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共所许受等自体,是自证性,境无有故。既有斯理,实可依凭。然色别有,无别因由,以义推寻,因非齐致。
若尔,一切诸识皆悉无有所知境者,此如何知?又云︰若有余识得与余识而为境耶?亦如有云︰诸佛境界其法是有,并余识境。若于佛境,不以自心取为境者,斯即无容能有宣说!
﹝答云︰﹞如此说者,并成妄设。如有思度发言诠故。由其言、义所表之相,即是唯识现多种相。虽无外境,似触其事而识得生;此即是为言论因也。如云「生已即灭」之声,假令息教,博士绝声,应听其响!固非于彼而有所得,然即于中,共申言论。但可许业能为造作、领纳是受,彼即便成许有「实我」;岂复当﹝问对﹞时别有我而可得耶?
﹝若﹞不许同时二识生者,余识无间体是灭坏,﹝且﹞如斯切难,亦不相应!余识领此,不相应故。亦以此言兼遮后难︰如彼说云如知境有,何以得知。此亦于其共相之境,而为构画,说之为知。复亦与彼同招诘责︰如彼所说诠表如来有诸胜德,汝亦应成证知胜德!由此便非是佛之境,固亦不同如食米枸,此之共相是实有物,是故定知不由外境现前力故,方能了察。此中但由心聚构画而便生起。既有斯理,于佛境界,为难不成。此则因论生论,傍义且周。
然密意果,其因应说︰此之密意,有其二因︰一、谓余教相违,二、于正理有害。说唯识教,即是相违。此阿笈摩不言成故。又复于彼《幻网经》中,如佛于色等境处生分别者作如是说︰「即此眼识所知之色,不见实有及以定住。但于妄情起邪分别,作决定解而生言论︰唯斯是实,余义皆非。」如是广陈,乃至于法次第说云︰「多闻圣弟子应如是学︰我观过去未来现在眼识,观彼所有诸色,然于彼处无有常定、无妄、无异实事可得。或如所有,或无倒性,悉皆非有。唯除圣者出过世间,斯成真实。」世尊说此皆虚妄等,违阿笈摩。
正理相违,宜且为说,方兴问绪,发起疑情︰「如何复知如是说者,此非是实,犹如说识是如言义,说十二处?曰其一性,及非一性,思察之时将以为境,无堪能故。」是故定知不如所说,即是其义。故于今者,试作商量︰此色声等所应生处,各随自体由于其识作生相貌色等事相,是识之境。色识名色,声识名声,余皆准此。
「此色声等,应无支分,体是其一,如有分色」。由此便于自所依处无支分性故。然此色等,是有事物,体是质碍,有所断割。于其同类多处性故。能生识等不同处故。
《对法》卷十二云︰
复次,如方广分﹝藏文作「win tu rgyas pa/」﹞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此言依何密意说?谓无自然性﹝藏文作「bdag-bid kyis mi ”byuv ba/」﹞故,无自体性﹝藏文作「rav gi bdag bid med pa/」﹞故,无住自体﹝藏文作「rav gi vo bo bid la mi gnas pa/」﹞故,无如愚夫所取相﹝藏文作「gzuv ba”i mtshan bid/」﹞性故。
「无自然性」者,由无自然性,故说无自性。不遮待缘性,故说无自性。「无自体性」者,由此自体曾所经有,即此自体,不可复有故,说为无性﹝即《瑜伽》卷一百所说「无有第二自性可得」﹞。「无住自体」者,体虽现在,未至坏相,次必当灭,体无住义,故说无性﹝藏文此段缺﹞。「无如愚夫所取相性」者,如诸愚夫未见谛者,依止名言戏论熏习门,妄取诸法性相。远离如是所取自性,故说无性。
《瑜伽》卷九十中云︰
复次由四因缘,于法无我能到究竟︰谓一切法皆无我者,除识自性、识诸因缘、识诸助伴,其余所有,不可得故。又识自性是无常故,又此因缘是无常故,又此助伴是无常故。
【论文】
七‧二五五 此识若无,便无俗谛;俗谛无故,真谛亦无;真俗相依,而建立故。
【疏翼】
第四答释唯识成空难中,第六广无俗亦无真理。
【述记‧卷四十三】
若唯识无,便是「无俗谛」。俗谛,即依他故。俗谛若无,亦无真谛,以「真俗相依」建立故。依识俗事,有真识[216]理。此二相依,互相待故,缺一不可。
四重俗谛中,前三是俗谛,俗谛中第四俗谛,是俗中真谛,故俗中定真俗亦是相依。四重真谛中,前三是俗谛,第四是真谛;即真中真俗亦是相依。若总四,俗真相望,皆真皆俗,亦是相依。若无一俗,真对何立?无真,亦尔。故二谛须有。
【论文】
七‧二五六 拨无二谛,是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应知诸法有空、不空,由此,慈尊说前二颂。
【疏翼】
第四答释唯识成空难中,第七拨无二谛陷恶取空。
【述记‧卷四十三】
