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十門問答結唯識義成▪P7

  ..續本文上一頁

  

  第六答釋現量違宗難中,第二論主答。于中分叁︰一、現量不執外,二、四分中自相分,叁、如夢所緣。此即初文。

  

  

  

  【述記‧卷四十叁】

  

  下、論主依自宗答。

  

  五識及同時意識現量得「時,不執爲外」。現量得自相,法體非外,不言外法。無內外故,無計度故。

  

  順他宗解︰五識緣境現量得時,不執爲外,五識等後,意妄生心外境想[235],實無外境。

  

  

  

  【疏翼】

  

  《成唯識寶生論》卷四除以上色等諸境已滅現量不成外,更雲︰

  

  除複如前善開釋已,仍爲于斯甚深法義不能窺測,更設難言︰由量力故斷爲有者,或複此由違比量故,于色等處,遮使成無。縱實由量,刊定有無,然由于彼,別根比知,及正教等,諸量之中,別根最勝!由親證境,是果性故。要于此處,無違害已,方于余量而成立之。此既別根于色等處,既親證會,豈能令彼比量相違,辄欲遮其色等有性?

  

  ﹝若問:﹞如何外色,成別根境?由若無境,不能于此生如是覺,此事是我別根知也。此言意道:各別自證領受相生,重起心緣而宣說故。猶如曾領苦、樂、染等。

  

  ﹝答雲︰﹞此固不然!于余,亦爾。別根如夢等見有,如斯,前已俱說。于夢等位,亦有現見色等諸境,即如所言「覆察之心是有故」者,顯此立因,有不定過。然由夢、翳及罪逆心之所損故,如似別根,現前明見。雖無實境,而有見事。複亦不越識之體性。于所領事,現前領納,爲斷割故。由斯道理,意欲成立色等實境是離識者,有相違過,徒事慢心。此複更有因不成過。

  

  此覺後緣時,所見境已亡,如何許現量?眼等諸識見色等時,彼實不能生斯斷割。此但由其各別內證相分性故。由此爲先,意識隨後取其定相,總集思構,方能決斷。

  

  又複當時識不俱起。設爾有其色等諸境,眼等識滅,後何能見?能見非有,所鑒豈成?正于此時,何所希望?從其滅識,甯能有見?況于色等,共識同亡,是故應知此不能見色等諸境。藉彼見力重審之心,觀于色等,如何許成別根量性?複于彼時意識斷割,不共許爲現量性故。由無能見及俱謝故。

  

  有余師雲︰于此最初領受其境,非分別垢之所染故,彼定緣于外色實境。此亦非理,是不成故。由非他許離于言诠,色等外境是識所知。然由內有自證之事,當爾之時不起思構,便緣諸境相貌差別,彼但許有如斯內緣。此亦隨其相貌現時,但依于識。猶如共成苦、樂、染等。然由將彼色等外境爲別根量,此但是爲虛妄情執,猶如彼此數量、業等。

  

  還將此難用拓余疑︰于夢見事從夢覺已,後覆緣想雖複當時無境,然有上心之知;現量亦爾。由因此故,後時意識決了非無。

  

  ﹝解雲︰﹞彼亦尤無撥別根量、于自內證心心所生。不離自證而有現量,是所許故。然于外境將爲現量,斯妄增益,即是所遮。如前爲出不成之過,未見解詞,但事空言,實無的當。彼全不許有外色等,更欲仗之明有現量,然所成立不能遠離所斥之過故。

  

  《樞要》卷下雲︰

  

  現量乖宗難中,應敘薩婆多、正量部、大衆部及取他大乘心爲難,解中應亦《疏》牒。﹝本論《述記》已一一牒破訖。﹞

  

  

  

  【論文】

  

  七‧二六四 故現量境,是自相分,識所變故,亦說爲有;意識所執,外實色等,妄計有故,說彼爲無。

  

  

  

  【疏翼】

  

  第二論主答中,第二四分中自相分。

  

  

  

  【述記‧卷四十叁】

  

  現量照自體故,是五識等四分之中「自相分」故[236]。「識所變故,亦[237]說爲有」。亦能變識[238]。

  

  後時意識所執外爲實色等境、妄計情有故,說彼爲非有。此明內心變似色等現[239],是心之相分。此但非外,妄計所執心外之法是無,說彼非有,不稱境故。

  

  五識中瞋等,亦親不順本質境!但稱親所變相分,故非遍計所執。《唯識二十》說此頌言︰現覺如夢等,已起現覺時,見及境亦已無,甯許有現量?

