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勢力如所願樂﹝藏文作「mos pa/」﹞,欲令地等變成水等皆悉顯現。
真谛譯作:
已得隨心﹝原作「心隨」﹞事成。謂入住出位中,如所願樂,諸塵皆隨願樂變異。若欲令地界成水界,如意即成。火等界亦爾。
[76] 「實」字,《金藏》無。
[77] 「雖」字,《金藏》無。
[78] 「約」字,《金藏》作「解」。
[79] 《攝論》卷叁中雲︰
二、白法所成爲相:謂六波羅蜜多圓滿得十自在﹝藏文作「dbav ba bcu/」﹞故。此中壽自在、心自在、衆具自在,由施波羅蜜多圓滿故。業自在、生自在,由戒波羅蜜多圓滿故。勝解自在,由忍波羅蜜多圓滿故。願自在,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故。神力自在﹝藏文作「rdzo ”phrul la dbav ba/」﹞,五通所攝,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故。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
《攝論‧無性釋》卷九雲︰
「白法所成爲相」者,謂諸聲聞所得轉依﹝藏文作「gnas gyur pa/」﹞,唯是煩惱永斷所顯無有白法所成爲相。若諸菩薩所得轉依,修習六種波羅蜜多極圓滿故,白法自性十種自在以爲其相;于此時中,無有一念是無記分,況染汙分!
此中以下,釋十自在。「壽自在」者,謂隨所欲,能舍命故。
「心自在」者,謂于生死無染汙故;又隨意樂,能正爲他引攝﹝藏文作「sgrub civ/」﹞衆具,于中自在運轉其心﹝藏文作「sems gtov ba”o/」﹞,名「心自在」。
「衆具自在」者,謂飲食等等諸資生具,隨意所樂能積集故。衆具、資財,其義是一﹝藏文有「隨其意樂,施與有情衆具故」﹞。
「由施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由法施、無畏施、財施圓滿﹝藏文無「由法施」等十字。只作「gsum char/」﹞,如其所應,得此果故。
「業自在」者,謂于諸業得大自在。唯作善業,非惡無記﹝藏文無此八字﹞,及于其中,勸他作故。
「生自在」者,謂于一切應所生處,如其所欲,現受生故。
「由戒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二自在是屍羅果。由具戒者唯造善業故。又﹝「由戒波羅蜜多」等二十八字,藏文無﹞具戒者所願皆成故。
「勝解自在」者,謂于地等發起勝解﹝藏文作「如其勝解」﹞地等、金等﹝藏文作「使地等變爲金等」﹞,隨勝解轉。
「由忍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此自在﹝此十四字,藏文無﹞,是其忍果。如昔因時樂修忍故﹝藏文無此四字﹞,隨諸有情心所樂轉,故今獲得地等、金等﹝藏文無「金等」二字﹞,隨勝解轉。
「願自在」者,謂隨所願﹝藏文作「smon lam btab pa bźin du/」﹞一切事成﹝藏文作「don ”grub pa/」﹞。
「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此自在﹝藏文無此十五字﹞是精進果。由昔因時,修精進故,于諸有情,諸利樂事,無有懈廢,故于今時,所願自在。
「神力自在五通所攝」者,謂隨意樂引發﹝藏文作「mvon par sgrub pa/」﹞種種最勝神通﹝藏文無此六字﹞。
「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此自在﹝藏文無此十五字﹞,是靜慮果。由昔因時,樂修定故﹝藏文無此四字﹞,隨諸有情,所應作事﹝藏文作「所需求」﹞,證入種種靜慮等至。故于今時,得定所作神通自在。
「智自在」者,謂隨所有種種語音﹝藏文作「ji ltar bźed pa bźin/」﹞,智現前故。
「法自在」者,謂隨意樂宣說契經、應頌等故。
「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此自在﹝藏文無此十五字﹞是般若果。由昔因時,樂修慧故,隨其類音﹝藏文作「隨其所欲」﹞,爲說正法。故今證得殊勝般若,妙達言音,巧說正法。
[80] 即「心自在」或「勝解自在」。
[81] 如理《義演》雲︰
意說:異生若以假想觀地等爲金等相,是「境隨事慧轉」。「事慧」者,緣事之慧,名爲「事慧」。事慧即緣五塵境等﹝靈泰《抄》同﹞。意說異生作此觀時,故「境隨事慧轉」也。
