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取外境故[260];若不緣著,何故有,而不緣著,何名他心智?
《二十唯識》亦有此難。彼雲︰若不能知,何謂他心智?若能知者,唯識應不成!
【論文】
七‧二六九 誰說他心,非自識境?但不說彼,是親所緣。
【疏翼】
第八答釋外取他心難中,第二論主答。于中分四︰一、非親緣他心,二、識無實緣用,叁、引經證似現,四、例顯他心相分。此即初文。
【述記‧卷四十叁】
此、論主答。
「誰說他心,非自識境」?許有他心等[261],亦爲我境,所以有他心智。但不說他心是自心親所緣,故成唯識。
【疏翼】
《成唯識寶生論》卷五末雲︰
雖于他心不緣爲境,似彼相狀識上現也﹝原作「耶」﹞。是故離心,無境可得,生似彼相,然不如境。斯成本意,立作他心。此中但是領彼似相,由此名爲不如實性。雖不同彼,似彼相生。離心無境,已共成故。能知之者,隨境相生。
【論文】
七‧二七○ 謂識生時,無實作用,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光,親照外境;但如鏡等,似外境現,名了他心,非親能了;親所了者,謂自所變。
【疏翼】
第二論主答中,第二識無實緣用。
【述記‧卷四十叁】
「無實作用」,諸法皆爾,無有作用及作者故[262]。
心緣于境,非如手、鉗,親執離身之外物[263];亦非如日、月、火光,舒光親照體外之物[264]。心等緣時,但如汝宗[265]──鏡等照物,似外境現,名了他心。他心之影,于自心上現,名了他心,非親能了他心也。親能了者,謂自所變之相分。以無作用,及實不能取外境故。
【疏翼】
《唯識二十論述記》卷四雲︰
然此不能了知他心能緣心等,亦不了知彼所緣境。若許知者,便有自心知自心過。自心有緣彼,彼有緣自心!故若許知,便有此失。若別時緣,即無此過。自心前後許相緣故。
即爾,大乘許一剎那自心,返緣彼能緣,彼能緣等,何不許緣?
此亦不爾。但許一念自心自緣,謂自證心緣見分等。猶尚不許一念見分還緣自證,豈許見分一念自緣?唯見分能緣他心故。
若爾,他心緣自身自證,亦應得說一念他心智得緣彼境?
此亦不爾。前已說故。謂前已說一念見分不許能緣自證分,證自證分類此亦爾。故他心智但知他身心、心所法,不緣彼境及彼能緣、自證分,不名他心智故。此說因位,非佛等心,「雖知他心,然不如實」。由知他心,名他心智。不如實故,可說唯識。
論主且約菩薩以下他心智答。所以者何?此等他心智,雖緣他心,不能如實稱知彼心,以他心爲質,大分是同,不親緣著,與彼少異,名「不如實」。
《成唯識寶生論》卷五末雲︰
「如知自心境」者,二心同時不共聚故,因非現在,決定應許已滅、未生。但可得一而爲其境,體複是無。但唯自識還緣過現諸心聚法。爲彰顯相,領納自心。于此事中,世鹹共許,了他心事,理亦應知。
《樞要》卷下雲︰
他心智中,應敘安慧師解《二十唯識》文﹝《唯識二十論述記》卷四雲「安慧等雲︰諸有漏心,唯有自體,無相、見分。如此卷初(中)唯識中說(「謂唯有識,依他起性一自證分,似外遍計所執見、相二取境現。所執雖無,妄情謂有。似妄情故,名似所取」)。所說見、相,皆是所執。謂此識體,轉似他心相貌生起,他本質心,實不緣著。亦自心內,不變相分,似于他心。由善等心,有法執故,自證分上,似他相生。此似彼相,遍計所執,體性非有。其自體分,依他起攝,即說此爲他心智也」﹞。
《樞要》卷下又雲︰
燈光舒光至彼,違《對法》第二。彼雲:如燈光頓發,聲亦爾﹝原文作「然譬于燈,置在自處,能于一時,隨其勢力,遍發光明,聲頓遍發,理亦如是」﹞。
勘《抄》﹝《雜集論述記》卷十一初雲「五十四、第叁〈本地分〉等,皆說聲頓遍,發如燈光(《瑜伽》卷五十四雲「又此音聲依質生時,質處及外,俱頓可得。隨所聞處,于此處所,遍滿頓起,如焰光明。非漸漸生,展轉往趣」。卷叁雲「聲至能聞」)。《佛地論》(卷叁)雲「非如燈(等),舒光至彼(原作「照物」)」。何以相違?今且解︰此真實理,彼隨順理。又少分喻,速疾狀如頓發。真實燈光,漸次而往。《佛地》爲正。不爾,如何燈無光滅,質壞聲在?不可難雲:日雖沒,光猶在。非擊放光,質猶在故。聲必擊起,質滅聲在(應說速疾如頓)」﹞,「舒光」者,隨順理門。「頓發」,大乘義。, ﹝應從小乘。﹞