若拨无识及性,即「拨无二谛」,「佛说为不可治者」。沉沦生死,病根深故。即清辨等。
「应知诸法」遍计所执无故,「有空」;依他、圆成有故,「有不空」也。故弥勒「说前二颂」,即前《中边颂》、《二十唯识》,义与此同。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四答释唯识成空难讫。
【论文】
七‧二五七 若诸色处,亦识为体,何缘乃似色相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而转?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五色相非心难。于中分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下文第五、色相非心难。
外人问曰[217]。《摄论》[218]第四,亦有此难。无性云︰若诸色处[219]亦体是识等者,此问色识坚住相续转之所以[220]。「似色相」者,有形碍故。「一类」者,是相似义。前后一类、无有变异,亦无间断,故名「坚住[221]」。天亲云︰多时住故,即此说名,相续而转[222]。「一类坚住」者,即是相续而转,是此中问意。
【论文】
七‧二五八 名言熏习,势力起故。
【疏翼】
第五答释色相非心难中,第二论主答。于中分二︰一、第一解,二、第二解。此即初解。
【述记‧卷四十三】
此、论主答。
妄习色相一类等故,有此相[223]现,非真实有。无性、天亲皆无此解[224]。谓由无始名言熏习住在此身中,由彼势力此色等起,相续而转[225]。
【论文】
七‧二五九 与染、净法为依处故。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二解。又分为二︰一、为染净法依,二、广为依意。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第二解。
【论文】
七‧二六○ 谓此若无,应无颠倒,便无杂染,亦无净法。是故诸识,亦似色现。
【疏翼】
第二解中,第二广为依意。又分为二︰一、引《摄论》义,二、引《摄论》颂。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如何为依?
此、广前依。
由元[226]迷执色等境故、生颠倒等。色等「若无,应无颠倒」。颠倒,即诸识等缘此境色而起妄执,名为「颠倒」[227]。此识等颠倒无故,「便无杂染」。「杂染」即是烦恼、业、生。或颠倒体即是烦恼、业、生。此等无故,便无二障、杂染。二障、杂染无故,无漏净亦无。无所断故,何有清净?
【论文】
七‧二六一 如有颂言:乱相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
【疏翼】
第二广为依意中,第二引《摄论》颂。
【述记‧卷四十三】
《摄论》[228]第四无着论本。「乱相[229]」者,「相」者,因也[230];「乱」,谓心等妄倒;以色识为因,起妄心故,说「色识」为「乱相」。「乱体」即诸识[231]。「顺结颂法,故文隔越」[232],「应许为色识」,即「乱相」;「及与非色识」,即是「乱体」。
谓彼难云︰若不许有外色,云何似色现?今答︰由「乱相」、「乱体」故,汝应许有「色识」及「非色识」。若无所变似色乱因,能变乱体,亦不得有。境因,能生心之果故[233]。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五答释色相非心难讫。
【论文】
七‧二六二 色等外境,分明现证,现量所得,宁拨为无?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六现量违宗难。文分为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文第六、现量违[234]宗难。
外人问曰︰色等五外境,分明五识现证,是现量得,大小极成,宁拨为无?
《唯识二十》云︰诸法由量刊定有无。一切量中,现量为胜。若无外境,宁有此觉「我今现证如是境耶」?
【论文】
七‧二六三 现量证时,不执为外,后意分别,妄生外想。
【疏翼…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十门问答结唯识义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