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十门问答结唯识义成▪P7

  ..续本文上一页

  

  第六答释现量违宗难中,第二论主答。于中分三︰一、现量不执外,二、四分中自相分,三、如梦所缘。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下、论主依自宗答。

  

  五识及同时意识现量得「时,不执为外」。现量得自相,法体非外,不言外法。无内外故,无计度故。

  

  顺他宗解︰五识缘境现量得时,不执为外,五识等后,意妄生心外境想[235],实无外境。

  

  

  

  【疏翼】

  

  《成唯识宝生论》卷四除以上色等诸境已灭现量不成外,更云︰

  

  除复如前善开释已,仍为于斯甚深法义不能窥测,更设难言︰由量力故断为有者,或复此由违比量故,于色等处,遮使成无。纵实由量,刊定有无,然由于彼,别根比知,及正教等,诸量之中,别根最胜!由亲证境,是果性故。要于此处,无违害已,方于余量而成立之。此既别根于色等处,既亲证会,岂能令彼比量相违,辄欲遮其色等有性?

  

  ﹝若问:﹞如何外色,成别根境?由若无境,不能于此生如是觉,此事是我别根知也。此言意道:各别自证领受相生,重起心缘而宣说故。犹如曾领苦、乐、染等。

  

  ﹝答云︰﹞此固不然!于余,亦尔。别根如梦等见有,如斯,前已俱说。于梦等位,亦有现见色等诸境,即如所言「覆察之心是有故」者,显此立因,有不定过。然由梦、翳及罪逆心之所损故,如似别根,现前明见。虽无实境,而有见事。复亦不越识之体性。于所领事,现前领纳,为断割故。由斯道理,意欲成立色等实境是离识者,有相违过,徒事慢心。此复更有因不成过。

  

  此觉后缘时,所见境已亡,如何许现量?眼等诸识见色等时,彼实不能生斯断割。此但由其各别内证相分性故。由此为先,意识随后取其定相,总集思构,方能决断。

  

  又复当时识不俱起。设尔有其色等诸境,眼等识灭,后何能见?能见非有,所鉴岂成?正于此时,何所希望?从其灭识,宁能有见?况于色等,共识同亡,是故应知此不能见色等诸境。藉彼见力重审之心,观于色等,如何许成别根量性?复于彼时意识断割,不共许为现量性故。由无能见及俱谢故。

  

  有余师云︰于此最初领受其境,非分别垢之所染故,彼定缘于外色实境。此亦非理,是不成故。由非他许离于言诠,色等外境是识所知。然由内有自证之事,当尔之时不起思构,便缘诸境相貌差别,彼但许有如斯内缘。此亦随其相貌现时,但依于识。犹如共成苦、乐、染等。然由将彼色等外境为别根量,此但是为虚妄情执,犹如彼此数量、业等。

  

  还将此难用拓余疑︰于梦见事从梦觉已,后覆缘想虽复当时无境,然有上心之知;现量亦尔。由因此故,后时意识决了非无。

  

  ﹝解云︰﹞彼亦尤无拨别根量、于自内证心心所生。不离自证而有现量,是所许故。然于外境将为现量,斯妄增益,即是所遮。如前为出不成之过,未见解词,但事空言,实无的当。彼全不许有外色等,更欲仗之明有现量,然所成立不能远离所斥之过故。

  

  《枢要》卷下云︰

  

  现量乖宗难中,应叙萨婆多、正量部、大众部及取他大乘心为难,解中应亦《疏》牒。﹝本论《述记》已一一牒破讫。﹞

  

  

  

  【论文】

  

  七‧二六四 故现量境,是自相分,识所变故,亦说为有;意识所执,外实色等,妄计有故,说彼为无。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二四分中自相分。

  

  

  

  【述记‧卷四十三】

  

  现量照自体故,是五识等四分之中「自相分」故[236]。「识所变故,亦[237]说为有」。亦能变识[238]。

  

  后时意识所执外为实色等境、妄计情有故,说彼为非有。此明内心变似色等现[239],是心之相分。此但非外,妄计所执心外之法是无,说彼非有,不称境故。

  

  五识中瞋等,亦亲不顺本质境!但称亲所变相分,故非遍计所执。《唯识二十》说此颂言︰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亦已无,宁许有现量?

