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七‧二一八 由何教理,唯识义成?
【疏翼】
第二长行释中,第二问答广辨。于中有十︰一、唯识所因难,二、世事乖宗难,三、圣教相违难,四、唯识成空难,五、色相非心难,六、现量为宗难,七、梦觉相违难,八、外取他心难,九、异境非唯难,十、总结。
【述记‧卷四十二】
自下第二、有九问答,并结有十。初、唯识所因难。初问答中有五︰一、问,二、答,三、征,四、释,五、结。初外人问。
【论文】
七‧二一九 岂不已说?
【疏翼】
第一唯识所因难中,第二答。
【述记‧卷四十二】
此、论主答。
谓第一卷至第二卷初[1],以为「理」。及第二卷中已引《厚严经》二颂证,故言「已说」[2]。
【论文】
七‧二二○ 虽说未了,非破他义,己义便成,应更确陈,成此教理。
【疏翼】
第一唯识所因难中,第三征。
【述记‧卷四十二】
第三、外人问曰︰前虽已略说,仍成「未了」。
前虽破我义,然非由「破他」之义故,「己义便成」。「应更确陈成此」唯识之「教理」。「确」者,至实也。
【论文】
七‧二二一 如契经说:三界唯心。
【疏翼】
第一唯识所因难中,第四释。于中分二︰一、引教成唯识,二、出理成唯识。初中分二︰一、别引,二、总指。初别引中,有六︰一、引《十地经》,二、引《深密经‧慈氏品》等,三、引《入楞伽经》,四、引《无垢称经》,五、引《摄大乘论》﹝即《阿毗达磨经》﹞,六、引《厚严经》。此即别引中初文。
【述记‧卷四十二】
四、论主释。初、答教,后、显理。初、引[3]六经[4],后、方总指。
「三界唯心」,即《十地经》第八卷第六地文[5]、《华严》所说[6]。世亲《摄论》第四无解,无性第四广解《十地经》名、体[7]。
言「唯」「心」者,心、识是一。「唯」言,为遣所取境义;由彼无故,能取亦无。不遮心所[8],不相离故[9],如说若无心所[10],心未曾转。
「三界唯心」之言,即显「三界唯识」。即与欲等爱结相应,堕在「三界」,即属三界贪等结。「此唯识言」,「无有三界[11]横计所缘」。不遣真如所缘[12]、依他所缘,谓道谛摄根本、后得二智[13]所缘。由彼不为爱所执故,非所治故,非迷乱故,非三界摄,亦不离识,故不待说。非无无漏及无为法。
若尔,欲、色二界可说唯心,是则[14]言二界唯心;何故复言无色唯心?以小乘等[15]多计彼唯识故,有立已成过[16]。
此不然也。非但色无,亦无贪等能取之心,[17]亦无余虚空等「识所取义[18]」。又经部执无色心等「是无色[19]、无体、无实所取境义显现所依,恐彼执为非心」等,「故说三界唯心[20]」。此即「唯心」义,意如是。
又前二师[21]有二番[22]解。
此举能起执虚妄心故,但言三界。不尔,无漏应非唯识[23]。
【论文】
七‧二二二 又说:所缘,唯识所现。
【疏翼】
第一别引教中,第二引《解深密经‧慈氏品》等。
【述记‧卷四十二】
「又说:所缘,唯识所现」者,《解深密经》文。即七十七[24]说同此意[25]。汝谓识外所缘,我说即是内识上所现,无实外法。世亲[26]说云︰谓[27]识所缘,唯识所现,无别境义。复[28]举识者,显我[29]所说[30],定识所行,唯识所现,无别有体。乃至佛告:慈氏!无有少法能取[31]少法[32]。无作用故[33]。但法生时[34],缘起大[35],即一体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不即不离,诸心、心所由缘起力,其性法尔如是而生[36]。如质为缘等[37],此中略举[38]。
【论文】
七‧二二三 又说:诸法皆不离心。
【疏翼】
第一别引教中,第三引《入楞伽经》。
【述记‧卷四十二】
《楞伽经》文。
此文上下非一,不能繁指[39]。
【论文】
七‧二二四 又说:有情随心垢、净。
【疏翼】
第一别引教中,第四引《无垢称经》。
【述记‧卷四十二】
今《无垢称经》[40],旧《维摩》云︰心净故众生净;心垢故众生垢。