  

  正量部等[240],各別破之︰正量部師許境相續,諸識剎那。今破之言︰五識後意緣色等時,五識現量能見者已滅非有。此五識後意分別故,謂爲外也,故非現證。

  

  薩婆多等色等亦念念滅。後意緣時,見及境亦已無。五識及所緣,皆已滅故,如何有現覺?此中文總,意含二種。以彼二宗六識不俱故。

  

  若大衆部等及大乘,諸識雖俱,然五識俱現量意識同于五識,此二現量不分別[241]執──後時意識方分別執──謂爲外境現量得時[242],不作外解。

  

  然今此中據自多分[243],及就他宗說現量時,不執爲外。然實五俱,亦有意識妄執者也。五識相續緣色等,意與五同緣;若不執者,若聞聲等,應不執實。若五識滅,方起執者,後五識生,何故執斷?然但堅深,可說有異,非五識俱無有執也。諸處但說五識俱意識是現量,不言定爾,故不相違[244]。由此亦無有多過失。如別抄[245]中,敘諸師說[246]。

  

  此依道理以答外人。

  

  

  

  【論文】

  

  七‧二六五 又色等境,非色、似色,非外、似外,如夢所緣,不可執爲是實外色。

  

  

  

  【疏翼】

  

  第二論主答中,第叁如夢所緣。

  

  

  

  【述記‧卷四十叁】

  

  下、依法體性非內外,遮外橫執,妄言爲外。

  

  依他色等諸境,體非遍計色,似遍計所執色。遍計所執色雖無,似彼情計,「非外似外」。如似夢中所緣諸法,不可執爲是實,亦不可[247]執爲心外之色。

  

  若爾[248],小乘等難:不說意識現量執爲實[249]外色,但說五識分明[250]現證外境有耶?

  

  今以此[251]理答︰前解五識不執爲外,意識執外。今說五識所緣相似外,而體非外。但顯正義,不是破他。

  

  

  

  【疏翼】

  

  以上第二問答廣辯中,第六答釋現量違宗難訖。

  

  

  

  【論文】

  

  七‧二六六 若覺時,色皆如夢境、不離識者,如從夢覺,知彼唯心;何故覺時,于自色境,不知唯識?

  

  

  

  【疏翼】

  

  第二問答廣辯中,第七夢覺相違難。于中分二︰一、外人問,二、論主答。此即初文。

  

  

  

  【述記‧卷四十叁】

  

  文當第七、夢覺相違難。

  

  外人問曰︰若一切覺時之色,皆如夢中之境,不離于識者,此即牒定他宗。

  

  自下爲難︰初、先舉喻,下、方起難。

  

  「如從夢覺,知彼唯心」,即舉喻也。現覺了時,所取之境,既如夢境,何故覺時,于自色境不知唯識,如夢覺時,知彼唯心也?

  

  此同《攝論》[252]第四中難[253]。

  

  

  

  【論文】

  

  七‧二六七 如夢未覺,不能自知,要至覺時,方能追覺。覺時境色,應知亦爾,未真覺位,不能自知;至真覺時,亦能追覺。未得真覺,恒處夢中,故佛說爲生死長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識。

  

  

  

  【疏翼】

  

  第七答釋夢覺相違難中,第二論主答。

  

  

  

  【述記‧卷四十叁】

  

  下、論主答中,先舉極成爲喻,「謂如夢未覺,不能自知,要至覺時,方能追」憶前夢之境而體不實,方覺知[254]夢。後釋先難︰覺時境色,當知亦爾。

  

  《唯識二十頌》雲︰未覺不能知,夢所見非有。謂未真覺,恒不能自知。至得無漏真覺之時,亦能追憶生死之夢境,覺知是夢,境皆非有。

  

  如何生死,說爲夢耶?

  

  未得真[255]覺,恒處夢中,故佛說爲生死長夜,惛如夢故。由斯道理,「未了色」等,境色「唯識」[256]。

  

  上來依教設難訖。

  

  

  

  【疏翼】

  

  以上第二問答廣辯中,第七答釋夢覺相違難訖。

  

  《成唯識寶生論》卷五雲︰

  

  由有睡眠相似法故,雖于覺住,亦曰睡也。爲此熏習恒隨逐故。世間睡眠,猶如余睡,但有妄情,離識別見色聲等境,而被纏縛;極受艱辛,漂泊生津,淪回欲海,由未正得熏習斷故。猶如夢中,不能覺了色等境無。未能稱事,于非起故,不了是無,爲境所诳。縱有聞思所生之智,爲由分別熏習隨故,未能證真,不能正起,亦名诳妄。當爾之時,名爲不覺。及由于彼,熏習種子對治已生,畢竟撥除,深有力用。于創起時,非世先有,由此名爲出世間智。正斷一切分別性故,無分別智獲得現行。能除熏習無知睡故,證悟真覺。于時藉此無分別智以爲因故,由此之力方便起故,決能截除色等諸義固執熏習,名爲「清淨」。由涉計度諸境相故,號曰「世間」。彼智現已,但唯是識隨其色類緣會力故,生起之時,唯于自識現其相分,妄執諸境而作生因。然非離識有自性故,色聲等境而生了知。

  

  

  

  【論文】

  

  七‧二六八 外色實無,可非內識境,他心實有,甯非自所緣?

  

  

  

  【疏翼】

  

  第二問答廣辯中,第八外取他心難。于中分二︰一、外人問,二、論主答。此即初文。

  

  

  

  【述記‧卷四十叁】

  

  自下第八、外取他心難。此外人問。

  

  此先成立五[257]色境是無,已極成訖,故爲此難︰外色實無,可非內識境,他心實有,甯非自所緣?此意令自心親緣他心著[258],此中若緣著,即唯識義不成[259…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十門問答結唯識義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