  

  正量部等[240],各别破之︰正量部师许境相续,诸识剎那。今破之言︰五识后意缘色等时,五识现量能见者已灭非有。此五识后意分别故,谓为外也,故非现证。

  

  萨婆多等色等亦念念灭。后意缘时,见及境亦已无。五识及所缘,皆已灭故,如何有现觉?此中文总,意含二种。以彼二宗六识不俱故。

  

  若大众部等及大乘,诸识虽俱,然五识俱现量意识同于五识,此二现量不分别[241]执──后时意识方分别执──谓为外境现量得时[242],不作外解。

  

  然今此中据自多分[243],及就他宗说现量时,不执为外。然实五俱,亦有意识妄执者也。五识相续缘色等,意与五同缘;若不执者,若闻声等,应不执实。若五识灭,方起执者,后五识生,何故执断?然但坚深,可说有异,非五识俱无有执也。诸处但说五识俱意识是现量,不言定尔,故不相违[244]。由此亦无有多过失。如别抄[245]中,叙诸师说[246]。

  

  此依道理以答外人。

  

  

  

  【论文】

  

  七‧二六五 又色等境,非色、似色,非外、似外,如梦所缘,不可执为是实外色。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三如梦所缘。

  

  

  

  【述记‧卷四十三】

  

  下、依法体性非内外,遮外横执,妄言为外。

  

  依他色等诸境,体非遍计色,似遍计所执色。遍计所执色虽无,似彼情计,「非外似外」。如似梦中所缘诸法,不可执为是实,亦不可[247]执为心外之色。

  

  若尔[248],小乘等难:不说意识现量执为实[249]外色,但说五识分明[250]现证外境有耶?

  

  今以此[251]理答︰前解五识不执为外,意识执外。今说五识所缘相似外,而体非外。但显正义,不是破他。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六答释现量违宗难讫。

  

  

  

  【论文】

  

  七‧二六六 若觉时,色皆如梦境、不离识者,如从梦觉,知彼唯心;何故觉时,于自色境,不知唯识?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七梦觉相违难。于中分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文当第七、梦觉相违难。

  

  外人问曰︰若一切觉时之色,皆如梦中之境,不离于识者,此即牒定他宗。

  

  自下为难︰初、先举喻,下、方起难。

  

  「如从梦觉,知彼唯心」,即举喻也。现觉了时,所取之境,既如梦境,何故觉时,于自色境不知唯识,如梦觉时,知彼唯心也?

  

  此同《摄论》[252]第四中难[253]。

  

  

  

  【论文】

  

  七‧二六七 如梦未觉,不能自知,要至觉时,方能追觉。觉时境色,应知亦尔,未真觉位,不能自知;至真觉时,亦能追觉。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识。

  

  

  

  【疏翼】

  

  第七答释梦觉相违难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四十三】

  

  下、论主答中,先举极成为喻,「谓如梦未觉,不能自知,要至觉时,方能追」忆前梦之境而体不实,方觉知[254]梦。后释先难︰觉时境色,当知亦尔。

  

  《唯识二十颂》云︰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谓未真觉,恒不能自知。至得无漏真觉之时,亦能追忆生死之梦境,觉知是梦,境皆非有。

  

  如何生死,说为梦耶?

  

  未得真[255]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惛如梦故。由斯道理,「未了色」等,境色「唯识」[256]。

  

  上来依教设难讫。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七答释梦觉相违难讫。

  

  《成唯识宝生论》卷五云︰

  

  由有睡眠相似法故,虽于觉住,亦曰睡也。为此熏习恒随逐故。世间睡眠,犹如余睡,但有妄情,离识别见色声等境,而被缠缚;极受艰辛,漂泊生津,沦回欲海,由未正得熏习断故。犹如梦中,不能觉了色等境无。未能称事,于非起故,不了是无,为境所诳。纵有闻思所生之智,为由分别熏习随故,未能证真,不能正起,亦名诳妄。当尔之时,名为不觉。及由于彼,熏习种子对治已生,毕竟拨除,深有力用。于创起时,非世先有,由此名为出世间智。正断一切分别性故,无分别智获得现行。能除熏习无知睡故,证悟真觉。于时藉此无分别智以为因故,由此之力方便起故,决能截除色等诸义固执熏习,名为「清净」。由涉计度诸境相故,号曰「世间」。彼智现已,但唯是识随其色类缘会力故,生起之时,唯于自识现其相分,妄执诸境而作生因。然非离识有自性故,色声等境而生了知。

  

  

  

  【论文】

  

  七‧二六八 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八外取他心难。于中分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自下第八、外取他心难。此外人问。

  

  此先成立五[257]色境是无,已极成讫,故为此难︰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此意令自心亲缘他心着[258],此中若缘着,即唯识义不成[259…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十门问答结唯识义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