前第四卷[41]已引证第八讫。不言随色等有垢净,故是唯心[42]。
【论文】
七‧二二五 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
【疏翼】
第一别引教中,第五引《摄论》﹝即《阿毗达磨经》﹞。
【述记‧卷四十二】
此[43]文有三︰初、总举,次、别显,后、结之。此即[44]初也。
若成四智[45],能入唯识,现在十地。「随悟入」者,即是地前。或随经义,而入十地。
说四智处,名「四智经」,然是《阿毗达磨经》。《摄论》[46]但言「如世尊言」[47],不出经处[48]。
【论文】
七‧二二六 一、相违识相智: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
【疏翼】
第五引《摄大乘论》﹝即《阿毗达磨经》﹞中,第二别显。依次分四,并总结为五︰一、相违识智,二、无所缘识智,三、应自然成无颠倒智,四、随三智转智,五、结前。此即初文。
《枢要》卷下云︰
四智中,初﹝二﹞、唯观境,次、唯观智,三、双观境心。又初﹝二﹞唯破萨婆多,次、唯破经部,后、双破。
【述记‧卷四十二】
下、显四智。
无性[49]云︰更相违反,故名相违。「相违」,即境各有别故。相违之者,名「相违者」。或相违即者,人、境俱别故。相违者识,名相违识。生此识因,说名为「相」[50],菩萨之智「了知此相唯内心[51]」,故一切法,亦唯心变:[52]鬼等──脓河[53];鱼等──宅、路;天──宝严地;人──清冷水。空,定唯空[54],非一实物,互相违反[55]。此虽非有,遍计所执,然业类如是各变不同。
旧[56]云︰一境应[57]四心[58]。今言境非定一故,应言︰一处,解成差,证知唯有识[59]。
【论文】
七‧二二七 二、无所缘识智:谓缘过、未、梦境像等非实有境,识现可得。彼境既无,余亦应尔。
【疏翼】
第二别显中,第二无所缘识智。
【述记‧卷四十二】
第二、缘过未等无,同经部义。如萨婆多,前[60]已破讫[61],故成无境。
「智」者,即菩萨真[62]「无所缘识」者,无所缘之识。谓一切缘过、未[63]识,此唯有心。菩萨缘此识,无境得生,故名为「智」。旧[64]云︰缘无,得起虑[65]。
今言大乘相分[66]必有,应言境非真,虑起,证知唯有识[67]。
【论文】
七‧二二八 三、自应无倒智:谓愚夫智,若得实境,彼应自然成无颠倒,不由功用,应得解脱。
【疏翼】
第二别显中,第三应自然成无颠倒智。
【述记‧卷四十二】
若此[68]一切凡夫,已得实境,由境非妄故,即一切凡夫应「不由功用」,自成「解脱」!解脱不成,故唯有识。旧[69]云︰难尘是实有[70]。今言境[71]实智不成,故[72]知唯有识[73]。
【论文】
七‧二二九 四、随三智转智:一、随自在者智转智:谓已证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境若实有,如何可变?
【疏翼】
第二别显中,第四随三智转智。于中分三︰一、随自在者智转智,二、随观察者智转智,三、随无分别智转智。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二】
以下、境随三慧转︰
第一、「得心自在者」,谓[74]得心调顺、堪有所作[75]。若胜者,唯第八地以去,任运实[76]变大地等得为金宝,令有情用。故境随智转,所欲皆成。
或意解思惟观,虽[77]境亦成,然今取转变本质,不取于此。前解为是。
又约[78]得十自在[79],十地皆得。准此义,得定自在[80],即初地亦转。或第三地得定自在。各据胜说,然一切异生能作此者,皆是境随事慧转也[81]…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十门问答结唯识义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