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四、广六位心所──辨随烦恼体业▪P11

  ..续本文上一页瞋、痴摄」等。

  

  [153] 《法蕴足论》卷八解《杂事经》中,约八十数随烦恼。

  

  [154] 「九」字,原本论《述记》作「八」,今改。

  

  [155]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若《杂事》﹝藏文作「gźi phran tshogs/」﹞中,世尊所说诸随烦恼,广说乃至愁、叹﹝藏文作「smre svags ”don pa/」﹞、忧、苦随烦恼等,及〈摄事分〉﹝即《瑜伽》卷八十九﹞广所分别。

  

  [156] 如理《义演》云︰

  

  即三藏外,别立「杂藏」。杂藏明事,故得「杂事」名。

  

  [157] 「九」字,本论《述记》原作「八」,今改。

  

  [158] 如《瑜伽》卷八十九云︰

  

  复次,随烦恼者,谓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若忿、若恨,如是广说诸杂秽事。

  

  [159] 如《对法》卷七云︰

  

  随烦恼者,谓所有诸烦恼,皆是随烦恼。有随烦恼非烦恼,谓除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所摄一切心所。

  

  此复云何?谓除贪等六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所摄忿等诸心所。又贪、瞋、痴名随烦恼心所。由此随烦恼随恼于心,令不离染、令不解脱、令不断障故,名随烦恼。如世尊说︰汝等长夜为贪、瞋、痴随所恼乱,心恒染污。

  

  [160] 谓《法蕴足论》卷九、〈杂事品〉第十六,及《瑜伽》卷八十九。

  

  [161] 《法蕴足论》卷九云:

  

  如是瞋、痴、忿、恨、覆、恼、嫉、诳、谄、无惭、无愧、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憍、放逸、傲、愤发、矫妄﹝《瑜伽》作「矫」﹞、诡诈﹝《瑜伽》作「诈」﹞、现相、激磨﹝《瑜伽》作「研求」﹞、以利求利、恶欲、大欲、显欲﹝《瑜伽》作「自希欲」﹞、不喜足﹝《瑜伽》无﹞、不恭敬﹝《瑜伽》作「不敬」﹞、起恶言﹝《瑜伽》作「恶说」﹞、乐恶友﹝《瑜伽》作「恶友」﹞、不忍、耽嗜、染贪﹝《瑜伽》作「贪」﹞、非法贪、着贪﹝《瑜伽》作「执贪」﹞、恶贪、有身见﹝《瑜伽》作「见」﹞、有见、无有见、贪欲、瞋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瑜伽》指是五蕴名;《法蕴足》还分作七惑各别解﹞、瞢愦﹝《瑜伽》作「舷瞢」﹞、不乐、嚬申欠呿﹝《瑜伽》作「嚬申」﹞、食不调性﹝《瑜伽》作「食不知量」﹞、心昧劣性﹝《瑜伽》作「心下劣」﹞、种种想﹝《瑜伽》作「不应理转」﹞、不作意、粗重﹝《瑜伽》无,但于嚬申中﹞、抵突﹝此《论》说有四种。《瑜伽》于中分为「抵突」(藏文作「gdug pa/」)及「諀訾」(藏文作「”phya skyen pa/」)二惑﹞、饕餮﹝《瑜伽》作「不纯直」,藏文作「slu ba mi drav ba/」﹞、不和软性、不调柔性﹝《瑜伽》并于「不和软性」中﹞、不顺同类﹝《瑜伽》作「不随顺同分」,藏文作「mi mthun par ”jog pa/」﹞、欲寻、恚寻、害寻、亲里寻、国土寻、不死寻、陵蔑寻﹝《瑜伽》作「轻蔑相应寻思」﹞、假族寻﹝《瑜伽》作「家势相应寻思」﹞、愁、叹、苦、忧、扰恼。

  

  如是《法蕴足》论共有八十随惑;《瑜伽》开合不同、有七十八。《杂

  

  集论述记》卷八谓《法蕴论足》说七十三、《瑜伽》说七十。应再详

  

  计。

  

  [162] 如《瑜伽》卷六十二云︰

  

  谓补特伽罗多﹝由﹞随烦恼染污相续,不能正﹝藏文作「legs pa kho nar/」﹞证心一境性。云何名多随烦恼?谓有谄、诳、矫、诈﹝藏文作「gcom sgyu dav ldan pa/」﹞、无惭、无愧、不信、懈怠、忘念、不定﹝藏文作「mbam par ma bźag pa/」﹞、恶慧﹝藏文作「wes rab ”chal ba/」﹞、慢缓﹝藏文作「lhod pa/」﹞、猥杂﹝藏文作「mav po pa/」﹞、趣向前行﹝藏文作「blav bar bya la thog mar ”gro ba/」﹞、舍远离轭﹝藏文作「rab tu dben pa la brtson pa btav ba/」﹞、于所学处不甚恭敬﹝藏文作「bslab pa dag la was cher gus pa med pa/」﹞、不顾沙门﹝藏文作「dge sbyov gi tshul la mi lta ba/」﹞,唯为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藏文作「”tsho ba”i bsam pas rab tu byuv la mya van las ”da” ba”i bsam pas ma yin pa/」﹞。

  

  共十八惑。

  

  [163] 自下第六、释其废立。

  

  [164] 《瑜伽》卷五十八,遍染十随惑中「邪欲、邪胜解」。

  

  [165] 是念痴俱一分摄。

  

  [166] 如理《义演》云︰

  

  《集论》、《杂集》但说忿等二十随惑,不言余者。五十八说二十二,加邪欲、﹝邪﹞胜解。五十五说有二十四种,谓忿等二十﹝随惑﹞,加四不定。又五十八说二十六,忿等二十加邪欲、﹝邪﹞胜解,及不定四。八十九说有七十﹝八﹞种随惑。

  

  五十八云「若有随顺如是烦恼、烦恼俱行、烦恼品类,名随烦恼」。又云「云何随烦恼?略由四相差别建立︰一、『通一切不善心起』:谓无惭、无愧,通一切不善心起,名随烦恼。二者、『通一切染污心起』:谓放逸、掉举、惛沉、不信、懈怠、邪欲、邪胜解、邪念﹝即失念﹞、散乱、不正知。三者、『于各别不善心起』: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矫、害。若一生时,必无第二。『四、善不善无记心起』:非一切时、﹝非一切﹞处﹝原论「处」在「时」前﹞『寻、伺、恶作、睡眠』:若﹝有﹞极﹝久﹞寻求、伺察,便令身疲、念失,心﹝亦﹞劳﹝损﹞,是故寻伺名随烦恼」。如彼广说。

  

  [167] 如前「不信」中云︰

  

  若于余事邪忍、乐、欲,是此因果,非此自性。

  

  《瑜伽》卷八十九云︰

  

  当知此中,能起一切法贪,名贪不善根。瞋、痴亦尔。

  

  [168] 《瑜伽》卷八十九云︰

  

  若瞋恚缠能令面貌惨裂愤发﹝藏文作「kha”i bes rtsom/」﹞,说名为忿;内怀怨结﹝藏文作「nav gi bsam pa la yod pa/」﹞,故名为恨。

  

  如理《义演》云︰

  

  如愤发等,依忿等分位立。如趣向前行等,依无惭等分位烦恼也。

  

  [169] 谓《法蕴足论》卷八〈杂事品〉第十六,及《瑜伽》卷八十九。

  

  [170] 「九」字,本论《述记》原作「八」,今改。

  

  [171] 即《瑜伽》卷五十八。

  

  [172] 「等」,取邪胜解。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四、广六位心所──辨随烦恼体业》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