此「後解」意也。以後解通凡夫故。
[82] 《攝論‧無性釋》卷四雲:
「得奢摩他」者,謂已證得奢摩他定,滋潤相續﹝藏文無此四字﹞,令心寂靜﹝藏文作「g·yevs pa źi bar byed pas/」﹞。
[83] 「修」,藏文作「rnal ”yor ba/」。
[84] 「謂」字,原無。
[85] 「空境相應」,藏文作「緣于空性」。
[86] 「四聖谛所緣相應」,藏文作「緣于四聖谛所有」。止觀雙運,故名
相應。與此相應,故名爲「修」。
[87] 「後得觀」,藏文作「lhag mthov/」。
[88] 原文此處有:
「才作意時,諸義顯現」者,謂契經等正法教中……。
[89] 原作「隨于一種」。
[90] 「行」,原作「義」。
[91] 《攝論‧無性釋》原作:
如如作意思惟,剎那速滅等性﹝藏文作「dvon po/」﹞,如是如是,非一品類境界顯現。
真谛譯作:
于一五陰中,隨心思惟,或顯現如不淨、苦、無常、空、無我等,乃至十六谛相,悉隨思惟顯現,及余一切法相亦爾。
[92] 「一」字,《金藏》誤作「即」。
[93] 「隨」字,《金藏》無。
[94] 如理《義演》雲︰
謂慧能觀四谛理,即緣理之慧,名爲「理慧」也。
靈泰《抄》同。
[95] 《攝論,無性釋》雲︰
「無分別智現在前時,一切諸義皆不顯現」者,無分別智,後﹝卷八﹞當廣釋。義若實有,此智應無!非有分別、無分別成﹝藏文作「若有所應分別,則不許爲無分別體性」﹞。義若是實有,﹝雖﹞無分別智生。不應不顯現。此智如實緣境義故﹝藏文作「由緣實義故」﹞。
真谛譯作:
若菩薩已得無分別智,正在觀中若塵如所顯現實有,無分別智則不得成!既實有無分別智,故知道理實無所有。
[96] 如理《義演》雲︰
緣真之慧,名爲「真慧」。謂余五境應隨他真慧而不現也。
靈泰《抄》同。
[97] 《攝論》卷二雲︰
由此所說叁種勝智隨轉妙智,及前所說叁種因緣﹝藏文作「gtan tshigs/」﹞,諸義無義道理成就。
《攝論‧無性釋》卷四雲︰
由此無間所說道理,及前所說叁種因緣﹝藏文作「rgyud/」﹞,諸義皆無,道理成就。
[98] 唐不空譯《大乘密嚴經》卷下末〈阿賴耶即密嚴品〉第八雲︰
心識之所緣,一切外世界;見種種差別,無境、但唯心。瓶、衣等衆幻﹝藏文作「rdsa phru ba﹞,一切皆無有,心變似彼現,有能取所取。
又卷上中〈入密嚴微妙身生品〉第二雲︰
無而妄分別,能覺生所覺﹝藏文作「rnam par rtog rnam mi rtog/ blo dav rtog byas bskyed pas/」﹞,所覺依能覺,離彼、則無此。如光影﹝藏文作「bi ma dav grib ltar/」﹞相隨,無心亦無境。能所量俱無,但依于一心。如是而分別﹝藏文作「rnam par rtog pa rnam mi brtag/」﹞,能知、所知法,唯心量所有。所知、心既無,能知不可得。心爲法自性,有情﹝原作「性」,今依藏文改﹞所擾「濁」。
又卷中〈自作境界品〉雲︰
內外一切物,所見唯自心;有情心二性,能取及所取。心體有二門﹝藏文作「sems kyis sems ni mthov yin yav/」﹞,即心見衆物;凡夫性迷惑,于自不能了。如瓶現色相,無體、唯自心。
其下又雲︰
一切諸有情,及與瓶、衣等,內外種種事、皆悉從心起。
又卷下〈阿賴耶即密嚴品〉雲︰
習氣無有始,境界亦複然;心因習氣生,境令心惑亂。
依止賴耶識,一切諸種子;心如境界現,是說爲世間。
又卷中〈趣入阿賴耶品〉第六雲︰
得無分別心,支解不傾動;內外之境界,了達皆唯識。
能遠離于我,亦離于我所;無能害、所害,及以于害具。
一切悉如是,意識之境界;皆依阿賴耶,如是妄分別。
[99] 「義」字,《金藏》有,余無。
[100] 各除眼等、其余四識。
[101] 靈泰《抄》雲︰
亦應簡不極成耳、鼻、舌、身識︰即大乘中他方佛耳、鼻、舌、身識,小乘佛非無漏耳、鼻、舌、身識,最後身菩薩不善耳、鼻、舌、身識。
又雲︰
若薩婆多,唯許娑婆世界有佛出世,不許他方有佛。又唯許有八方有衆生,若上、下方,皆無世界。又如小乘十五界是有漏﹝大乘亦有同者﹞。
又雲︰
然不簡小乘佛無漏第六識。以小乘說意界、法界、意識界中,亦有無漏故。
又雲︰
「最後身菩薩」者,即是王宮生身。此土成佛﹝如理《義演》作「于此身上,即得成佛」﹞,名「最後身菩薩」。所起煩惱皆悉是實,如诃調達、愛羅睺羅皆實煩惱等…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十門問答結唯識義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