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余亦然。
[31] 「少法能取」四字,藏文《解深密經》文作「rtog par mi byed/」;
藏文《瑜伽》作「mi ”dzin/」。
[32] 《攝論》續雲:
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
《攝論‧無性釋》卷四前半中解雲︰
「雲何此心還取此心」者,此顯作用于自相違。「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法」者,此釋前難。
[33] 《攝論‧無性釋》卷四原文此處有:
謂一切法作用、作者皆不成故。
[34] 《攝論‧無性釋》卷四原作「如是生時」者。
[35] 《攝論‧無性釋》卷四原作「緣起諸法,威力大故」。藏文作「che ba
bid kyis/」。
[36] 「更互」等二十四字,藏文無。
[37] 「等」字下略引。原文:
如質爲緣,還見本質者,譬如依止自面等質,于鏡等中還見本質。由迷亂﹝藏文作「log par sems te/」﹞故,謂我見影。由鏡等緣,威力大故,雖無異影,而似別有影像顯現。
[38] 《佛地經論》卷四後半中雲︰
若無實影,圓鏡中生,雲何爲喻?有質有鏡和合爲緣,如是相現,故得爲喻。謂諸有顛倒執著影像熏習,成熟力故,鏡面爲緣,自識變異似面影現;由是世間起增上慢,謂我鏡中見其面影。以無別影鏡中生故,經但說言「衆像影現」,不言生起。如是應知,一切境相皆是自識變異顯現,非別實有。以識勝故,但言唯識,非無心法,亦不說言唯有一識。以諸有情各有八識及心法故。一切色等雖各有種,皆是自識變異,熏習識上功能差別爲性。故變現時,還不離識。
就世俗說,別有心法,非真實義;以就勝義,諸法皆無定別性故。乃至真如,雖非識變,亦不離識。識實性故,識上二空無我共相所顯示故。此唯識言,但遮愚夫橫計一切心、心法外定性色等遍計所執,不遣不離諸心、心法色等諸法,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非無有故。由平等故,此二平等。
《樞要》卷下雲︰
「又說:所緣唯識所現」,依心生境以明唯識。
[39] 如十卷《楞伽》卷九雲︰
唯心無可見,離于心不生;即是中道法,我及諸佛說。
卷叁雲︰
人我及于陰,衆緣與微塵;自性、自在作,唯心妄分別。
卷九又雲︰
心遍一切處,一切處皆心;以心不善觀,心性無諸性。
卷九又雲︰
如愚癡分別,心見于自心;見外種種相,實無可見法。
卷六雲︰
唯心無外法。以無二邊心,能取、可取法,離于斷常見。
但所行處,皆是世俗論;若能觀自心,不見諸虛妄。
七卷《楞伽》卷四大同。又卷二長行雲︰
如身、資生、器世間等,唯是心分別。不得分別兔角,離于有無。大慧!不得分別一切諸法,離于有無﹝以根本自體無,非相待始無﹞。
其頌文雲︰
色于心中無,心依境見有;內識衆生見,身、資生、住處。
七卷《楞伽》卷二雲︰
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唯分別所現。
其頌文雲︰
心所見無有,唯依心故起;身、資所住影,衆生藏識現。
又十卷《楞伽》卷十雲︰
諸法無法體﹝七卷《楞伽》卷七作「諸法無自性」﹞,而說唯是心;不見于自心,而起于分別。
又雲︰
轉諸一切見,分別、可分別;不見及不生,故我說唯心。
無法亦非無,離于有無體;真如離于心,故我說唯心。
七卷《楞伽》卷七初雲︰
分別、所分別,是爲妄計相;依止于妄計,而複起分別。
展轉互相依,皆因一習氣;此二俱爲客,非衆生心起。
又雲︰
習氣以爲因,離有、無、俱、非;法無我解脫,自性名妄計。
緣起是依他,真如是圓成,我經中常說。
分別與表示,本識作叁有,皆心之異名。
又卷七雲︰
若有少相觀,心則從緣生;若從因緣﹝指所緣﹞生,不得言唯心。
心取于自心,無法無因生;心法體清淨,虛空中無熏。
虛妄取自心,是故心現生;外法無可見,是故說唯心。
七卷《楞伽》卷六大同。
《樞要》卷下雲︰
「又說諸法皆不離心」,此依「不離」,以顯唯識。唯此一門具攝諸法。
[40] 如〈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雲︰
