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二、广释种现缘生分别▪P7

  ..续本文上一页远望摄无为果;彼既是疏,此因亲,不取也。

  

  又云︰

  

  其牵引、生起二因,俱是持业也。因、果、性同故。若据业能引识等五果起,少有杂染法牵引因﹝智周《记》云「据业牵引边,有少分杂染牵引因体与果性可别也,非一切故,故言『少有』」﹞。因体通二性,唯有为有漏。果唯无记,唯有漏有为也。

  

  又云︰

  

  其牵引、生起二因,唯得有无记法即因,以取外麦等种子假故也﹝智周《记》云「据实,因种上无记,如名言种子亦是无记即因」﹞。

  

  四、

  

  摄受因者,若清净之摄受因,因体通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有三性。果体唯无漏,非有漏,通有无为,唯善性也。若清净即摄受因,因体通有为无为,唯无漏,唯善性也。果性唯无漏,通有为无为,唯善性也。若据观察智引摄起染污末那,何妨果法亦通有漏,有三性也﹝智周《记》云「其摄受因摄六依处。妙观察智与染第七为无间缘,第七为果,观察为因。据此义边,故果得通有漏三性。且举末那,余准思之」﹞。

  

  又云︰

  

  言摄受因者,若杂染法之摄受因,因体通三性、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也。果法性同前﹝智周《记》云「同前清净之摄受,因唯清净,此之摄受果亦唯杂染」﹞。若杂染即摄受者,因体通三性,唯有漏有为也。果性通一切也。

  

  又云︰

  

  言摄受因者,若无记法之摄受因,唯得有二依︰谓作用、士用,因通三性,唯有为有漏。果唯无记,唯有为有漏也。若无记法即摄受因者,因、果、性同也。

  

  五、

  

  言引发因者,若清净之引发因,因体通有漏无漏,唯有为,唯善性。以论﹝「随顺依处」﹞言「同类胜品」引故。既言于胜品亦得为因,何妨三性俱能引耶?果法唯无漏,通有无为,定唯善性。若清净法即引发因,因唯有为无漏,善性。果唯无漏,有为无为,唯善性也。

  

  又云︰

  

  言引发者,若杂染法之引发因,因体通三性,唯有漏,唯有为,非无为也。果性同前﹝摄受因﹞也。亦可无此释也﹝即只有下释﹞。若杂染法即引发因者,因体通三性,唯有为有漏。果法通三性、有漏无漏,唯有为也,若据因有漏善法,断证离系果,何妨果法通无为也?

  

  又云︰

  

  其引发因者,唯有无记法即引发因,因、果,性同。

  

  六、

  

  言定异因者,若清净法即定异因,因体唯有为无漏、善性,果通有为无为等。若清净法之定异因,因唯有为,果是无为。

  

  又云︰

  

  言定异因者,若杂染法之定异因,当须分别︰若据无记为果,果法唯无记,但有为有漏。因体通善恶二性,唯有为有漏。若三性为果者,杂染法即定异因。因、果俱通三性,唯有为有漏也。

  

  又云︰

  

  言定异因者,亦只得有无记法即定异。果、因体等。

  

  《瑜伽》卷五云︰

  

  依和合因依处﹝胜友解云「言和合(藏文作「tshogs pa」)者,唯说诸缘,而非说因」﹞,施设同事因﹝胜友解云「如是与因共同能作事业故,说名同事因。现在尚未显示摄受因与此差别,是故同事因者,谓以如所说一切因和合成为自性。展转施力能作为故,说言『同事』。是故显示即此同事因为生起和合及证得和合等。除此中所说为如余说所有义。彼等与此同类故。诸余说云︰先前诸因多为生因。即显示此之同事因为生起及证得等。理应如诸余说云︰虽有如是义但由彼等无有和合义故,是故不说」﹞。所以者何?由获得自生和合故﹝藏文作「rav skye ba”i tshogs dav phrad/」﹞,欲系法生。如欲系法,如是色、无色系,及不系法,亦尔。如生和合,如是得、成﹝藏文作「grub par ”gyur ba”i/」﹞、办﹝藏文作「”grub pa”i/」﹞、住﹝藏文有作「gnas pa”i」;汉译无。应增﹞、用和合,应尔。是故依和合依处施设同事因。

  

  〈十因章〉云︰

  

  同事因者,若清净法之同事因,因体通三性、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也。果法唯无漏,通有为无为,唯是善性也。若清净法即同事因,因体唯无漏,通有为无为,唯善性也。果法唯无漏,通有为无为,唯善性。若能同办,相得末那识起,果法何妨通三性也﹝智周《记》云「谓从观待通至差别,并名同事。即妙观等与第七识为等无间,名办末那。与摄义亦相似」﹞。

  

  又云︰

  

  言同事因者,若杂染法之同事因,因体通三性、有为无为、有漏无漏。果法通三性,唯有为有漏也。若杂染即同事因,因体狭,果性宽也。

  

  又云︰

  

  言同事因者,若无记法之同事因,因宽、果狭,准前可解。若无记法,即同事因,因狭,果宽。

  

  [142] 「令」字,《金藏》作「今」。

  

  [143] 〈十因章〉云︰

  

