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余亦然。
[31] 「少法能取」四字,藏文《解深密经》文作「rtog par mi byed/」;
藏文《瑜伽》作「mi ”dzin/」。
[32] 《摄论》续云:
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摄论‧无性释》卷四前半中解云︰
「云何此心还取此心」者,此显作用于自相违。「慈氏无有少法能取少法」者,此释前难。
[33]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文此处有:
谓一切法作用、作者皆不成故。
[34]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作「如是生时」者。
[35]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作「缘起诸法,威力大故」。藏文作「che ba
bid kyis/」。
[36] 「更互」等二十四字,藏文无。
[37] 「等」字下略引。原文:
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者,譬如依止自面等质,于镜等中还见本质。由迷乱﹝藏文作「log par sems te/」﹞故,谓我见影。由镜等缘,威力大故,虽无异影,而似别有影像显现。
[38] 《佛地经论》卷四后半中云︰
若无实影,圆镜中生,云何为喻?有质有镜和合为缘,如是相现,故得为喻。谓诸有颠倒执着影像熏习,成熟力故,镜面为缘,自识变异似面影现;由是世间起增上慢,谓我镜中见其面影。以无别影镜中生故,经但说言「众像影现」,不言生起。如是应知,一切境相皆是自识变异显现,非别实有。以识胜故,但言唯识,非无心法,亦不说言唯有一识。以诸有情各有八识及心法故。一切色等虽各有种,皆是自识变异,熏习识上功能差别为性。故变现时,还不离识。
就世俗说,别有心法,非真实义;以就胜义,诸法皆无定别性故。乃至真如,虽非识变,亦不离识。识实性故,识上二空无我共相所显示故。此唯识言,但遮愚夫横计一切心、心法外定性色等遍计所执,不遣不离诸心、心法色等诸法,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非无有故。由平等故,此二平等。
《枢要》卷下云︰
「又说:所缘唯识所现」,依心生境以明唯识。
[39] 如十卷《楞伽》卷九云︰
唯心无可见,离于心不生;即是中道法,我及诸佛说。
卷三云︰
人我及于阴,众缘与微尘;自性、自在作,唯心妄分别。
卷九又云︰
心遍一切处,一切处皆心;以心不善观,心性无诸性。
卷九又云︰
如愚痴分别,心见于自心;见外种种相,实无可见法。
卷六云︰
唯心无外法。以无二边心,能取、可取法,离于断常见。
但所行处,皆是世俗论;若能观自心,不见诸虚妄。
七卷《楞伽》卷四大同。又卷二长行云︰
如身、资生、器世间等,唯是心分别。不得分别兔角,离于有无。大慧!不得分别一切诸法,离于有无﹝以根本自体无,非相待始无﹞。
其颂文云︰
色于心中无,心依境见有;内识众生见,身、资生、住处。
七卷《楞伽》卷二云︰
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
其颂文云︰
心所见无有,唯依心故起;身、资所住影,众生藏识现。
又十卷《楞伽》卷十云︰
诸法无法体﹝七卷《楞伽》卷七作「诸法无自性」﹞,而说唯是心;不见于自心,而起于分别。
又云︰
转诸一切见,分别、可分别;不见及不生,故我说唯心。
无法亦非无,离于有无体;真如离于心,故我说唯心。
七卷《楞伽》卷七初云︰
分别、所分别,是为妄计相;依止于妄计,而复起分别。
展转互相依,皆因一习气;此二俱为客,非众生心起。
又云︰
习气以为因,离有、无、俱、非;法无我解脱,自性名妄计。
缘起是依他,真如是圆成,我经中常说。
分别与表示,本识作三有,皆心之异名。
又卷七云︰
若有少相观,心则从缘生;若从因缘﹝指所缘﹞生,不得言唯心。
心取于自心,无法无因生;心法体清净,虚空中无熏。
虚妄取自心,是故心现生;外法无可见,是故说唯心。
七卷《楞伽》卷六大同。
《枢要》卷下云︰
「又说诸法皆不离心」,此依「不离」,以显唯识。唯此一门具摄诸法。
[40] 如〈显不思议方便善巧品〉云︰
如佛所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
《说无垢称经疏》卷十云︰
