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起。以作用别,性各不同,故相、见别种,于理为胜﹝《枢要》卷上云「颂曰︰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故言「识体转似二分」。
此依他起非有、似有﹝即幻有﹞,似计所执二分见、相﹝定有﹞,故立「似」名。
相别有种,何名识变?不离识﹝自体﹞故。由识﹝种﹞变时,相方生故。如大﹝种所﹞造色。由分别心,相境生故。非境分别,心方得生,故非唯境,但言唯识。……若无自证,二定不生。如无头时,角定非有,及无镜时,面影不起。皆于识上现相、见故,故说二分依识体生。
[25] 道邑《义蕴》云︰
非谓我自证分能缘相分为能所分也。此即自证分假称「我」也。
[26] 谓识「自体」之用也。
[27] 以无似依他自体分有故。
[28] 即离依他起。
[29] 谓见、相二分。
[30] 「皆」字,《金藏》作「者」。
[31] 谓二师解。
[32] 圆成实性。
[33] 「等」,取衣等和合假法。
[34] 「见、相」二字,《金藏》误作「相见色」三字。
[35] 「解」字,《金藏》无。
[36] 原作「变谓识体转似二分」。
[37] 「等」字,《金藏》无。
[38] 自体分是否亦为我法二执所依?《述记》卷二云︰
何故我、法但依二分,不计自体以为我法?答︰若护法说,据实亦计。且举所变二分为依,非无依于自体计也。略有三义,所以不说。一、二执遍:我执不依自证起故。二、共许遍:今古大小,皆不许有自证分故﹝虽未有自证分之名,然有自体分之实。如《摄论》卷二说「三相成唯识性」中,第二云「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藏文作「gbis kyis ni rnam par rig pa rgyu mtshan dav lta ba dav bcas pa”i phyir ro/」)。《摄论‧世亲释》卷四解云「『由二性』者,由于一识安立相、见;即于一识,一分成相,第二成见」。两《释》卷四至卷六中有,多文足以为证。《摄论‧无性释》卷六,玄奘直然增加译文以通其旨云「又于一识似三相现︰所取、能取,及自证分,名为三相。如是三相,一识义分,非一非异」。此段文为藏文所无﹞。三、义已说:若计自体,即能取摄,见分中收。但言二分摄能所起,非不依于自体分计。今显自证离见体无,故但说二见分中摄,显能、所取摄法尽故。
若安慧解,凡是所执,体皆是无。若执自体,即执能取,不异见分,故更不说为我、法依。以自证分体是有故,或离言故,不可依说。
[39] 见本论《述记》卷二云︰
除佛以外,菩萨以还,诸识自体即自证分。由不证实,有法执故,似二分起,即计所执。似依他有,二分体无。如自证分,相见亦有,以无似有。即三性心皆有法执,八识自体,皆似二分。
[40] 道邑《义蕴》云︰
此解两师并除佛及余无漏心,以颂言「分别」,即五法中唯有漏故。准安慧释,菩萨后得,亦有二取。此实皆无,非唯有漏。据增处说,且言「有漏」。
[41] 「等」,取亲胜。
[42] 前二师。
[43] 非自体分。
[44] 见《摄论》卷二。
[45] 「二」字下,《金藏》有「分」字。
[46] 即自体分。
[47] 谓与前二师别。亦与《摄论》作者无着。释者世亲、无性不同。
[48] 「法」字,《金藏》无。
[49] 谓见分。
[50] 即相分。
[51] 本论《述记》卷二解「或复内识转似外境」云︰
相分体性,虽依他有;由见变为,故名唯识。此相分体,实在于内;不离于识,妄情执为似外境现,实在内也。即以依他似计所执。依此似外相分之上,世间圣教执说我法。见变似能取,亦相分摄。文虽有二﹝「变,谓识体转似二分」;「或复内识转似外境」﹞,义即有三。
[52] 即见分。
[53] 第四、第五字。
[54] 即初二字「分别」。
[55] 谓遍计所执之实人、法。
[56] 「能分别」即见分。
[57] 「性」字,《金藏》有,余无。
[58] 「即由」以下二十四字,《金藏》有,余无。
[59] 「虚妄分别」,谓三界心法。
[60] 但假实有异。
[61] 即见分。
[62] 「分,所、能」三字,《金藏》有,余无。所、能即二取。
[63] 谓唯有见、相二分。
[64] 「复次」二字,《金藏》有,余无。
[65] 即自体分,或见分、相分。
[66] 谓拨有为、无为。
[67] 如《大乘掌珍论》初云︰
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
[68] 「会」字,《金藏》无。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九、正解识所变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