  言相违因者,唯得有清净之相违因,不得有持业释也。因体通二性。不善、有覆无记故。若总言之,何妨亦通三性耶?唯有为,非无为,唯有漏性也。果法通有为、无为,唯无漏,唯善性也。言不相违因者,若清净之不相违因,因宽、果狭。若清净法即不相违因,因狭、果宽,准前释也。

  

  又云︰

  

  言相违因者,唯得有杂染之相违因。因体通有为无为,唯无漏,唯善性也。其果即狭。言不相违者,若持业释,因体狭,果体通一切﹝智周《记》云「因唯有漏,可通三性。果通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若依主释,果狭,因宽也。

  

  又云︰

  

  言相违因者,唯得有无记之相违因,因、果、性同也,若据雪﹝疑「霜」﹞等是外无记,何妨有无记法即相违因,因果体等也?言不相违因者,若无记之不相违因,因体通一切,果唯极狭。若无记即相违因,因、果、性等。

  

  [144] 意即依领受依处,建立观待因。

  

  [145] 谓同事、相违、不相违。

  

  [146] 「皆」字,《金藏》有,余无。

  

  [147] 「第五」下,余有「皆」字,《金藏》无。

  

  [148] 如《瑜伽》卷五云︰

  

  由诸有情诸有欲求欲系乐者,彼观待此﹝所受﹞,于诸欲具或为求得﹝即生、成﹞,或为积集﹝即「住」﹞,或为受用﹝即「得」﹞。

  

  又如「同事因」云︰

  

  如生和合,如是得、成、办﹝应依藏文增加「住」﹞、用和合,亦尔。

  

  又如「相违及不相违因」云︰

  

  如生,如是得、成、办、﹝住﹞、用,亦尔。

  

  [149] 见《瑜伽》卷三十八。

  

  [150] 见《显扬》卷十八。

  

  [151] 如《瑜伽》卷三十八云︰

  

  若观待因,若牵引因,若摄受因,若生起因,若引发因,若定别因,如是诸因总摄为一,名同事因。于所生法能障碍因,名相违因。此障碍因若缺,若离﹝藏文只作「med pa/」﹞,名不相违因。

  

  [152] 如《瑜伽》卷三十八云︰

  

  观待此故,此为因故,于彼彼事若求﹝藏文作「”dod pa dav/」﹞,若取﹝藏文作「len par gyur pa/」﹞,此名彼观待因。如观待手故,手为因故,有执持﹝藏文作「len pa”i/」﹞业。观待足故,足为因故,有往来业。观待节﹝藏文作「tshigs/」﹞故,节为因故,有屈伸业。观待饥渴故,饥渴为因故,于诸饮食若求,若取。随如是等无量道理﹝藏文作「tshad med pa”i yul dav ldan pa/」﹞应当了知观待因相。

  

  《对法》卷四同。

  

  [153] 同《瑜伽》卷五。

  

  [154] 即《瑜伽》卷三十八。

  

  [155] 本论《述记》前云︰

  

  不可言欲。欲不遍故,非受性故。

  

  [156] 《瑜伽》卷三十八次下文即云︰

  

  当知相违,略有六种︰一、语言相违﹝藏文作「tshig mi mthun pa/」﹞:或诸沙门,或婆罗门所造诸论﹝藏文作「bstan bcos/」﹞前后相违。二、道理相违﹝藏文作「rigs pa dav ”gal ba/」﹞:谓为成立诸所成立诸所知义,建立比量﹝藏文作「sgrub par byed pa/」﹞,不与证成道理﹝藏文作「”thad par sgrub pa”i rigs pa/」﹞相应﹝藏文作「ruv ba」。以上二相违即属不成﹞,三、生起相违:谓所生法能生缘缺﹝藏文作「med pa/」﹞,障生缘会﹝藏文作「有法障生」﹞。四、同处相违﹝藏文作「lhan cig gnas pa mi mthun pa/」﹞:谓明﹝藏文作「snav ba/」﹞、暗﹝藏文作「mun pa/」﹞,贪、瞋,苦、乐等法﹝以上二相违即属不生﹞。五、怨敌﹝藏文作「mi ”phrod pa”i/」﹞相违:谓毒蛇、鼠狼,猫狸、鼷鼠互为怨敌﹝藏文作「gcig la gcig phyir rgol źiv dgrar gyur pa gbis/」﹞、恶知识等﹝藏文无此四字。即属不办、不住﹞。六、障治相违:谓修不净﹝藏文作「mi sdug pa bsgom pa/」﹞,与诸贪欲,修慈与瞋﹝藏文作「gnod sems/」﹞,修悲与害﹝藏文作「rnam par ”tshe ba/」﹞,修七觉支与八圣道,与三界系一切烦恼﹝即属不得、不住﹞,于此义中,正取生起相违。

  

  [157] 已见前引〈十因章〉。

  

  [158] 《金藏》有两「前」字,余只有一「前」字。

  

  [159] 〈十因章〉云︰

  

  问︰相违即因者,岂灭亦有因生邪?答︰不然。但与黄叶为因,不与已灭青等为因。即是能相违即因故,名相违因。相违果者,谓黄叶是。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二、广释种现缘生分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