如佛所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
《說無垢稱經疏》卷十雲︰
空理義雲︰此引俗谛教。心謂六識,不說有八。心若實有,有實罪者,即有情雜染心性本空,罪者非有,故有情淨。應理義雲︰《成唯識》說心謂第八識,有情謂五蘊假者,此依彼心而假建立第八之心。若是有漏雜染所攝能依假者,亦是雜染所依八心。若是無漏清淨所攝,能依假者,亦是清淨。今此通依八識建立假者有情。心是本故,故罪及罪者,離心亦非有。
[41] 見本論卷四前半「八種理證」處。
[42] 《樞要》卷下雲︰
「又說有情隨心垢淨」,依內異熟,以明唯識。
[43] 「此」字,《金藏》有,余無。
[44] 「即」字,《金藏》無。
[45] 「智」字,原作「法」。藏文作「chos/」。
[46] 見《攝論》卷二。
[47] 《攝論》卷二原文作:
如世尊言:若諸菩薩成就四法,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無有義。
[48] 《樞要》卷下雲︰
「又說成就四智菩薩」,依修因以明唯識。
[49] 《攝論‧無性釋》卷四解。
[50] 「相」,藏文作「rgyu mtshan/」。
[51] 《攝論‧無性釋》卷四原作:
了知此相唯內心變,外義不成,故無有義。
[52] 「變」字下,《金藏》多「第一」二字。
[53] 《攝論‧無性釋》卷四原作:
謂于餓鬼,自業變異增上力故,所見江河皆悉充滿膿血等處。
[54] 《攝論‧無性釋》卷四原作:
若入虛空無邊處定,即于是處,唯見虛空。
[55] 《攝論‧無性釋》卷四原作:
一物實有爲互相違,非一品類智生因性,不應道理。
[56] 「舊」,即真谛譯《攝論‧無性釋》卷五〈釋應知勝相品〉第五。
[57] 「應」字,《金藏》無。
[58] 《攝論‧無性釋》卷四原作:
譬如餓鬼、畜生、人、天,于同境界,由見識有異。
[59] 《攝論‧無性釋》卷四在以上引文後,複說不如理所以雲︰
雲何于此一江河中,已有膿血、屎、尿充滿,持刀杖人兩岸防守,複有種種香潔舍宅、清淨街衢、衆寶嚴地、波浪湍洄﹝藏文無「清淨」等十二字﹞、虛空定境?若許外物﹝藏文作「phyi rol gyi don/」﹞都無實性,一切皆從內心變現,衆事皆成。
如有頌言︰于一端嚴淫女身,出家﹝藏文作「kun rgyu/」﹞、耽欲及餓狗;臭屍、昌豔、美飲食,叁種分別各不同。
[60] 本論卷二初。
[61] 如本論卷二雲︰
又去來世非現、非常,應似空華非實有性。
[62] 「真」,《金藏》有,余無。
[63] 謂緣過、未世識。
[64] 即真谛譯《攝論‧無性釋》卷五。
[65] 《攝論‧無性釋》卷五原作:
有時見離境界,識得生,譬如過去等境。
[66] 即親、疏所緣緣。
[67] 《攝論‧無性釋》卷四雲︰
「無所緣識現可得智」等者,過去、未來皆非實有。此與經部共許成就。夢境實無,一切共了。諸叁摩地所行影像已說非有﹝藏文有「由現前顯現故」﹞,亦非憶持。水﹝藏文無﹞、鏡等中面等影像,都無所有,如前已說。此中無境,而識得成。
[68] 「此」字,《金藏》有,余無。
[69] 即真谛譯本。
[70] 《攝論‧世親釋》原作:
菩薩作如是解︰若塵如所顯實有,離修對法,自然應成無顛倒智!由如實知故。既無此義,故知實無有塵。但于無中執有,故成顛倒。
[71] 《金藏》作「境」,余作「證」。
[72] 《金藏》作「故」,余作「證」。
[73] 《攝論‧無性釋》卷四雲︰
「應離功用無顛倒智」,本文雖顯,而少助說。若有欲令如所得﹝藏文作「dmigs pa/」﹞義,即真實有,應不用功,自然解脫,一切有情皆見實故。
[74] 「謂」字,原文無。
[75] 《攝論‧無性釋》原文作:
得心調順,堪有所作。得靜慮者,謂諸聲聞及獨覺等,若已證得清淨﹝藏文作「dge ba/」﹞靜慮、心一境性樂靜思慮﹝藏文作「bsam gtan byed pa”i vav tshul yod pa/」﹞,名「靜慮者」。「隨勝解力諸義顯現」者,謂隨增上意﹝藏文作「yid ches pa/」﹞解﹝藏文作「mos par byed pa…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十門問答結唯識義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