空理义云︰此引俗谛教。心谓六识,不说有八。心若实有,有实罪者,即有情杂染心性本空,罪者非有,故有情净。应理义云︰《成唯识》说心谓第八识,有情谓五蕴假者,此依彼心而假建立第八之心。若是有漏杂染所摄能依假者,亦是杂染所依八心。若是无漏清净所摄,能依假者,亦是清净。今此通依八识建立假者有情。心是本故,故罪及罪者,离心亦非有。
[41] 见本论卷四前半「八种理证」处。
[42] 《枢要》卷下云︰
「又说有情随心垢净」,依内异熟,以明唯识。
[43] 「此」字,《金藏》有,余无。
[44] 「即」字,《金藏》无。
[45] 「智」字,原作「法」。藏文作「chos/」。
[46] 见《摄论》卷二。
[47] 《摄论》卷二原文作:
如世尊言: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
[48] 《枢要》卷下云︰
「又说成就四智菩萨」,依修因以明唯识。
[49] 《摄论‧无性释》卷四解。
[50] 「相」,藏文作「rgyu mtshan/」。
[51]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作:
了知此相唯内心变,外义不成,故无有义。
[52] 「变」字下,《金藏》多「第一」二字。
[53]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作:
谓于饿鬼,自业变异增上力故,所见江河皆悉充满脓血等处。
[54]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作:
若入虚空无边处定,即于是处,唯见虚空。
[55]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作:
一物实有为互相违,非一品类智生因性,不应道理。
[56] 「旧」,即真谛译《摄论‧无性释》卷五〈释应知胜相品〉第五。
[57] 「应」字,《金藏》无。
[58]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作:
譬如饿鬼、畜生、人、天,于同境界,由见识有异。
[59] 《摄论‧无性释》卷四在以上引文后,复说不如理所以云︰
云何于此一江河中,已有脓血、屎、尿充满,持刀杖人两岸防守,复有种种香洁舍宅、清净街衢、众宝严地、波浪湍洄﹝藏文无「清净」等十二字﹞、虚空定境?若许外物﹝藏文作「phyi rol gyi don/」﹞都无实性,一切皆从内心变现,众事皆成。
如有颂言︰于一端严淫女身,出家﹝藏文作「kun rgyu/」﹞、耽欲及饿狗;臭尸、昌艳、美饮食,三种分别各不同。
[60] 本论卷二初。
[61] 如本论卷二云︰
又去来世非现、非常,应似空华非实有性。
[62] 「真」,《金藏》有,余无。
[63] 谓缘过、未世识。
[64] 即真谛译《摄论‧无性释》卷五。
[65] 《摄论‧无性释》卷五原作:
有时见离境界,识得生,譬如过去等境。
[66] 即亲、疏所缘缘。
[67] 《摄论‧无性释》卷四云︰
「无所缘识现可得智」等者,过去、未来皆非实有。此与经部共许成就。梦境实无,一切共了。诸三摩地所行影像已说非有﹝藏文有「由现前显现故」﹞,亦非忆持。水﹝藏文无﹞、镜等中面等影像,都无所有,如前已说。此中无境,而识得成。
[68] 「此」字,《金藏》有,余无。
[69] 即真谛译本。
[70] 《摄论‧世亲释》原作:
菩萨作如是解︰若尘如所显实有,离修对法,自然应成无颠倒智!由如实知故。既无此义,故知实无有尘。但于无中执有,故成颠倒。
[71] 《金藏》作「境」,余作「证」。
[72] 《金藏》作「故」,余作「证」。
[73] 《摄论‧无性释》卷四云︰
「应离功用无颠倒智」,本文虽显,而少助说。若有欲令如所得﹝藏文作「dmigs pa/」﹞义,即真实有,应不用功,自然解脱,一切有情皆见实故。
[74] 「谓」字,原文无。
[75] 《摄论‧无性释》原文作:
得心调顺,堪有所作。得静虑者,谓诸声闻及独觉等,若已证得清净﹝藏文作「dge ba/」﹞静虑、心一境性乐静思虑﹝藏文作「bsam gtan byed pa”i vav tshul yod pa/」﹞,名「静虑者」。「随胜解力诸义显现」者,谓随增上意﹝藏文作「yid ches pa/」﹞解﹝藏文作「mos par byed pa…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十门问答结唯识义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