【論文】
七‧二七一 故契經言:無有少法,能取余法,但識生時,似彼相現,名取彼物。
【疏翼】
第二論主答中,第叁引經證似現。
【述記‧卷四十叁】
《解深密》[266]言︰無有少法[267]──無少實法──能取余法[268]。言「余法」[269]者,心外實法也。非自實心能取他實心,但識生時,心似彼他心現,名取他心也[270]。
【論文】
七‧二七二 如緣他心,色等亦爾。
【疏翼】
第二論主答中,第四例顯他心相分。
【述記‧卷四十叁】
緣他相分色,自身別識所變色等,亦爾[271]。無性[272]第四雲︰無作用故[273]。如是心生時,緣起法威力大[274]故,即一法體之上有二影生。相、見[275]更互相望,不即不離。諸心、心法,由緣起力,其性法爾如是而生。如質爲緣,還見本質,以心爲緣,還見自心[276],無別見外心等。
《唯識二十》頌雲︰他心智雲何?知境不如實,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廣說如彼抄解[277]。
【疏翼】
以上第二問答廣辯中,第八答釋外取他心難訖。
《成唯識寶生論》卷五末雲︰
「不知如佛境」者,此他心智,他緣青等了彼所緣,即是稱實。何以便將佛知心體自性清淨,而雲不知?
﹝答雲︰﹞凡雲了他心,以他心爲緣,了自心相,假說知也。即彼他心自性真體是何境界,此亦不知﹝原作「然」﹞。
不爾!雲何佛知他心?
自性,即是離心知有。設有離心之色,佛了何傷?此即心是實有,兩共許成,離心實色,與理違背;故不同也。
若爾,佛了他心,應不成境!由境妄故。
佛依妄知,亦複何損?如人觀幻,豈不知虛?佛同虛知,何過之有?
若爾,諸佛境界,有何相狀?
諸佛境界,非余所知。
若佛不知心,何名一切智?
即彼無倒所有自性無知睡盡,而得明覺正曉了時。「諸有覺了自他心者,彼之真性不能了故,言彼智不稱境知」。
複雲何通睡盡之智,能正了斯?
由此覺知無言境性,超過語路,但自證知,是故不能以言诠及。然于此識所有自性,非是余識之所能知。既非所知,非言能及,彼但總相爲其境故。「然斯唯有妄構畫性。即此構畫,于自證性識之實相極遼還故,唯于識處了不實性,此二皆成不稱實境」。所以者何?于非實事,作實事解,而爲決斷。由于彼識,現虛妄相故。
《唯識二十論述記》卷四解雲︰
「虛」者,不實;「妄」者,顛倒。
【論文】
七‧二七叁 既有異境,何名唯識?
【疏翼】
第二問答廣辯中,第九異境非唯難。于中有四︰一、外人問,二、論主答,叁、外人再問,四、論主再答。此即初文。
【述記‧卷四十叁】
下、異境非唯難。
此下第九、外人問曰︰唯識之義但心之外無更有物,既有他心異自心之境,何名唯識?許有他色等故。
【論文】
七‧二七四 奇哉,固執!觸處生疑,豈唯識教,但說一識?
【疏翼】
第九答釋異境非唯難中,第二論主答。
【述記‧卷四十叁】
此、論主答。
即毀多疑。豈唯識教,但說唯我一人之識,更無余法也?
【論文】
七‧二七五 不爾,如何?
【疏翼】
第九答釋異境非唯難中,第叁外人再問。
【述記‧卷四十叁】
此、外人問。
【論文】
七‧二七六 汝應谛聽!若唯一識,甯有十方凡聖、尊卑、因果等別?誰爲誰說?何法何求?故「唯識」言,有深意趣。
【疏翼】
第九答釋異境非唯難中,第四論主再答。于中有四︰一、先返難,二、釋深意,叁、釋五法不離識,四、「唯」言遮所執。此即初文。
【述記‧卷四十叁】
此、論主解。
且初返難:若唯有我一人之識,「甯有十方凡聖、尊卑、因果等別」?「等」者,「等」取色、心等別別法。無佛故,誰爲我說?無衆…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十門問答結唯識義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