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